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背景下习近平的发展理念探析*

2015-02-12 17:52顾绍梅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十三五可持续发展

顾绍梅



“十三五”规划背景下习近平的发展理念探析*

顾绍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新的理念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遵循规律,科学谋划,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其中,遵循经济增长一般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将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将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共同价值等,必将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涵盖的内容之一。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形势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各层级会议,并到多省调研,与专家座谈,研判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诸多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多次提到发展理念的问题。2015年7月2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谋篇布局“十三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理念”。他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对此,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理念的讲话,意义非凡。当前,时代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转变“发展理念”,在思想和意志上统一起来,整合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利益,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化解高位运行的利益矛盾。转变“发展理念”,就是适时地摈弃旧的发展观念,根据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的新变化,形成新的发展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习近平发展理念的核心,其中这里的“前进”指的是旧有发展理念和方式,“发展”则指的是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发展的辩证思维,也可以说是我们现阶段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来讲,现阶段我们要树立的新发展观主要是遵循规律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

一、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经济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经济规律、逆势而动,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点滴积累和摸索着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我国日益凸显的新问题、新矛盾,一方面是“成长的烦恼”、“长大后的烦恼”,另一方面在局部领域主要是对经济规律认识不清,研判不够造成的,甚至还存在着大量不尊重、不顺应规律的现象,例如发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大研判可以说是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对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三期”叠加的新问题、新矛盾的理性认识。因而,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树立遵循规律意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发展理念。

(一)树立遵循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意识,理性看待新常态

2014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在《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是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常而言,经济增长有自己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适时结构调整,速度会往下走,调整结束以后,就会往上走,类似如“爬坡过坎”,有高速也有中低速。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本身就是波浪形。同时,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历史性。随着旧的经济条件的消失,旧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作用,让位于新的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首要前提是把握发展大局,认清新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今天,经济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经济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却在下降,经济很难像过去那样再高速增长,这倒逼经济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必然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性特征,从新常态的逻辑起点出发研究和开辟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如果我们还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迟早会出“事故”,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我们只有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期自然开始,如果经济增长新动力接替过渡不成功,新的发展方式不能及时确立,经济增长一旦出现大幅下滑,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硬着陆。因而,树立遵循经济增长规律的意识,还应有总结规律、把握规律的意识,增强各项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拿出几年的中低速增长来转方式和调结构,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科学增长。

(二)增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意识,树立新的发展坐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14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再次强调,“我们要立足国情,根据条件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要求全党全社会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增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意识,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由经济主体依据市场规则,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作用下,自主决定相关经济活动,实现资源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的一种经济机制。经济要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相结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经历了制度变迁,成功地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和活力,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政府权力过大,审批事项过多过杂,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管制过多,但对市场监管不到位等等。这极大地阻碍了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活力。当前,新一届政府在引导和调控经济方面,正沿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道路前进,进一步理清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供需三大机制更顺畅有效地发挥作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二、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同时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做法又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大量消耗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实现的经济高增长,使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接近极限,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冲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所有人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曾引用比·特雷莫的观点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外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思想[2]”、赫尔曼·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3]”等,都是从自然规律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典范。形势刻不容缓,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只有将遵循自然规律置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才能够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从我国具体国情来说,树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4]

(一)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建设,调结构转方式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015 年7月1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过去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把环境系统看作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经济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都应建立在环境与生态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才是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目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急需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两只鸟论”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提出的,后上升到全局视野。“腾笼换鸟”,一方面是要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凤凰涅槃”,是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两只鸟论”是为了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里[5]。也就是说,无论是“凤凰涅槃”还是“腾笼换鸟”,我国都将打破过去固有的增长模式,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找到新的经济引擎,重新树立可持续增长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生态理念融入政治建设,划红线定制度

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政治领导力,有强大的动员能力。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要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可持续发展需要党总揽生态文明大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氛围。需要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强化各级执政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受到惩罚。

(三)生态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倡导绿色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把人类的道德关怀覆盖到大自然和生物界,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价值体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精华,形成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国家领导人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正是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转变。快速的经济发展让奢侈浪费、消费主义迅速滋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生态消费意识,正确认识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不能把物质消费的多寡看成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有利于健康、亲近自然、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出台了厉行勤俭节约的“八项规定”,民间开展了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低碳环保正成为新的社会文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提高。

(四)生态理念融入社会建设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3 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倾听民众的声音,在环境信息上要公开透明。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针对雾霾发出预警,环保部门开始定期公布重点监控企业的排放数据。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专门突出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社会组织建设上,也需要充分发挥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环保社团的作用,例如众多企业、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中国低碳联盟”,它们可以凝聚社会力量,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反映公众的环境诉求,传递和解释政府的政策规定和环保作为,监督和指导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共建生态文明。

三、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2015年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需要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理念也即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对立面是“排他性发展”和“部分人的发展”,强调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民众的实际需求、发展环境与机会以及利益分配的关注,核心是要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至每个人,让各族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包容性发展更多地强调把“人的发展”统筹到“发展”的概念中,使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是对此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发展未能充分考虑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发展责任、应当拥有的发展机会和应当分享的发展红利,也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遵循社会规律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升华,包容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二者与“以人为本”全面结合的体现,其理念是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注入持续、稳定推动力的方式,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人人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包容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属于每个人。包容性发展要求注重发挥每一个人应有的作用,特别强调要关注弱势群体。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包容性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重视起点公平、过程公正,反对歧视、反对排斥,创造公平公正有效率的竞争环境,并发挥社会政策的保障作用,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调动全国人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让每个人拥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让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不同社会群体、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提高社会发展效率,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例如,新一届政府施政伊始,便着手对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进行推进,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包括逐步提高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消除户籍壁垒,使城乡居民将逐渐实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

(二)包容性发展注重民生改善

2013年5月13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新常态下,包容性发展要求我们既可以不必纠结于速度,用更大的精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让更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群众身上,又保持一定的速度保证就业,鼓励大众创业,保证人民生活改善。当前,包容性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聚焦点放在惠民生上,致力于定向、精准而高效的扶贫举措,完成扶贫开发的任务,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包容性发展追求社会和谐稳定

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牢牢把握着我国发展主动权。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包容性发展理念要求更加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突出矛盾,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

(四)包容性发展构筑共同的价值追求。

包容性发展不仅是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也是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包容性发展理念一方面继承“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弘昶)

【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

[3]赫尔曼·戴利,等.珍惜地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词[Z].2013-07-18.

[5]叶小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N].人民日报,2015-08-31:(0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present Xi Jinp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Gu Shaomei

Abstract: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oes through to the new normal,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the need to recognize, adapt and lead the new norm in new ideas. We should follow the law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realize development way shift leading by development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leading by development way shift, so as to guide th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Following the general rul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will lead the wa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Following the natural la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whole process, will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llowing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ursuit of social justice,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men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 common value, will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nd endogenous power,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uman.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siv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顾绍梅,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郑州4500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包容性增长’与化解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研究”(11BKS039)。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5)06—0111—06

收稿日期:2015—08—25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十三五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