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馈赠 文化的担当
——写在《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第二辑》图书出版之际

2015-02-06 15:42丛龙瑞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5年2期
关键词:蒙古文巴扎鄂尔多斯

■文/丛龙瑞

草原的馈赠 文化的担当
——写在《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第二辑》图书出版之际

■文/丛龙瑞

《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以下简称“翻译出版工程”)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家协会推出的一项历时5年的翻译出版领域的重大项目。此工程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化向国内外读者完整地展示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成果的重大历史性举措,旨在将内蒙古籍作家用蒙古文创作的优秀作品翻译成汉文,在区内外进行出版发行和宣传推广。工程每年翻译出版约8部内蒙古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类别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

一、翻译出版工程第一辑图书社会成效回顾

该工程第一辑8部作品已于2013年11月出版,第一辑作品面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该工程作为全国优秀图书范例入选2014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年度报告,列入作家出版社年度重要出版课题,部分收录的优秀翻译作品被《西部文学》和《民族文汇》等重要知名文学期刊转载,其中多篇作品选入中国作家协会汇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粹》和《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系列丛书,成为区内外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储备文献资料,还成为一些汉文读者和学者研究蒙古文文学的重要参考教材。《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区内外主流媒体对该工程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部分省市地区闻讯前来取经。同时,首批图书在传统商业销售和网络营销中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该工程首批图书的顺利面世,极大地调动了我区蒙古文作家的写作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我区文学翻译家的翻译主动性,全区文学界掀起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热潮。

二、翻译出版工程第二辑图书出版情况简介

该工程第二辑作品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殷切期待下于近期顺利出版了,共出版8部图书,约300万字,包括6部长篇小说:《满巴扎仓》《鄂尔多斯1943》(上下)《红月亮》(上下)《阿拉善风云》《大地》《搏克手伊希根》;1部以《岩画里的白儿驼》为代表的中篇小说卷;1部以《六十棵榆树》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卷。其中,中篇小说卷共收录6篇作品,短篇小说卷共收录15篇作品。与此同时,长篇小说《满巴扎仓》的版权已经被重庆出版集团买断。

三、翻译出版工程第二辑图书精彩亮点推介

入选翻译出版工程第二辑的作品体现了生活在不同领域的平凡的蒙古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特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内蒙古东西部草原儿女在不同地域和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历史沉浮和世事变化。下面就撷取作品中的突出特点和精彩亮点进行简要推介:

(一)叙述纵横捭阖,文风大气磅礴。长篇小说体大思精,字数少则10多万字,多则70多万字,作者不吝笔墨,尽情挥洒,既有情到浓时的娓娓道来,又有揭示本质的一语道破,更有振聋发聩的振臂高呼,深入浅出,洋洋洒洒,鸿篇巨制落笔而生。

(二)时空横贯古今,道尽兴衰沉浮。《红月亮》从上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的科尔沁草原一直写到草原解放和土地改革,描写了一个蒙古族大牧主家族的兴亡史,塑造了众多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和生命归宿,再现了历史沉浮的往事,融汇了历史演进的潮流。《鄂尔多斯1943》则以鄂尔多斯高原为叙事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漠史诗。长篇小说大多时间跨度大,事件要素多,集中反映历史的沉浮和世事的变化。

(三)人物塑造丰满,注意表现英雄形象。《满巴扎仓》涉及僧侣、名医、强盗、船夫、牧民、官员等众多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鄂尔多斯1943》着力塑造了起义连长和草原勇士两个核心人物,展现了他们面对敌军,斗智斗勇、捍卫家园、无畏牺牲的英雄形象。

(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鄂尔多斯1943》围绕鄂尔多斯1943年的真实历史故事展开叙述,主人公也是真实可感的历史英雄人物。《红月亮》的叙述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串联,而且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成了引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阿拉善风云》也是围绕发生在1931年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的真实事件而展开的,抒写了对正义的伸张和对罪恶的宣判。虽然这些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或人物原型,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客观历史事件的繁冗赘述和浅层描摹,也没有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过度虚构或者肆意戏说,而是经过作者合情合理的艺术化处理加工,进而高于历史真实,使之具有更高的可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

(五)爱恨情仇交融,情字书写心声。《鄂尔多斯1943》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草原勇士的爱恨情仇,男女情感的纠葛成为小说最具魅力的篇章。《红月亮》则是多种情感并存,既有亲情缺乏造成的人生悲剧,又有感情纠结掀起的波澜。《大地》采用寓意深刻的细腻笔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心路历程和千回百转的情丝交织。这些作品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书写了历史长河中个人的爱恨情仇和家国情怀。

(六)巧用叙述方式,开拓审美视野。《满巴扎仓》采取了悬念小说的写法,叙述层层铺垫,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写法在蒙古文创作中是罕见的,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鄂尔多斯1943》采用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叙述方式,情节跌宕,场面宏大,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红月亮》则以大牧主的两个儿子为两条叙述线索,记载了当时社会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现实境况,既有对丑恶现象的无情揭示,又有对激浊扬清的努力尝试。作品还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乃至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搏克的天空》则将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在平实的叙事中体现了作者把握题材与主题的能力,又呈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作品流露出简洁却不简单、平和却不平庸的风格。中篇小说《有狼有歌的故乡》善于用象征和暗喻呈现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将游牧文明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内核推向极致,创造出令人惊叹并向往的理想世界。这些写作手法和叙述方式的创新应用,开创了蒙古文写作的崭新局面。

(七)展现异域风情,洞悉天人和谐。《满巴扎仓》展现了100多年前北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山间寺庙、辽阔草原、苍凉戈壁、黄河渡口、陕西农村的描写和刻画,构筑了具有异域特色的社会生活图景。《阿拉善风云》在以真实历史事件展开叙述的同时,也展现了阿拉善独特的秘境、沧桑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大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北方牧区,抒写了人类的情感纠葛、动物世界的生存空间,故事既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又有息息相关的命运依存,反映了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的主题。中篇小说《岩画里的白儿驼》围绕终生养驼的一家人展开故事,颇有风趣地反映出将骆驼尊为天之神物的戈壁养驼人的悲欢,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大漠戈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叹为观止,他们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

(八)直视社会变迁,引人悲情思考。中篇小说《黄金屋》着力表现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迁的磨合,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叙事能力和忧患意识。中篇小说《白鹤》将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与人物内心世界细微的震荡相融合,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之处,用诗化的语言和刻意的谋篇,构建了虚实相融的艺术世界。中篇小说《一个人的敖包》呈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遇过程中人的复杂观念。中篇小说《戈壁深处》以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为关注点,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融汇。这些作品大多从现实处境出发,记录社会变迁,激发点滴思考,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更有对民族文化的悲情拷问。

努力做好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的翻译推介,是草原儿女的无私馈赠,更是文化传承的奋勇担当。我们坚信,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一定会为自治区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锦上添花,一定会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打造祖国北疆靓丽文化风景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联文学翻译家协会)

猜你喜欢
蒙古文巴扎鄂尔多斯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地理盲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部分海外藏蒙古文文献及其目录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