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梦想:国际文化大都市

2015-02-13 11:17杨天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报告上海

杨天

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推出了创意城市网络,为全球以文艺创造而知名的城市作一个冠名示范,七个被赋予“文学之都”的城市通过文学创造促进城市文化服务与产业的创新。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城市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可能性有多大?

近日一组新鲜出炉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许能提供参考。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于日前同时发布三份报告,分别对全球城市、中国各省区市以及上海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出了评估。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而在“十二五”期间率先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也规定了自己的公共文化发展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与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实现全市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尝试用全球标杆来衡量上海的高度。”主持报告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愿景之下尚存努力空间

据孙逊介绍,本次报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将数据解析转化为对“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等几大维度的具体要求,并下设诸如人均文化事业费、博物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等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在全国的报告中,还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了中国31个省区市和21个全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数及其排序。

报告显示,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指数上看,上海连续两年以全国唯一超过90分的成绩居首,并一直保持大幅领先于其他30个省区市20%左右的优势。

其中,上海在“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享受”三项中得分均超过了90分。

报告还对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作了单独比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指数的得分上,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分列第一位、第二位、第四位和第17位。

而在课题组选取的包括巴黎、伦敦、纽约等在内的21个全球城市中,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总指数排名列第12位,低于平均值,与第一名的巴黎相差34.13分。

在一些二级指标上,上海的表现喜忧参半。2013年,上海的剧院文化演出数达8.49万场,居21个全球城市之首,电影院数、每十万人口书店数、文化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等指标居第二位。但上海目前仅有25个公共图书馆,与新加坡并列第20位,比排在首位的伦敦少了358个。而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上海仅为0.11个,排名最末。

“在新兴的全球城市中,上海的排名靠前,但与老牌全球城市相比,有不少差距。这说明上海在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愿景之下尚存一定的努力空间。”孙逊说。

亮点:公共文化投入高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共文化投入高。”孙逊说。

在公共文化投入综合指数上,上海市的总量排名为全国第三,人均排名第一。以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费为例,全国平均为44.60元,上海为120.6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国平均为0.40%,上海为0.6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报告显示,在与投入相对应的产出方面,上海同样表现亮眼。在代表公共文化产出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享受三个指标中,上海的人均排名都居全国首位。

“根据我们的观察,上海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尤为突出。公共文化活动指数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孙逊说。

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群众文化机构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为32762次。但报告也指出,相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所取得的成效而言,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指数比较低,总量排名仅为全国第24位,人均排名第17位。

真特色在于文化原创能力

在上海与全球城市的比较中,有一组数字引起了孙逊团队的格外关注——在博物馆数量上,上海为90家,在全球21个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而在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上,上海为1633.1万人次,仅高于北京和约翰内斯堡,列倒数第三。

“这说明上海的博物馆数量虽然多,但是吸引力不够,民众对博物馆的享受度并不高。”孙逊分析说。根据他们的统计,上海市的博物馆参观人数主要是靠上海博物馆拉动的。而相当一部分的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往往门可罗雀。

孙逊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就建有一所校内博物馆,主要展品是陶瓷。据博物馆的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这所博物馆一年的参观人数约为6000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是校内学生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缺乏特色及重量级的展品正是这座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重要原因。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注重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做出特色,要有吸引人的展品。这样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市民的享受值才能同步增长。”孙逊说。

而在上海作家葛红兵看来,上海的公共文化基础很好,“众多博物馆、展览馆和艺术馆等硬件设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在文化原创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为例,其国民阅读和读写能力非常优秀,这使得他们在公共文化方面无论是艺术产业消费还是文学教育、公共文化节目的欣赏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

郊区与中心城区的落差

对于上海17个区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情况,报告也进行了数据分析。

在总指数的排名上,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浦东新区、黄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普陀区。后五位分别为松江区、奉贤区、静安区、崇明区和金山区。

从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享受等具体指标看,郊区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基本都在10%以上,个别郊区(县)得分连中心城区的一半都不到。

“这说明与其他很多国内城市一样,上海郊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等与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孙逊说。

2014年初,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曾对远郊区县特别是大型居住社区和人口导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从设施建设看,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均每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而郊区为平均每30平方公里一个。其中奉贤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奉城镇,仅有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服务水平看,与郊区相比,中心城区社区文化中心普遍开放时间较长,服务项目较丰富。

另外,高水平的文化资源如市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远郊地区则较少。对于住在郊区的市民来说,路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其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时间,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也随着这种不便利性而有所减弱。

(本刊特约撰稿刘亚晴、汪芸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博物馆报告上海
博物馆
报告
欢乐上海迪士尼
露天博物馆
报告
报告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