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15-02-10 04:33吴素碧杨丽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0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吴素碧 杨丽华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 635099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吴素碧杨丽华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635099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最常见症状,其发病率高, 所以一直都是新生儿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就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和目前临床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进行了综述,并对实验室检验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实验检测方法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最常见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其发生率约为9.1%~51%[1],严重者可出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 新生儿黄疸一直以来都是新生儿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1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十分复杂,首先是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了新生儿易于出现黄疸,其次,围生期因素和产后护理不当也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因此,通常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1.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的。

1.1.1胆红素生成较多 (肝前因素):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5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主要有:(1)红细胞数较多且破坏也多,出生后氧分压增高,血氧含量升高,宫内低氧环境产生的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2)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的短,约70~90d;(3)肝及组织内的血红蛋白和骨髓的无效造血产生的胆红素前体较多;(4)使血红素分解为胆绿素的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在出生后1~7d最高,使得血红素更易转化成胆红素,故而新生儿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于成人。

1.1.2肝功能不成熟(肝性因素):(1)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差,新生儿肝细胞膜上的胆红素受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缺乏,其中Y蛋白仅占成人的5%~10%;(2)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功能差,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yl transferase,UDPGT)仅为成人的1%~2%;(3) 结合胆红素排泄功能差,易导致胆红素的体内堆积;另外,出生后脐血管结扎,肝脏供血由胎儿时期接受充分氧化的血转为出生后接受氧含量较低的门静脉血,进一步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

1.1.3肠肝循环特殊 (肝后因素):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活性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肠壁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正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5d出现黄疸[2],但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d内黄疸自行消退, 早产儿2~3周内黄疸消退, 生理性黄疸时,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通常不作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1.2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其中细菌性感染中以败血症的黄疸发生率最高,据报道48.7%的G-杆菌感染和28.9%的G+球菌感染可引起黄疸。病毒感染以甲型、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其次为EB病毒、风疹病毒及弓形虫感染,它们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功能受损,血中增高的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另外,宫内感染还可导致生后发生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使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

1.2.2新生儿溶血病:(1)母婴ABO血型或Rh系统血型不合;(2)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溶血病,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见;(3)红细胞酶缺陷病,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病多见。

1.2.3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含有抑制肝酶活性的物质,如孕二醇、β-GD等,使胆红素的结合障碍和肠肝循环增加。母乳性黄疸虽被化为病理性黄疸,除其黄疸外无其他症状、体征,一般1~3个月逐渐降至正常。

1.2.4其他:(1) 围产期因素:如孕母有妊高征,胎儿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并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2) 胎儿娩出经产道时挤压形成的头颅血肿、颅内血肿及广泛皮下出血等,血肿的消散、吸收使胆红素入血;(3) 药物因素:氯霉素、利福平、VitK3、水杨酸类等,可抑制肝酶活性和竞争胆红素的白蛋白结合位点等,而使得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虽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各种病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的比例随时间也在不断变化,兰州林丽星等[3]2001年报道,他们观察的235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37.8%,母乳性黄疸占14.7%,ABO血型不合溶血占15.2%,围产期因素占22.1%;昆明王一鸿[4]等2003年报道,他们观察的182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37.91%,围产期因素占20.33%;母乳性黄疸占18.13%,ABO血型不合溶血占0.55%;太原张文瓒[5]等2005年报道,他们观察的327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7.95%,围产期因素占48%,母乳性黄疸占29.1%,ABO血型不合溶血占30%;由以上数据可知随着医疗条件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感染因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已降至第五位[6],而围产期因素和母乳性黄疸的比例在逐步升高,这与目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和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有关。

2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测

正是因为新生儿黄疸病因多种多样,且各种因素所致黄疸的发展进程、严重程度、治疗预后等各不相同,因此选择一系列适当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各类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鉴别分析,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治疗和预后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常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

2.1实验室常规试验

2.1.1血清胆红素的测定:包括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可以明确有无黄疸及黄疸的严重程度,初步确定黄疸的性质和可能原因等;其中,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是预防及预测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灵敏的指标[7,8]。

2.1.2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测定:血清中TBA的检测是新生儿病理理性黄疸较为灵敏的肝实质性损伤指标,新生儿黄疸患儿的TBA变化,在生理性黄疸患儿中TBA只有少数的增高,而病理性黄疸患儿的TBA大多均增高。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葛青玮、黄洁[9]研究的16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黄疸患儿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其血清TBA明显上升,TBA的异常率达87.5%和90.4%。新生儿黄疸患儿随着其病情变化,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

2.1.3肝酶活性的测定:主要为ALT、AST、γ-GT等的测定,其中γ-GT活性测定对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大意义,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TSB)有较高的相关性[10],资料表明[11]80.4%的新生儿黄疸患儿γ-GT 活性较高。

2.1.4RBC、Hb、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及红细胞形态观察,G-6-PD酶活性测定等:能较好的预测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RBC≥6.50×1012/L与出生后3d内RBC、Hb、Hct水平下降幅度联合观察,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能较好的早期预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价值[12]。

2.1.5血型鉴定、新生儿抗体筛查试验及Coomb’s试验:可以较早的预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的鉴别。

2.1.6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血培养及病原学检查:通过对血、大小便培养及分泌物涂片查细菌、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PCR等,有利于及早对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得出病原学依据,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等。

2.1.7其他: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I/T比值,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大小便常规检查、尿三胆等检查均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析及判断预后。

2.2实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正是由于新生儿黄疸临床发病率高,病因复杂,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可对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检验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寻求一些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实验检测方法,为预测新生儿黄疸病的发生、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近年来报道的主要有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尿中微量蛋白[13][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微量白蛋白(MA)、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能较早反映肾功能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其中尿NAG[14]测定、RBP/Cr值检测[15]能早期、准确的反映高胆红素新生儿肾小管损害的程度,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对肾小管损伤的一个早期的客观标准之一;测定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新生儿黄疸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6];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中的心肌酶水平,对了解其心肌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17,18];血清中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19]在新生病理性黄疸患儿早期所致肝细胞受损的表达敏感度明显优于ALT和AST,能更早、更及时地评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等。

虽然对新生儿黄疸的实验检测手段有如此之多,但目前临床仍缺乏一种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诊断和鉴别,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新生儿黄疸、拟订治疗方案时应尽可能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手段,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提高其临床治愈率,降低核黄疸的发生,减少患儿肝、肾、心等器官的损害和其他器官的后遗症。

参考文献

[1]周晓玉,许植之,张万霞,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防治探讨〔J〕.新生儿杂志,1997,12(4):161-163.

[2]王慕逖,主编.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5-106.

[3]林丽星,李玉梅.新生儿黄疸病因分析及其防治〔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27(2):16.

[4]王一鸿,丁荣华.1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J〕.云南医药,2003,24(2):132-133.

[5]张文瓒,吴冬梅.32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早期干预〔J〕.中国内科杂志,2005,7(3):370.

[6]初建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1999,31(4):265.

[7]Robertson AF,Karp WB,Broderson R.Comparison of the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bilirubin/albumin ratio with the bilirubin-binding ability in neonatal serum〔J〕.Pediatrics,1998,132:343-344.

[8]刘悠南,钟丹妮,刘义.胆红素/白蛋白比值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2):189-190.

[9]葛青玮,黄洁.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5):300-301.

[10]刘义. 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杂志,2002,24(1):70.

[11]范秀芳,王少峰,董敏.新生儿黄疸患儿肝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2):1808-1809.

[12]王丹瑞,曹树军,等.新生儿RBC、Hb、Hct、TCB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J〕.武汉医学杂志,1996,20(4):219-220.

[13] 刘莉,元玉华,赵筱芳,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尿微量蛋白的变化〔J〕.河北医药,2001,23(10):737-738.

[14]何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尿中NAG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云南医药,2005,26(2):141.

[15]贺建同,申孟平.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新生儿黄疸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J〕.中原医刊,2005,32(11):60.

[16]王融,崔其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值对新生儿黄疸病诊断价值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02,32(12):1-3.

[17]何滨.新生儿黄疸与心肌酶活性的变化〔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2):142.

[18]李书华,梁玉兰,封建凯.心肌酶谱测定在新生儿黄疸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医学检验,2005,16(2):17-18.

[19]孙传芳,杨文东.动态检测新生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临床价值〔J〕.临床荟萃,2005,20(2):94-95.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3-30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0-2752-03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