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下派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15-02-06 16:06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体制队伍

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

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农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近年来,崇明县通过实施“班长工程”,加强了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配备、管理和带领好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派书记;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党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为增强带头人队伍活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海市崇明县委从2009年开始,陆续选派乡镇委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简称“班长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了解崇明县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状,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加强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县委党校专门成立了“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调研课题组,深入到农村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访谈、深入基层走访等形式,对下派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初步想法。

一、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建立了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制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一是年龄呈现老中青梯次结构。崇明县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40岁以下占到了75%,改变了以往党组织带头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学历层次大幅度提升。下派村书记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64.3%,过去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三是知识结构趋于多元化、专业化。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由于来自县乡机关、事业不同单位,从事不同岗位,改变了以往党组织书记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

(二)岗位吸引力增强。一是惠农政策为“三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广阔的农村为下派村党组织书记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二是多项激励措施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崇明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村干部的激励措施。如专门拿出了若干公务员岗位对村干部实行定向招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有了职位晋升的机会。2009年以来,共有22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通过定向招录考试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7名特别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被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三是先进典型为青年成长发挥了有效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切实提高了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开阔了思维及视野。有些村党组织书记依靠岗位优势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了当地的先进典型,获得广泛赞誉。这无疑也吸引了部分年青人,期望自己也置身其中有所作为。

(三)群众支持度明显提高。一是信任度递加。随着党的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新农村建设及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村级干部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注重为民办事的自觉性也越来越强,党员群众对村党组织,特别是“领头雁”的信任度与支持率随之大幅提升。在调查的15个村中,超过97%的群众认为体制内下派村书记的效果是好的,认为他们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人,是值得托付的人。二是期望值上升。调查中,对“您认为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发挥作用最主要是在哪一方面?”这一问题时,有近90%的群众选择了“落实政策,带领发展”。这也说明了村民对下派村书记的希望和要求不仅停留在“品德兼优”这一层面,更要有经济头脑,能够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引领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三是互动性增强。调查中,当问及“体制内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在决策本村的重大事务时遵循什么民主规则?”时,有89%的群众选择“严格遵守民主议事规则”。这说明,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对村级班子工作的民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村干部开展工作必须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既要吃透上情,又要熟悉村情;既要敢抓敢管,又要依法守纪;既要有成效,又要讲方法。

二、体制内下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体制内下派书记面临的客观困难。一是外村支书群众认可度不高。在“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村党支部书记”的问题中,选择“本村德高望重的人”有42.7%,选择“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别占21.3%、10.7%、8%和5.3%。可见,与不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有着陌生人身份标签的体制内下派村党支部书记相比,村民更加倾向于本村人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体制内下派的村支书面临身份转换和适应新环境的考验。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和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下派到农村基层掌管一方,不少党组织书记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身份的转换,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村级财政短缺。不少经济薄弱村在支出工作经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资后,可支配的资金捉襟见肘,干事创业的财政保障不够,难以有效施展才干。其次,基层党员队伍活力不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中,年老体弱的多,又地域分散,组织起来很困难,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先进性的基层党组织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再次,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些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涉及的人员多、关系复杂,又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解决起来相当困难,与群众的期盼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缺乏明确政策规范,体制内下派村书记工作心态不稳。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推进“班长工程”的实施意见》中,组织部门对体制内下派书记的选派标准、配套保障、培训保障、监管机制等做了规定,但是关于后续的“出路”却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影响了体制内下派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教育培训上存在着内容狭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查中,有40%的党员群众认为,“最大限度发挥体制内下派书记为民办事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方法是“培训和教育”。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培训时间短。目前的培训班大多只有两三天时间,教学内容不得不被压缩,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培训针对性不强。下派书记普遍提到,在目前的教育培训中缺乏群众工作方法、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等相关实务类课程,不能有效满足需求。再次,培训的形式单一。主要以授课为主,考察体验、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尚未引进到培训中,实训效果打了折扣。

(二)体制内下派书记的主观问题。一是群众观念不够强。从调研情况来看,体制内下派书记存在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问卷中,有36%的人选择村支书经常“习惯于发号施令”,有26.7%的人选择“不善于发动群众”,有14.7%的人选择“安排村两委其他干部工作”,有12%的人选择“习惯于坐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可见,体制内下派村书记主动深入一线群众的工作理念有待提高。二是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当问及“最期待体制内下派的村书记发挥哪项作用”时,有52%的人选择“带领发展”,选择“落实政策”、“维护稳定”和“开展党建”选项分别占37.3%、9.3%和1%。与群众的迫切期待相比,体制内下派的村书记普遍存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开展工作缺乏主动性。调研中发现,体制内下派的书记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等、靠心理,有的遇到工作难题绕道走,有的把工作难题向上推,过分依赖上级的帮扶,有的则乐于做老好人,工作中不敢“硬碰硬”,缺乏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四是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体制内下派的党支部书记对开展党员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化、常态化的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不理想。有的村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大多停留在纸面,真正落实的少;有的干脆等上级部门下发通知才行动,主动做好工作的热情不够;有的对党员活动认识不足,娱乐化倾向明显,未能认识到党员活动的严肃性。上述因素都阻碍了党员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影响。

三、体制内下派村书记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增强群众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增强宗旨意识,在思想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村党组织书记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历练吃苦耐劳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思想引导行动。二是主动学习,在语言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近年来,在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外来人员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很多都是缺少基层历练的“三门干部”,他们方言不会说、群众语言说不好,严重影响了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下派村书记要学会方言、使用群众语言,不摆官架子、不打官腔,以群众的心理想问题,以服务群众的心态办事情,使语言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三是深入一线,在行动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调研结果显示,在“体制内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尽快胜任新的工作的最佳途径”一栏中,42%的人认为需要积极走访群众。下派村书记只有多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现状,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拓宽工作思路,推动工作开展。可凭借“民情日记”、“组团式服务”等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定期组织村干部、党员开展“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走访活动,确保群众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充分发挥下派村书记的作用。一是健全按需选人机制。调查中发现,64%的人表示“建设好体制内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最紧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选好“人”。因此在选人上,必须打破唯年龄论,针对各村的实际需求、被选人的能力和品行、专业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建立健全按需选人机制。注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做到既满足各村的需求,又能充分展示下派干部的才能。二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目前崇明县下派村党组织书记在2-3年的一个任期后,大部分都得到提拔任用。这导致部分人员认为下派只是“走过场”,很难真心谋划村里的工作,以至出现“人在位、心脱岗”、作风飘浮的现象。群众也会认为下派村书记只是“镀镀金”,很难真正地认可、支持他们的工作。因此,应健全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只有考核优秀、群众公认的村党组织书记才能提拔任用。对于那些考核不优秀、群众不认可的,根据本人意愿或继续任职,或回原单位工作。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延长培训时间。现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一般为短期培训班,时间设置3至5天。建议在继续完善现有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为8至10天。二是拓展培训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工作”、“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等方面课程的比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针对性地引入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考察体验式学习等多样化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同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通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培训学习渠道。

(四)创建交流关怀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下派村书记交流机制。利用网络平台或定期组织交流会等多种渠道,构建下派村书记经验交流平台,鼓励下派村干部把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或遇到的问题、困惑拿到平台上来讨论、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二是乡镇领导带教机制。建立乡镇领导带教下派村书记机制,定期进行调研检查、走访座谈,及时了解掌握下派村书记的思想动态,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下派村书记克服困难、推进工作。三是典型宣传示范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舆论窗口,及时发现、挖掘和总结下派村书记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优秀下派村书记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合理确定下派村书记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基层党建、勤政廉政和道德修养的考核权重,使下派村书记真正成为党的任务在农村基层的坚强执行者,成为群众拥戴的好干部。二是建立“双述双评”管理机制。下派村书记年中和年底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乡镇党委和党员群众根据述职情况、平时工作表现进行评议打分,并予以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振下派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提高薪酬待遇。通过目标管理、业绩考核,适当提高下派村书记的薪酬待遇,使下派村书记安心农村基层工作,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提拔任用机制。对于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下派村书记要及时提拔任用,以有效的“选-育-提-用”系统化制度运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下派村书记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三是财政保障机制。县、乡镇党委要协调县乡两级各层面资源,为下派村书记提供配套政策和财政资金,为推动下派村书记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课题组组长:叶斌;组员:顾娟、李宁、杜杰;执笔:叶斌

■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体制队伍
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情境预防机制构建探析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大雁的飞行队伍
经典来信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还剩多少人?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