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输入学理”与西来政治观念的中国化

2015-02-12 14:21任锋
天府新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化学理新文化运动

任锋



主持人语:“输入学理”与西来政治观念的中国化

任锋

百年前揭幕的新文化运动,若以“问题与主义”之争所达成的共识来说,是以“输入学理”为其核心智识取向的。当然,这一“输入”的一个显性思想前题,是对中国传统资源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断弃。换言之,晚清“中体西用”所试图挽留或捍卫的“中学”文教传统,正是新文化运动意欲碾碎于历史进步巨轮之下的。新文化运动的西化主义,应对晚清以来持续发酵的文化—政治危机,涵盖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二者交织变奏,本处于其内在逻辑之中。

这样决绝而急切的大规模学理输入,将纷繁多样的西方时髦思潮引入了中国大地,使此处变成了西方群神争芳斗妍的试验场。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白纸画图,如西化论者想象般挥洒自如。西化与化西,输入拿来与中国化,从来都是此番演变的“一神两面”。

这里编排的三篇论文从西来政治观念入手,分别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几个中心命题,能够深化学界的既有相关理解。

范广欣的论文试图扩展我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视野,提出新文化运动第一波与第二波的区分。他以梁启超晚清以来对于卢梭学说的介绍和解读为中心,细致追溯了梁启超对于卢梭自由观念不同阶段的诠释。论文显示,对于自由观念、天赋人权的引介,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德性论的深刻浸染,又与其时流行的社会进化论等思想交汇。而梁启超对于卢梭思想的推介,以个体自由而非国家革命为重点,又与其对于中国适宜优先改良而非政治革命的实践期望合辙一体。作者认为,个体自由优先的解释策略,特别是其中对于中国传统与政治的猛烈抨击,均预示了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思想特质。由于梁启超在转型时代无可比拟的传播影响力,文章将其视为新文化运动第一波的旗手。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判断。

西化主义包裹着一种秩序彻底重构的高调理想,自由观之外,郭台辉、谢丽萍的论文切中了平等这一维度。以“阶级”这一概念的引介吸收为主题,作者同样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士人、知识分子如何一步步将“阶级”运用到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分析中,如何一步步充实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我们看到,从贫贱群体到劳工群体再到无产阶级,这一概念经历了一番作者指出的“创造性重构”,而将社会政治平等的现代理念移植入现代国人的群体意识之中。最终,在世界政治激进化浪潮的激励下,把无产阶级这一主体设定为了救亡主体动力的最终正身。这一救亡逻辑演绎所导致的新文化启蒙归宿,如何借助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继续展示其德行化、激进化的冲力,是下一步令人期待的话题。

民主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指标性意义不必赘言。相比西化论者对于这一现代性教条的趋之若鹜、奉若神明,儒家代表的传统派人士如何应对、接收,是一个更为复杂、纠缠的议题。任锋的论文以现代新儒家牟宗三的新外王政治哲学为对象,集中探讨了其间最具系统性与代表性的政道与治道论述。作者指出,牟宗三的这一论述代表了儒家传统积极贯通民主理想的概念(及概念架构)之突破,并将之运用于对中国政治传统的哲学评判和现实政治的构划中,自有其理论贡献。然而,对于民主理念的神圣化推崇也导致了民主主义的偏执,在传统天理观的对等层面对民主作为现代秩序建构原则的推定倾向其实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其相关的政治传统评解同样需要民主以外视角的矫正。

百年风云流转,中国文化与思想主体性的逐渐挺立或许会引领我们更加稳健地领会新文化运动之精神价值。西来政治观念的输入与中国化仍然是现实进程的湍流巨波,而如何避免故智重袭的偏激和操切,维持古今中西之间的良性会话,可能是历史反思最有价值的馈赠吧!

猜你喜欢
西化学理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