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手段不能包打天下

2015-02-10 12:30赵宗彪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太傅商鞅变法

赵宗彪

改革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大部分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众的福祉。但是,每次改革都非常艰难,甚至伴随铁腕手段与流血牺牲。但世界上的事情并不能因为目标美好,就可以不择手段。我们不妨看看两千年前的两个改革案例。

一个是战国中后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国的第八代君王,一共在位27年。他亲政初期,赵国是一个烂摊子,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就要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不料,赵武灵王的意见只得到大臣楼缓一票的赞同。年轻的国王又向重臣肥义反复说理动员,终于又得到肥义的一票。为了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国君自己先带头在上朝时穿起了胡服。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在国内位高德尊,但对“胡服骑射”的改革路线不理解,认为这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亵渎,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国君居然带头穿胡服了,更加生气,就装病不上朝。

面对坚定的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有两种选择,一是硬的,不支持的,一律丢帽子或砍脖子;二是软的,继续做工作,争取更多支持。

赵武灵王采取了后者。他亲自上门探望装病的叔父,从严峻的国际形势说到落后的国内工作,从历史的传承说到当代的潮流,说明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赵武灵王的苦口相劝之下,老叔父终于同意。赵武灵王马上送去了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了。

公子成一带头,大部分臣子都改穿胡服了。但是,仍然有赵文、赵造、周召、赵俊等大臣想不通。有人说,再不通,就作为敌对势力对待。赵武灵王坚决反对。他认为,认识有先后,不管支持或反对胡服骑射,都是出于对赵国的热爱,都是国王的拥护者。所以,赵武灵王依然不厌其烦地充分做思想工作,说明师古不足以制今,变是永恒的,要不落后,只有变。

赵武灵王的耐心和诚心终于打动了所有大臣。于是,赵国上下一变原有的宽袖大袍,改穿更加方便的胡服。同时,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成功展开了当时的现代化改革,终于一跃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而因为赵武灵王以退为进的温和手段,整个改革过程没有流血,也没有产生内讧。

同赵武灵王相比,在历史上影响更大的另一次改革,是稍早一些的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五家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什伍之间互相监督;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要按照功劳业绩来授予;贵族当中,没有军功的,不再授予爵位,多生产粮食和织布纳税的,免除该人的劳役,凡因懒惰而导致贫穷的,连同他的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等。

新法令颁布后,百姓欢呼雀跃,许多贵族、大臣却强烈反对,因为法令直接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秦孝公的太子驷也在他的太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教唆下,大肆反对诬蔑新法。太子驷聚众疾呼:商鞅从魏国逃到我们秦国,妖言惑众,制定变法令,祸害我们秦国上下,多少宗室亲族被他变为庶民,多少亲兄弟被迫分家、纳税、出丁,他是要把我们秦国江山搞垮,要把秦国搞乱,要把我们立国五百年的秦国变成他的天下。

在太子的煽动下,纨绔子弟们也反对变法,声称要把商鞅赶出秦国。

商鞅认为,法制的不能推行,原因起自于上层的贵族。身为太子,在新法尚未顺利推行之际,不但不遵守,反而公然非议,蛊惑人心,罪不容赦。太子驷的太傅公子虔对商鞅说:“他是太子,你敢动他一根汗毛?”商鞅义正辞严地回答:“变法之行,皆在于上行下效,不惩办太子,变法令岂不成为一纸空文了。”最后,商鞅还是惩罚了太子驷的两位太傅,对太傅公子虔施以劓刑(割鼻),惩其放纵学子,对太傅公孙贾施以黥刑(脸上刺字),惩其师道不严,把太子驷的罪责分摊到了太傅身上。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秦惠王)即位,秦宗室大多怨恨商鞅,散布商鞅出逃的谣言。太子驷听信谣言,加害商鞅以反叛的罪名,用车裂将之五马分尸。

商鞅共执秦政十九年,他的一系列变法举措,为140年后秦国的最后统一大业奠定了军事与经济基础,可谓功不可没。但改革的成功,却无法挽回其身死甚至族灭的命运。其他的改革如吴起变法、晁错变法,变法人都最后被杀,这是否与他们一味地相信铁血有关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傅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徙木立信
公公偏头痛
朱元璋与太傅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树敌太多商鞅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