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2015-02-05 18:29杨久炎陈少华李启华
广东造船 2015年3期
关键词:航线广州广东

杨久炎,林 涛,陈少华,李启华

(1.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广州510180;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3.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4.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000)

广东濒临南海,地处亚太海洋交通要冲,海岸线长,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海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在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广东在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具有历史、区位和文化三方面的优势。《广东航运经济文化史研究》课题组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角度,结合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揭示了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要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巩固和提升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唯一长盛不衰港口的地位。

1 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最早在广东,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秦汉时期南海航行的完整航线,可看做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的最早体现。两千多年来,广东与广州在我国与海外的交流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城,特别是其港口迄今始终未衰,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两千多年不衰港。

1.1 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1)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

东西方的海路交流可以上溯到秦末汉初,当时从中国南方的番禺等地前往东南亚乃至印度洋的海上航路开始接驳贯通,呈现出“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的活跃景象。1983年发现并发掘的广州南越王墓内发现了来自伊朗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的舶来品——银盒,这一舶来品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来到南越国的。墓中出土的希腊风格银器皿以及南越国宫殿遗迹发掘出来的石制希腊式梁柱等证实了秦末汉初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诞生。

(2)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徐闻古港

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从西汉开始徐闻古港就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中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从徐闻、合浦通沿海各国,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

徐闻古港在西汉时期有繁荣昌茂的历史,作为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毋庸置疑。

(3)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唐朝正式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名称是广州通海夷道。唐人贾耽《广州通海夷道》把广州到巴士拉港的航路,作为东路航道;把阿拉伯半岛沿岸乃至亚丁湾、红海航道成为西路航道。东路航道大致包括今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的沿海据点。西路航道大致包括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沿海据点。

广州通海夷道作为唐朝最长的远洋航线,是我国人民航海活动辉煌久远的标志,而这条航线的起点就是广州。此外,从广州港起航也有通往日本、朝鲜的航线。

唐代广州“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大历五年(770年),前来的外国海舶,有南海舶、西南夷舶、海道商舶、番舶、南海番舶、婆罗门舶、蛮舶、西城舶、昆仑舶、昆仑乘舶、波斯舶和狮子国舶等名称。广州港口的景象,如刘禹锡诗中所云:“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1.2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

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东非和欧州,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 000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3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目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主要有6处:南越王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

在九城联合申遗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州与福州、南京、北海、泉州、扬州、漳州、蓬莱、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广州定位为永不关闭的对外窗口;福州是东南福地的控海咽喉;南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中心;北海是光彩夺目的南海明珠;泉州是盛极宋元的东方大港;扬州是盛世大唐的“海丝”奇葩;漳州是全球化初期的映海明月;蓬莱是中原文明的海上门户;宁波是东亚海域的商贸中心。

1.3 广东航运经济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激荡的根基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还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广东不仅是佛教禅宗的“西来初地”,也是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来华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因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石室圣心大教堂,达摩初祖、宛葛素、鄂多立克、沙勿略、利玛窦、马礼逊,还有偶见于史书中如谜一样的昆仑奴以及唐宋时长期居住在广州蕃坊的蕃客。

当我们说起广东人的精神特质时,“开放”、“包容”、“务实”、“领风气之先”已成为普遍的共识。长期的商贸往来,使广东人培养出独立自信的意识,即使在充满屈辱的百年近代史里,广东人仍大胆提出“以夷制夷”、“中体西用”、“商战救国”等口号,充分显示出粤人敢于融入海洋文明的魄力。广东的开拓,源于航运经济;广东的历史发展脉络,基于航运经济;广东的未来发展,更要依托航运经济!

2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

(1)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重新定位,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以开放促改革。

(2)构建开放型亚太经济体系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亚太地区需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区域合作,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亚太地区一体化水平。

(3)加强亚太地区安全治理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内涵

与古海上丝绸之路相比,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态和内涵都已发生较大变化。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有形通道,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文化。不仅包涵了自然形态,而且反映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内涵。

(1)机制方面: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机制。

(2)理念方面:互信、包容、合作、共赢。

(3)定位方面: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4)实现途径: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

(5)五大支柱: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2.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包括三段:

(1)中国至东南亚航线

节点国家包含了几乎所有东盟国家。东盟10 国总面积约448 万平方千米,2012 年人口约6.86 亿人、GDP为2.32 万亿美元。

中国与东盟2010 年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与新加坡单独建立了中新自由贸易区。2012 年中国对东盟贸易总额为440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34%,

(2)中国至南亚及波斯湾航线

节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等12 个国家。该航段区域855 万平方千米,2012 年人口约17.48 亿人、GDP 为4.53 万亿美元。

中国与巴基斯坦于2007年建立了自由贸易区。2012 年中国对该航线国家贸易总额为2 33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6.04%。

(3)中国与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

节点国家包括也门、埃及、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9个国家。该航段区域714 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约2.75 亿人、GDP 为4 507 亿美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2012 年中国对该航线国家贸易总额为2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0.69%,

2.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构要素

(1)南海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要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要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涉及南海的争议与分歧,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

(2)用好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完善与东盟国家的智库交流机制。扩大并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深化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

(3)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和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在海上规划等方面占据制高点,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支持海南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

2.5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举措

(1)加快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支持;

(2)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长远的制度支持;

(3)全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4)适时加入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TPP)谈判,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扫除合作伙伴的后顾之忧;

(5)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港)区,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先行先试的载体;

(6)谋划建设若干“海上驿站”。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安全的通道保障。

3 广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3.1 立足于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基点

广州历来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门户城市,东盟10国也是广州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近年来东盟已成为广州除美国、欧盟之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3年广州与东盟贸易总额达132.06亿美元,占广州进出口额的11.27%。

3.2 立足于金融等服务行业创新

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达是最重要的标志。广州可探索推进与东盟国家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合作,推动制度、手段、机制创新,为广州的繁荣发展和内外互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3.3 立足于推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广东正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计划,而沿线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跨度很大,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因此可以立足于广交会的辐射影响,利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与广州产业的互补性推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

3.4 立足于建立广州—东盟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建立广州—东盟产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把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成为产业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区域合作、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交流活动提供充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5 立足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海运方面,通过开拓国际航运线路、增加国际航运的班次密度,主动融入国际化货运物流体系;陆运方面,加强内接周边及内陆腹地的公路、铁路的联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通关体系;空运方面,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加密与沿线国家的航空客货航线,增强白云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功能,构建21世纪“海上丝路”互联互通综合枢纽平台。

3.6 立足于海上丝路文化精神梳理与重塑

两千多年的海洋文化沉淀与海上丝路的经验浸润,给广州的城市品格、思维方式与发展视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古迹及精神财富。广州要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龙头重任,需先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文化传承脉络,如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商贸发展、十三行发展、港口发展、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广府、宗教、史迹保护等系列文化发展,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文化基调和理论基础,提升岭南文化国际影响力。

[1] 周秋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资源开发”研讨会,2014,12.

[2] 王智亮.广东:海上丝路历史、区位和文化优势.南方网,2014.7.

[3] 洪三泰.寻找广东的灵魂(海上丝绸之路探寻)---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人民之声,2004(2).

[4] 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黄伟宗,司徒尚纪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6] 南方日报编辑部.海上丝路 广东出发.南方日报“海上名粤”系列报道,2014.6.30.

猜你喜欢
航线广州广东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21)新航线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