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移民困境

2015-02-04 02:08陶短房青溪
世界博览 2014年17期
关键词:青溪中餐馆面食

陶短房 青溪

我们中生代大陆移民大多数抵加时都是二三十岁、不太擅长厨艺。加拿大人工贵,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尤其是面食,店里买贵得要命,自己做就划算得多,因此本是南方人的青溪也学会了做面食,“启蒙老师”是刚来加拿大时结识的北京移民董军。

那是十三四年前在多伦多时的事了。当时刚来的新移民不是打工,就是去上政府资助的免费英语补习班。青溪也领着刚满3岁的女儿去一间LINC学校,因为学校里设有免费幼儿园,对有孩子的家庭十分方便。在LINC青溪认识了董军,当时她来加拿大已满一年,有个4岁的女儿叫依依,活泼外向,能说会道,能歌善舞,是学校里人人皆知的“小可爱”。

因为孩子是玩伴,几个妈妈下了课也常一起玩,一起去买东西或办事,那时我们几个英语口语都磕磕绊绊,如果需要与西人打交道,就让依依出面。我们几个的孩子也是跟着依依,遇上不明白的事依依都会讲给他们听。孩子总是比我们这些大人更快适应新生活、新环境。

董军的先生本科毕业,虽说英语还行,但运气不算好,一时找不到原先机械专业的工作,只能暂且去工厂抡大锤累得要死,时薪才10块加币,比当时安省最低工资线高一些,维持生活有些艰难。董军英语更弱些,又要照看女儿,就暂时先在LINC呆着。那时的新移民一落地就差不多和大陆的家人、朋友断了日常联系,人地两生,住着租来的半地下室,生活质量比在国内要差得多。

“乐观”是他们全家渡过困难时期的精神支柱。青溪那时常去他们家,尽管生活也一样不宽裕,但或许是北方人生性豁达,他们并不租当时的“标配”——半地下室,而是在一幢老旧独立屋租下整层二楼,居住更舒服,光线足,空间开阔,大人孩子的心情似乎也舒畅了很多。他们常请青溪等几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家里玩,最常做的就是北京人擅长也喜爱的包饺子,那种热气腾腾大家一起动手的感觉让辛苦挣扎的新移民们多少感到些温暖。说来,我们移民的“融入”“融合”,不仅指和西人,和当地环境,也包括这种“自己人”内部的融合。

其实他们那时收入不比我们多多少,开销可能比我们还大,但就是给人感觉那么慷慨大方,那么快乐。她没事总眯着眼笑,她先生若歇班在家,还会说快板书给孩子们听,孩子和大人们都会被逗得乐不可支。

董军对烹饪有天生的热爱,和我们谈话,大部分话题都跟怎么做面食、怎么烧菜有关。受她这个师傅点拨,青溪不但学会了包饺子,而且后来也渐渐能在厨房里花样翻新,搞出些新鲜菜式来。这对全家的和睦、“幸福感”都大有好处,毕竟中国人到了哪儿,都在意个“吃”字。

董军不只是对做饭情有独钟,还憧憬一些在我们看来有些远的“梦”。记得有一回,她突然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不给别人打工,自己开一个中餐馆,那会儿我们都以为她在开玩笑,没想到过不了几年,梦想就成了现实。

青溪搬去渥太华后,接到她从安省滑铁卢区的基琴拿打来的电话,得知他们全家搬到了那里,并真在当地一家购物中心的foodcourt开了间中餐馆。董军称生意“还行”,自己当老板虽辛苦,总比给别人打工强得多,除去人工、房租水电和女儿上幼儿园的费用,足够生活,她对此很满意,也很知足,正因为知足,虽然赚得不算很多,但她给雇员的工资,比一般标准还要高一点点,这样自己和员工都会舒心。尽管开餐馆最初只是董军一个人的梦想,但开起来后就成了全家的,她先生辞了工,专管采购和外勤,董军管店、掌勺一把抓,一家三口脸上笑容更多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溪中餐馆面食
心里关着蝴蝶
Do You Know?
青溪
Number One Love
EMERALD IN THE ROUGH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古诗三首》拓展阅读
——青 溪
胡保罗的中餐馆饮誉巴西数十年
圣彼得堡中餐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