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衔接,找准兴趣激发点

2015-02-05 09:38陆慧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昆虫记呼兰河法布尔

陆慧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与体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必须平时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内知识的内容,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为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开辟一方天地,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课内外阅读衔接,必须找准兴趣激发点。

比如教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在教学课文3~12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呼兰河传》中的几个片断的大意: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我追根究底问祖父园子里的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我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如此过渡不仅自然,营造意境,而且为深化“有趣”与“自由”这一中心做了铺垫。

再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用投影出示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并且读了其中的一段文字。

师:1879年3月,法布尔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乡村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 ——荒石园。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段《昆虫记》中关于蝉的一段描述:“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当同学们听得兴致正浓时,教师问了他们三个问题:“你们觉得法布尔怎样?”“你们想看《昆虫记》吗?”“想从中了解什么呢?”顿时课堂上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对《昆虫记》一饱眼福的愿望很快化为课后到图书馆去借阅《昆虫记》的冲动,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一段时间后,再组织交流收获、体会,课外阅读会成为学生兴趣盎然的事。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动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

猜你喜欢
昆虫记呼兰河法布尔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昆虫迷”法布尔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法布尔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梦游呼兰河(组诗)
蝉壳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