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2015-02-10 01:28钟毅平杨子鹿
心理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控制组助人意愿

钟毅平 杨子鹿 范 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1)

1 引言

个体通过与家人、恋人、朋友或同事的不断接触与交往, 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他或她, 认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自我–他人重叠。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 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Aron, Aron, Tudor, & Nelson, 1991)。自我–他人重叠包括在某种情景下对陌生人的同情(Kang, Hirsh,& Chasteen, 2010)、与亲密个体的相似性(Aron, Aron,& Smollan, 1992; Aron et al., 1991)以及对团队成员的认同(Aguiar, Vala, Correia, & Pereira, 2008)等。大量研究都发现了自我–他人重叠现象, 例如 Batson让被试先后对自己和他人的 16种人格特质进行等级评分, 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质评分的差异随人际距离的减少而减少(Myers & Hodges,2012)。Aron及其同事则通过7对不同重叠程度的圆圈(即 IOS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来描述自我与目标他人(或团体)的重叠程度( Aron, Mashek, & Aron, 2004), 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是目前最常用的直接测量自我–他人重叠的方法。

近期有研究发现自我–他人重叠可能存在不同的维度。Myers和Hodges (2012)对这些研究中自我–他人重叠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了自我–他人重叠的两个不同维度, 即感知亲密性和重叠表征。IOS测量的结果负载在感知亲密性因子上, 而 Batson和他的同事的特质测量结果则是重叠表征因子的一部分(Myers & Hodges, 2012)。研究进一步显示无论目标人物是密友还是熟人, IOS、特质绝对差异均稳健地负载在前面两个因子上, 而其他测量指标“我们感”、感知相似性、亲密关系指数、形容词清单重叠因目标人物不同, 而负载的因子有所不同(Myers & Hodges, 2012; Myers, Laurent, &Hodges, 2014)。本研究对自我–他人重叠的测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采用IOS和“特质的绝对差异”问卷共同操作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 使得观察者和目标他人在感知亲密性和重叠表征上都表现出高水平或低水平。

助人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指基于个体自愿原则, 对他人实施帮助并主动关心的行为。近些年研究发现, 助人者和受助者的个人特质(如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发现, 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且这种正相关不受年龄因素影响(Underwood, Moore, & Rosenhan, 1973)。Gaesser和Schacter (2014)的研究发现, 与控制组相比, 不论是想象帮助情境(情节模拟组)或回忆助人经历(情节记忆组)都能诱发个体的助人意愿。这说明个体表现出助人行为部分原因可能是其能体会到对方的想法或感受, 情节模拟和情节记忆增加了被试的助人行为(Gaesser & Schacter, 2014)。Hoffman认为提高观点采择能力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发展和有效诱发情感共情, 并促使个人倾向于自我牺牲, 从而表现出助人行为(Hoffman, 2001)。国内学者李辽的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青少年的移情能力有助于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李辽,1990)。孙炳海、苗德露、李伟健、张海形和徐静逸(2011)关于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的研究中, 以助人时间和助人意愿评定被试的助人行为,发现共情反应是观点采择影响助人行为的中介机制, 群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孙炳海等, 2011)。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研究分别探讨了个体、他人以及客观条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但还没有研究将自我和他人结合起来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助人行为并不是无私的,它和自我息息相关, 他们还发现个体感知到与他人的相似性越高, 在助人行为中的共情关注越显著(Cialdini, Brown, Lewis, Luce, & Neuberg, 1997)。Emswiller, Deaux和Willits (1971)探讨了助人者与受助者外貌差异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人们更愿意借钱给外貌上与自己相似的人, 并且在这种外貌偏见上, 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了, 个体更倾向于帮助与自己着装类似、性别相同或种族相同的人。Tan等(2015)研究了血缘关系对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 发现血缘关系越亲近, 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 同时社会交往关系能增加自我与他人的重叠。还有研究发现,对比陌生人, 个体通常情况下会倾向于帮助血缘关系较近的家人或朋友(Tesser & Smith, 1980)。因此,研究者推测自我–他人重叠可能对助人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赵显, 刘力, 张笑笑, 向振东, 付洪岭,2012)。研究发现, 观点采择会增加自我与他人的重叠程度。Goldstein和Cialdini (2007)研究观点采择与自我概念变化的关系中发现, 当采择某人观点时,个体将会知觉自己与被观点采择的对象有更多相似的地方, 自我与他人信息表征在心理上出现融合(Goldstein & Cialdini, 2007)。为了探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重叠, Galinsky和Ku (2004)运用对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评价, 发现观点采择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小, 而控制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观点采择后与其采择对象的心理表征出现了融合(Galinsky & Ku, 2004)。还有研究发现, 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教授时,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会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而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啦啦队长时, 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则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的成绩更差。这表明观点采择后个体不仅对他人的评价会发生变化, 对自我评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Galinsky, Wang, & Ku, 2008)。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与控制组相比, 观点采择组被试与消极刻板印象目标(小混混)坐得更近, 而刻板印象组被试离目标对象更远, 这说明观点采择能增加群际交流的意愿,并通过与外群体成员的交流来促进社会关系融洽发展(Wang, Kenneth, Ku, & Galinsky, 2014)。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 观点采择不仅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同时也对自我–他人重叠产生影响。那么, 可以推测观点采择可能会调节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往关于自我–他人重叠的研究大多是作为观点采择改善群际关系的中介机制, 较少从自变量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自我–他人重叠, 即控制自我–他人的重叠水平后研究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以及观点采择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这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和扩展, 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助人行为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同时还可以丰富自我研究的成果, 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成熟, 明确自我–他人重叠和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助人意识和助人行为,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个体进步与发展。

2 实验1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考察不同程度的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预期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 助人行为越明显。即与较低的自我–他人重叠度相比, 较高的自我–他人重叠度将会引起个体更强烈的助人行为。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某高校本科生 70人(其中男生 48人, 女生 22人, 平均年龄为18.83岁, 标准差为1.58岁), 所有被试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给予适当报酬。

2.2.2 实验设计

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自变量为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 因变量为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包括高重叠和低重叠2个水平,自我与目标人物A在心理上为高重叠, 即在IOS和人格特质的绝对差异评定问卷两个量表上的得分都在M + 1SD以上, 与目标人物B为低重叠, 即两个量表的得分都在M – 1SD以下。

2.2.3 实验材料

人格特质的绝对差异评定问卷:从黄希庭和张蜀林(1992)编制的汉语人格特质形容词库中选出16对人格特质词(黄希庭, 张蜀林, 1992), 正负性各半,匹配其熟悉度和意义度, 正负性人格特质词的效价强度差异显著, t (15) =32.31, p < 0.001, 熟悉度差异不显著, t (15) = 0.41, p = 0.69, 意义度差异也不显著, t (15) = 0.77, p = 0.45。被试对人格特质进行1~9的等级评分, 将每个形容词在自己和他人两个目标上的评分相减, 再将每个形容词的绝对差值相加而求得平均值, 该绝对差异的平均值表示自我–他人表征的重叠程度。

静态 IOS量表:量表会给被试呈现 7对圆圈,每对圆圈中左边的圆圈代表自己, 右边的圆圈代表他人。7对圆圈中的两个圆圈从不重叠逐渐演变到重叠很大, 要求被试选择一个最能表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一对圆圈。圆圈重合的程度(1~7)就代表了自我–他人重叠程度(Aron et al., 2004)。

助人时间表:借鉴 Oswald的模式, 用助人意愿时间和助人意愿程度代表助人行为。助人时间以1小时为单位, 1~7小时供被试自由选择愿意帮助的时间长度。

2.2.4 实验程序

(1)被试填写相关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 要求被试集中想象特定的两个人, 即目标人物A和目标人物 B, 目标人物可能是密友或熟人(Cialdini et al., 1997), 接着让他们对自己和目标人物分别进行人格特质词的评定。其中, 目标人物A是与被试交往时间为3年以上且了解很多的人, 目标人物B是一个交往很浅且了解很少的人, 且密友和熟人是同一性别的。

(2)激活目标后让被试想象所描述之人最近所需帮助的某个情境, 认真思考该情境并指出该情境下, 自己愿意为TA提供帮助的时间, 1~7小时供被试自由选择, 以此来测量被试愿意提供帮助的时间。接着让被试完成IOS量表。

(3)给被试呈现帮助意愿情境(Cialdini et al.,1997), 告知被试目标人物“从 TA的住所被驱赶出来”, 接着要他们评定帮助意愿程度, 根据7个由低至高的选项而定:不给予帮助、给予一份租屋指南、载TA几个小时帮助在附近寻找住所、让TA和你住两三天(假设你有地方提供)、让 TA同你住一周(假设你有地方提供)、让 TA同你住直至找到新的地方(假设你有地方提供)、在不收租金的条件下让TA与你生活(假设你有地方提供)。

(4)依次激活目标人物 A和目标人物 B, 并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激活顺序。最后感谢被试的实验参与。

2.3 结果

对高重叠组和低重叠组的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分别进行相关样本 t检验。结果发现, 对于助人时间, 重叠度的差异极其显著, t (69) = –10.71, p <0.001, 高重叠组的助人时间(M = 5.58, SD = 1.65)显著高于低重叠组(M = 2.87, SD = 1.64), 在意愿程度上, 重叠度的差异极其显著, t (69) = –12.46, p <0.001, 高重叠组的意愿程度(M = 6.36, SD = 0.88)显著高于低重叠组(M = 4.17, SD = 1.35)。

2.4 讨论

实验 1结果发现自我–他人重叠度的主效应显著, 被试对高重叠对象的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都显著高于低重叠对象。这与前人研究保持了一致。Emswiller等人研究了助人者和受助者的外貌特征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帮助与自己外貌类似的人(如着装等), 同时他们还发现与被试具有相同性别和相同种族的人更容易获得被试的帮助(Emswiller et al., 1971)。Tesser等人发现个体在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帮助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而不是陌生人(Tesser & Smith, 1980)。因此, 这些结果可能表明, 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对助人行为会产生影响, 自我与他人重叠程度较高时, 人们更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给予帮助, 帮助意愿程度更大;而当自我与他人重叠程度较低时, 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会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还可能表明个体对重叠程度较高的对象认同感更强, 将其纳入自我的程度越深, 在特定情境下更容易提供助人行为。有研究发现当观察者与目标他人的关系越密切时(即 IOS得分越高), 两人会拥有更多相似的情感经验, 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共享他人的负性体验(Preston &Hofelich, 2012)。同时, 还有研究发现当想象某人观点时, 个体将知觉自我与被观点采择的对象有更多相似的地方(Goldstein & Cialdini, 2007), 自我与他人信息表征在心理上出现融合, 这说明观点采择后的个体知觉到与目标人物的相似性更大, 而自我和他人的相似程度越大, 越容易促使助人行为的产生(Myers et al., 2014)。

助人行为不仅会受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自我认知、情境、助人者个人特质(如观点采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观点采择不仅会增加自我与他人的重叠程度, 而且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实验1结果表明, 自我–他人重叠会增加助人行为, 但仍无法回答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作用是否会受到观点采择的影响这一问题。即无法确定个体对低重叠对象进行观点采择后是否会提高其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 从而增加助人行为?鉴于此, 将在实验2中纳入观点采择变量, 以探讨其在自我–他人重叠影响助人行为中的作用。

3 实验2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实验 2考察观点采择是否会调节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我们假设与控制组相比,被试在观点采择条件下, 助人行为会显著增加。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某高校本科生 68人(其中男生 27人, 女生 41人, 平均年龄为18.97岁, 标准差为2.03岁), 观点采择组与控制组采用随机分组, 每组34人, 所有被试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给予适当报酬。

3.2.2 实验设计

实验为 2(观点采择条件:观点采择组、控制组)×2(重叠程度:高自我–他人重叠度、低自我–他人重叠度)两因素混合设计, 观点采择条件为被试间变量, 重叠程度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

3.2.3 实验材料

助人意愿程度用里克特7点量表对愿意提供帮助的程度进行1~7点的评分, 1为极度不愿意, 7为非常愿意。其他实验材料同实验1。

3.2.4 实验程序

(1)同实验1。

(2)给被试呈现一段帮助材料(孙炳海等, 2011),描述一位大三女生在面临两难情境时不知该如何抉择。

(3)主试依次对不同的激活目标人物给予被试不同的指导语, 观点采择组的指导语为:“请你站在TA的角度来思考TA的困境并回答以下问题。”控制组的指导语为:“请你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思考TA的困境并回答以下问题。”

(4)被试阅读完材料和指导语后依次填写 IOS量表、回答是否愿意对主人公给予帮助, 并填写愿意帮助的时间及意愿程度。最后感谢被试的实验参与。

3.3 结果

图1 高、低重叠程度在观点采择条件下的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

3.4 讨论

实验2结果发现, 观点采择组被试的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都显著高于控制组。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他们发现观点采择和助人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Raviv, Bar-Tal, Raviv, & Houminer,1990), Underwood等人对十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且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观点采择能力越强的人其提供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越大(Underwood et al., 1973)。因此,研究结果可能表明被试在进行观点采择后, 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意愿, 从而更倾向于为其提供帮助。

实验 2结果还发现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低时观点采择的主效应显著, 即与控制组相比, 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时间显著增加, 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高时观点采择的主效应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Cialdini及其同伴证实了感知到的统一性可以调节观点采择对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Cialdini et al., 1997), Hoffman认为观点采择后有利于情感共情的唤起, 并促使个体倾向于自我牺牲表现出助人行为。Goldstein等人研究发现, 当想象某人观点时, 个体将知觉自我与被观点采择的对象有更多相似的地方, 自我与他人信息表征在心理上出现融合(Goldstein & Cialdini, 2007)。Galinsky及其同事研究发现, 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教授时, 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会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当观点采择的目标人物是啦啦队长时, 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后则倾向于认为自己获得的成绩更差(Galinsky et al., 2008)。因此研究结果可能表明, 观点采择后的个体知觉到与目标人物的相似性更大, 而自我和他人的相似程度越大, 越容易促使助人行为的产生(Myers et al., 2014)。

综上所述, 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了观点采择在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 相比于控制组, 观点采择组的个体更倾向于增加其助人行为。对于低重叠度的对象,观点采择条件下的个体助人时间显著增加, 而对于高重叠度的对象, 观点采择组的个体助人时间无显著差异。在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低时, 观点采择组个体的意愿程度显著增加, 而在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高时, 观点采择组个体的意愿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4 总讨论

4.1 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自我–他人重叠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近几年西方学者开始用社会投影和自我刻板化来解释自我和他人的趋同, Cho和Knowles (2013)发现被试在实验中会利用自我知识来对内群体进行描述和判断(社会投影), 同时也会用内群体知识来评估自己(自我刻板化), 他认为自我知识和他人知识的相互制约形成了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Cho& Knowles, 2013)。综合以往研究我们发现, 已有西方学者对自我–他人重叠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还没有研究直接讨论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实验1与实验2都探讨了高、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他人重叠度的差异显著, 被试对高重叠对象的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都显著高于低重叠对象, 即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 助人行为越明显。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Tesser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帮助与自己外貌类似的人(如着装等), 同时他们还发现与被试具有相同性别和相同种族的人更容易获得被试的帮助(Tesser & Smith, 1980)。Preston认为当观察者与目标他人的关系越亲密时(即 IOS得分越高), 两人会拥有更多相似的情感经验, 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共享他人的负性体验(Preston & Hofelich, 2012)。同时, 个体感知他人与自我越亲密, 不仅越有助于个体从他人角度(即观点采择)来共享和理解他人的负性体验(Aron et al., 1991), 而且也能帮助个体更多地认同他人的负性情绪, 从而提供更多的帮助(Myers et al., 2014)。因此, 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对助人行为会产生影响, 被试对高重叠的对象(如密友)表现出更长的助人时间和更大的意愿程度, 对低重叠的对象(如熟人)则表现出较少的助人时间和较低的意愿程度。这说明个体对重叠程度越高的对象认同感越强, 将其纳入自我的程度越深, 在特定情境下更容易对其产生同情和帮助意愿。而在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低的人中,人们并没有产生与己类似的认同感, 所以其表现出的助人行为并不明显。

4.2 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

观点采择不仅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同时也对自我–他人重叠产生影响。前人研究发现, 观点采择后的个体, 会知觉自我与目标对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Goldstein & Cialdini, 2007); 同时能有效的引起个体的共情, 并促使个体倾向于自我牺牲,表现出助人行为(Hoffman, 2001)。因此, 观点采择是影响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作用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在实验2中对其进行了深入考察。

实验 2探讨观点采择和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 不论是低重叠组还是高重叠组, 被试在观点采择后其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都显著高于控制组。这不仅佐证了实验1的结果, 同时也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Underwood等人对十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且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观点采择能力越强的人其提供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越大(Underwood et al., 1973)。因此, 研究结果可能表明被试在进行观点采择后, 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意愿, 从而更倾向于为其提供帮助。

实验2还发现重叠程度与观点采择的主效应极其显著, 两者交互效应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低时观点采择的主效应显著, 即同控制组相比, 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时间显著增加, 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高时观点采择的主效应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前人的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小, 而控制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特征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较大(Galinsky & Moskowitz, 2000), 这一结果提示研究者观点采择后的个体知觉到的与目标人物的相似性可能会更大, 从而增加其提供助人行为的可能性。Hoffman认为提高观点采择能力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发展和有效引起情感共情, 并促使个人倾向于自我牺牲, 从而表现出助人行为(Hoffman, 2001)。Myers认为观点采择后的个体知觉到的与目标人物的相似性更大, 而自我和他人的相似程度越大, 越容易促使助人行为的产生(Myers et al., 2014)。因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在重叠程度影响助人行为时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与控制组相比, 被试在对高、低自我–他人重叠对象进行观点采择后,助人时间和意愿程度都有显著增加, 其中被试在对低自我–他人重叠对象进行观点采择后, 助人时间比高自我–他人重叠组更长, 助人意愿程度也比高自我–他人重叠组更大。这意味着个体在对低自我–他人重叠对象(如熟人)进行观点采择后, 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意愿, 从而增加提供帮助的可能性, 使得助人时间更长, 意愿程度更大。

5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 助人行为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助人时间更长, 意愿程度更大。

(2)观点采择调节了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组相比, 观点采择条件下, 助人行为会增加。

(3)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低时, 观点采择组个体的意愿程度和助人时间显著增加, 而在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较高时, 观点采择组个体与控制组的意愿程度和助人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Aguiar, P., Vala, J., Correia, I., & Pereira, C. (2008). Justice in our world and in that of others: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reactions to victim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1(1), 50–68.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3(4), 596–612.

Aron, A., Aron, E. N.,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41–253

Aron, A. P., Mashek, D. J., & Aron, E. N. (2004). Closenes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In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7–41).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Cho, J. C., & Knowles, E. D. (2013). I'm like you and you're like me: Social projection and self-stereotyping both help explain self–other correspon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3), 444–456.

Cialdini, R. B., Brown, S. L., Lewis, B. P., Luce, C., &Neuberg, S. L. (1997). Reinterpreting the empathy–altruism relationship: When one into one equals on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3), 481–494.

Emswiller, T., Deaux, K., & Willits, J. E. (1971). Similarity,sex, and requests for small favo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284–291.

Gaesser, B., & Schacter, D. L. (2014). Episodic simulation and episodic memory can increase intentions to help othe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12), 4415–4420.

Galinsky, A. D., & Ku, G. (2004). The effects of perspectivetaking on prejudi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lf-evalu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5), 594–604.

Galinsky, A. D., & Moskowitz, G. B. (2000). 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group favorit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08–724.

Galinsky, A. D., Wang, C. S., & Ku, G. (2008). Perspectivetakers behave more stereotypical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2), 404–419.

Goldstein, N. J., & Cialdini, R. B. (2007). The spyglass self: A model of vicarious self-per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02–417.

Hoffman, M. L. (2001).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 X. T., & Zhang, S. L. (1992). Desirability, meaningfulness and familiarity ratings of 562 personality-trait adjectives.Psychological Science, (5), 17–22.

[黄希庭, 张蜀林. (1992). 562 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熟悉度的测定. 心理科学, (5), 17–22. ]

Kang, S. K., Hirsh, J. B., & Chasteen, A. L. (2010). Your mistakes are mine: Self-other overlap predicts neural response to observed err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1), 229–232.

Li, L.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2(1),72–78.

[李辽. (1990). 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报, 22(1), 72–78. ]

Myers, M. W., & Hodges, S. D. (2012). The structure of self-other overla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spective taking.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4), 663–679.

Myers, M. W., Laurent, S. M., & Hodges, S. D. (2014).Perspective taking instructions and self-other overlap:Different motives for help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38(2), 224–234.

Preston, S. D., & Hofelich, A. J. (2012). The many faces of empathy: Parsing empathic phenomena through a proximate,dynamic-systems view of representing the other in the self.Emotion Review, 4(1), 24–33.

Raviv. A., Bar-Tal, D., Raviv, A., & Houminer, D. (1990).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epistemic author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8(2), 157–169.

Sun, B. H., Miao, D. L., Li, W. J., Zhang, H. X., & Xu, J. Y.(2011). Perspective taking and helping behavior i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ole of group relation and empathic response.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7(5), 491–497.

[孙炳海, 苗德露, 李伟健, 张海形, 徐静逸. (2011). 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 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5), 491–497. ]

Tan, Q. B., Zhan, Y. L., Gao, S. S., Fan, W., Chen, J., & Zhong,Y. P. (2015). Closer the relatives are, more intimate and similar we are: Kinship effects on self-other overlap.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3, 7–11.

Tesser, A., & Smith, J. (1980). Some effects of task relevance and friendship on helping: You don't always help the one you lik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6),582–590.

Underwood, B., Moore, B. S., & Rosenhan, D. (1973). Affect and self-gratific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8(2),209–214.

Wang, C. S., Kenneth, T., Ku, G., & Galinsky, A. D. (2014).Perspective-taking increase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intergroup contact. PLoS One, 9(1), e85681.

Zhao, X., Liu, L., Zhang, X. X., Xiang, Z. D., & Fu, H. L.(2012). Perspective-taking: Concept, mani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intergroup relation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079–2088.

[赵显, 刘力, 张笑笑, 向振东, 付洪岭. (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79–2088.]

猜你喜欢
控制组助人意愿
助人为乐的事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助人会降低死亡风险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