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谅东征高句丽失败原因探析

2015-02-07 05:19董健
东北史地(学问) 2015年4期
关键词:东征汉王高句丽

董健

杨谅东征高句丽失败原因探析

董健

[内容提要]隋丽战争是隋朝与高句丽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其规模之大堪称中国古代史之最。“杨谅东征”是隋朝首次征讨高句丽,奏响了隋唐两朝大举东征高句丽的序曲,但却以失败告终。首次东征之败绝非事出偶然,主观因素是其战败的关键所在。

杨谅东征高句丽

提到隋朝征讨高句丽,人们更多会想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其实,隋朝首次东征高句丽发生在文帝时期,其统帅为文帝第五子杨谅,所以此次征讨亦被称之为“杨谅东征”。这次东征之所以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许是因其几乎是以“不战”的方式而告终的。但是,对这一传统观点,目前国际学界却多有质疑。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隋朝首次征讨高句丽的惨败?本文拟对此做出阐释,力求找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原历史之本真。

一、学界对“杨谅东征”失败原因认识的异同

现存中外史籍有关“杨谅东征”的内容并不多,现将其大致整理如下,以供进一步分析。

《隋书·高丽传》载: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下诏黜其爵位。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①

《册府元龟·外臣部·征讨三》载:(开皇)十八年,二月,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率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九月,遇疫而还。②

《资治通鉴·隋纪》载:上闻而大怒,乙巳,以汉王谅、王世積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以尚书左仆射高熲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秋,九月,己丑,师还,死者什八九。高丽王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③

《隋书·高祖纪下》载:(开皇)十八年,二月,乙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高元爵位……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④

《隋书·庶人谅传》载:十八年,起辽东之役,以谅为行军元帅,率众至辽水,遇疾疫,不利而还。⑤

《三国史记·婴阳王本纪》载:九年,隋文帝闻而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绩并为元帅,将水陆三十万来伐。夏六月,帝下诏,黜王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转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周罗睺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漂没。秋九月,师还,死者十八九。王亦恐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某。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⑥

由史籍所载可知,东征失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出征时值“水潦”,故而使得粮运不继。其二,由于疾疫流行,导致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其三,由于遭遇风暴,水路军船多漂没,损失惨重。各史籍所载虽或繁或简,但每条都提到了“疾疫”,半数提到“粮运不继”,仅《资治通鉴》与《三国史记》中提到水路军的遭遇。陆路粮运受阻,疾疫流行,水路军亦遭风暴侵袭,这些足以构成两路大军无功而返的理由。很显然,古代史家们将“杨谅东征”的失败归咎于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即认为此次东征是不“战”而败。然而,这一传统观点,却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质疑,其中,尤以朝韩学界为主要代表。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写的《朝鲜全史》第三卷中认为:在杨谅东征期间,“守备国境前哨基地的高句丽军民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战斗”,“在同高句丽军的战斗中,业已遭到重大打击的侵略军,来到辽河一线,遭到高句丽军的顽强抵抗,人力物力的损失与日俱增。”⑦其主要观点认为“隋朝杨坚为了掩盖自己的惨败,把侵略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归咎为意外的淫雨、疾病和风暴”⑧。很显然,朝鲜学者认为隋丽双方发生了激战,并且隋军受到高句丽军的沉重打击。隋军因“战”而败,而非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对此,韩国学界也有相似的认识。韩国学者金善昱认为东征失败的原因之一即为“高句丽善防守”⑨,其中显然有高句丽军队战胜了隋军进攻的含义,此外,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的《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姜以式条”论述隋水军统帅周罗睺曾与高句丽兵马元帅姜以式发生过交锋,姜以式击破了隋军的粮道,并且,他利用隋军的饥饿与疾疫对其发起总攻,“几乎歼灭了隋全部军队,获得了军资器械等大量的战利品”⑩。

由此可知,国外学界对于中国史籍的相关观点,颇有质疑。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导致“杨谅东征”失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有哪些?这实在是应该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杨谅东征”失败原因之我见

在阐述笔者的观点之前,理应对朝鲜学界的“激战致败说”加以分析。首先,应该承认,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此次杨谅统率30万大军开赴高句丽,显然是要平灭高句丽。而辽水作为高句丽抵御隋军进攻的重要防线,其在这里布阵设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当隋军发现对岸有敌军防守时,做出击溃敌军渡过辽河的尝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如果说“杨谅东征”期间,隋军与高句丽有过交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说隋军在这场战争中在高句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遭到“惨败”甚至几乎被“全歼”,而且这一事实又被史籍有意“掩盖”,则未免言过其实,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现存有关史籍大多为唐人所修,而唐人是没有理由为隋朝的失败遮羞掩过的。因为众所周知,唐朝为征服高句丽同样也是大费周折,当时百战百胜被天下华夷视若战神的唐太宗大举亲征却未能一举征服高句丽,这本是唐太宗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最后唐高祖虽灭掉了高句丽,也是在耗费了巨大国力后才得以实现的。故而无论是为了淡化唐朝前几次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的无奈,还是炫耀最后灭亡高句丽一战的武功,唐朝的修史者都应力求凸显高句丽实力之强大,以及征服高句丽之不易,而不是为隋朝文过饰非。

其二,如果“杨谅东征”期间发生过激烈战斗,唐朝的修史者也绝不会一无所知。需知唐朝史家在为隋朝修史时,距杨谅东征的时间并不算远,当时尚有诸多参与过此次东征之人健在,故唐朝史家要想了解事实真相并不难。因此,即使隋人为饰过遮羞而在修史时故作曲笔,唐朝史家也完全能够及时予以纠正,而绝不会对如此重大的事件有所遗漏。

其三,杨谅铩羽而归后,隋朝对东征诸将竟均未加以处罚。依据常理,最高统治者理应惩处败军主帅,但“杨谅东征”归国之后,隋朝却未有此类举动,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失败之过在朝廷。由此也足见当时并未发生任何激战,故此隋文帝虽欲诿过他人而不可得。

由上述可知,“杨谅东征”期间,必未发生过激烈战斗。然而,将此次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就是合理的吗?笔者以为不然。东征之败固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足以构成“杨谅东征”失败的必然原因。在此,笔者并不是要否认军中发生过疾疫流行的现象,但需要关注的是,疾疫生于辽水岸边,而辽水即今辽河,这里是众多河流的入海口,水道纵横,两岸多泥泞,号称辽泽。一望无边的沼泽在夏日蒸腾出致命的瘴气,行人经过,很容易感染疾疫。辽河一带夏季多雨,道路难行,粮运艰难。然隋军竟于辽河有数十万之众死于疾疫,这显然非数日之事,必定是大军在辽水一带逗留多日,致使一人染疾,而众人传染。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隋军的逗留不前呢?当然是高句丽在辽水对岸做出了充分的防御准备。而辽河作为高句丽抵御隋军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其可能不设重兵防御吗?这一切,都理应在隋朝的意料之中。而事实上,隋军来到辽河岸边,却只能望河兴叹,致使军中乏粮,疾疫流行未战先败。

认真审视“杨谅东征”的全过程,笔者以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傲慢轻敌,准备不足。经过几近20年的苦心经营,隋王朝已非建国初期可比,它已经蜕变为一个真正天下无敌的天朝大国。富庶的户口和充实的府库为其远征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臣突厥,南平陈朝不仅使隋朝可以更集中力量经略东方,而且,更使文帝的自信愈发膨胀。这一切都使得文帝更加狂妄自大,未将高句丽放在眼中。

事实上,高句丽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劲敌。战前的高句丽,“驱逼靺鞨,固禁契丹”正处于国力上升之势,加之高句丽民族素以骁勇善战、顽强不屈著称,且其首都远在平壤,致使隋军征途漫漫,粮运难济。这一切都为隋朝征服高句丽制造了重重困难。故此,早在东征之前,高熲就曾“固谏不可”⑪,但此时的隋文帝已听不进逆耳忠言,依旧发动了这场战争。这也是隋朝在战前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根本原因。

其二,用人不当,儿戏战争。当时隋朝百战之余,并不缺少智勇双全的名将,但文帝却以杨谅为东征军统帅,以便让其立功扬名。但杨谅绝非统帅之才,这一点可以从后来杨谅起兵叛乱时的所做作为得到充分证明。当时,杨谅拥军30余万,但由于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又不能听从王頍等谋臣所提出的正确建议,所以,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便败给了杨素的4万人马。由此足见杨谅才能平庸,绝非统帅的合适人选。

其三,将帅不合,职责不清。此次东征,隋文帝既以杨谅为统帅,同时又“专委军于熲”,从而使军中职责不清,为东征军将帅不合,在关键时刻难以做出正确决断埋下了祸根。据史载,东征期间,高熲与杨谅的意见多有不合,以致于杨谅因高熲对自己“所言多不用,甚衔之”⑫,归国后,杨谅竟向其母独孤皇后哭诉:“儿幸免高熲所杀”。由此足见,东征期间,杨谅与高熲必定矛盾极深,在诸多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这肯定也是导致东征军动作迟缓,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东征之败虽有诸多原因,但是文帝的骄傲轻敌、用人不当才是造成此次东征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说,东征之败,与其说是天灾造成的,不如说是人祸所致。

[注释]

①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81,《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16页。

②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84,《外臣部·征讨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62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8,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560—5562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2,《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3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45,《文四子·庶人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44页。

⑥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0,《高句丽本纪·婴阳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⑦⑧[朝]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译:《朝鲜全史》第3卷,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第226页。

⑨[韩]金善昱:《高句丽与隋唐关系研究》,韩国人文科学研究所论文集,第8页。

⑩韩国大百科:http://terms.naver.com/

⑪⑫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41,《高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2页。

责任编辑:赵欣

K235

A

1009-5241(2015)04-0051-03

董健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吉林长春130033

猜你喜欢
东征汉王高句丽
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成都东征财务风险分析
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军东征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
移动互联新探索
准确 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