《有的人》教学设计

2015-02-03 21:41程惠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图小节鲁迅

程惠萍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要将朗读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2.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引发思考

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你所知道的能表示“死”的有关词语,(如:夭折、亡、牺牲、就义、寿终正寝、捐躯……)并和大家简要交流这些词语表达的不同的含义。

2.一个“死”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词语也表达了对死者的不同态度。同样是死,但是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你们的脸上写着困惑,也许你们在质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的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设计意图:从检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入手,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从“死”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直奔诗歌主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努力将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朗读,检查自学效果。

(预设:“呵”的读音估计会有问题,相机帮助学生读准“呵”的读音。)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小节写的?能找到这首诗歌的关键句吗?

小结:朗读诗歌,首先应该读正确、读通顺,并且要善于抓住诗歌的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的重头戏在于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是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关键句是指诗歌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教师要相机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领悟学法

1. 出示关键句,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发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预设1:这两句写了两种人,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出来。(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预设2:发现“死”与“活”的不同含义。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预设3:初步感受对比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读中传情。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小结: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我们将冰冷的文字读出了温度,读出了内涵,读出了作者的心声。请大家就用这样的方

法继续学习,读出作者的

心声。

【设计意图: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能用声音传情的条件是读懂诗歌的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发现的时间,保证他们能在反复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逐步用朗读再现这种情感。】

四、自学诗歌,朗读传情

1.这首诗歌一共七个小节,请你自己用刚才领悟到的学法,自学其余六小节。用你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努力读出作者的心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1)诗中处处有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相应诗句并进行对比朗读。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我们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发现鲁迅的影子。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却有鲁迅的影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这一表达特点。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的镜头。如“情愿做野草”,联系鲁迅的作品《野草》,感悟鲁迅就像野草,他活着就是——(生接读“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如“人民永远记住他”,联系这首诗是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的时候写的,不仅仅是当时,就是现在,鲁迅先生逝世70多年后的今天,《亚洲》周刊仍然把鲁迅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鲁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将课内外对鲁迅的了解做一次全面整理汇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并且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3)感受生活中鲁迅式的人物。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诗中虽然一次都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鲁迅的身影。为什么作者在诗歌中不出现鲁迅的名字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纪念鲁迅的同时,还要歌颂很多像鲁迅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以自学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充分感受诗人以凝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就应该是为了多数人能更好地活。作者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4.观看视频《有的人》诗歌朗诵,感受名家朗诵的

魅力。

5.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展示,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名家示范朗读放在最后,其实是给了学生更高的努力目标。学生在享受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之后,他们的朗读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也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用声音进行二度创作的含义。】

五、拓展训练,读写结合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为先生献上真挚的怀念词吧!如果能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强化写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转化语言,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意图小节鲁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快把我哥带走
鲁迅,好可爱一爹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鲁迅《自嘲》句
承德清音会16首乐曲段落分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