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所惧”,端正“所往”

2015-02-12 14:03史世海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法度魏征端正

文/ 史世海

懂得“所惧”,端正“所往”

文/ 史世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有的时候,走错一步,往往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因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是“有所畏惧”为好,安分循理,惜福知足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人生的道路又是一个充满向往,充满奋斗的过程。向往错位了,人生将留下遗憾;向往正确了,人生将增添动力。一个人的生命要实现价值,懂得自己的“所惧”,端正自己的“所往”是很有必要的。

《礼记·中庸》中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恐惧”,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是对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警觉,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倡:“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所惧”,就是为人处世要充分考虑前因后果,做到言行的恰到好处与合乎情理的统一,减少失误和挫折。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保持敬畏意识,始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进而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苟利社会与国家,需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有“所惧”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说的“君子从大处来讲则敬畏自然规律,从小处来讲则敬畏仁义礼节”。人通过“所惧”,认清自己必须遵从的清规戒律,懂得做人的根本亵渎不得,就能将规则与法度,转化成自己心中的道德度量,由此产生行止有序的理智行为。

据记载,唐太宗喜欢鹞鹰。有一天,他正在宫中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唐太宗惊慌之余,急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魏征,虽然眼见爱鸟死去,但唐太宗也是心中有怒,口不敢言。至高无上的君王,居然也有害怕的时候,确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其“所惧”,恐怕不只是惧魏征乃谔谔之士,更是惧舆论、惧正气,是心中的道德律使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自重者自辱,不自畏者招祸。”

《菜根谭》中说道:“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一个人的“所惧”,其实是自己对道德的一种高度自觉,是自己时时处处按道德准则办事的“理智的开端”。人有“所惧”,言行上能省察克制,态度上能严肃认真,作风上能严谨务实。

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众说纷纭,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说洞房花烛者快活,有的说福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到这些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后,一位名叫万纲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一个人如果畏惧法度,必然不敢做违法乱纪之事,也就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日子怎会过得不洒脱快活呢?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戒慎恐惧,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就不会偏离前进的方向与攀登的高度,“所惧”与“所往”也就能在人生中相辅相成。一个人正确的向往,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感应,对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它能在心灵上形成强大能源,推动着艰辛的耕耘与探索。

(作者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其采写的新闻通讯《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日井冈山》、《田野在呼唤》等10篇作品获得国家级政府奖)

猜你喜欢
法度魏征端正
形直则影端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国学赏析
魏征身后的落寞
功能完善,声音端正大气,对得起售价 TEAC(第一音响)NT-505SE
端正中蕴含大气的特质TARA LABS(超时空) The Echo Limited Edition电源线
畏法度与能自律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