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的区别

2015-02-13 00:30文/黄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鼓点银饰区别

文/黄 山

谈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的区别

文/黄 山

由于一些所谓苗族舞蹈作品中,就鼓舞而言,其中的动作元素是有混淆嫌疑的,本着保护、规范和传承的理念,我们有必要将这二者的区别加以论述,同时也便于舞蹈工作者在今后的苗族鼓舞作品编排及教学中,不至于将这二者混淆附会,扯为一谈。这二者主要是在如下五个方面存在着区别:①历史背景的区别②表演形式的区别③动作语汇的区别④鼓点节奏的区别⑤服饰的区别。

苗族 木鼓舞 踩鼓舞 舞种 区别

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曾叫蚩尤“九黎”部落,在后来的民族大迁徙中,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三苗国(三苗:古族名)部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现如今苗族人不仅遍布了中国的各个地区,甚至在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能看到苗族人生活的痕迹。目前苗族的人口已发展到1043.8万人。除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等地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亦有苗族人在生活。

1. 历史背景上的区别

木鼓舞原本是在牯藏节(即鼓社节)的时候才表演,这个节日13年才过一次,有的地区甚至60年才过一次,主要是用于祭祀、娱神,也是苗族巫舞的一个种类。跳木鼓舞时,击鼓之人通常为男性,女性碰鼓被视为不吉利,每次跳完的时候,必须由寨老、族长以及巫师商议后决定将木鼓放到谁家。这个过程是有一定含义的,比如,选中的人家必须是在这一年中没有人员伤亡,没有不吉利之事发生,家里有德高望重的长者等等才能放到他家。在那个时代这个舞蹈不传外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约1988年左右才逐渐传至外族随之也慢慢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直到后来走向世界,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迪斯科”。

而踩鼓舞则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十七日苗族子妹节的时候跳,还有就是办喜事的时候,(比如:娶媳妇、嫁姑娘、孩子满月等等)这比13年一次的木鼓舞来讲,那就频繁得多了。其舞者都是女性没有男性,击鼓之人也是女性(一般是妇女)。男青年还会看舞蹈中的哪个女孩漂亮、舞姿美丽,盛装上的刺绣漂亮,(刺绣漂亮表示着姑娘心灵手巧,所戴的银饰多少反映着她家里的贫富情况,)然后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般选中以后便会邀约姑娘到“游方场”(苗族人谈情说爱的地方)对情歌。

2.表演形式的区别

中国苗族民间鼓舞,主要流传在贵州、湖南等省苗族聚居地,以击鼓而舞或击鼓伴舞为其主要特征。

木鼓舞在苗族中称为“略斗”,通常为舞者围绕着木鼓击鼓起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并带有节奏地敲击着鼓面,同时顺手顺脚(也即同边手)做跳跃之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老的表演形式。而且苗族木鼓舞的舞蹈动作中,都可以从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写照,生动地再现了该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经历的艰难发展历程。木鼓舞的击鼓之人通常为1人或2人,而踩鼓舞通常是一群女性围着圆圈跳,击鼓之人站在圈心击鼓,通常为1人,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踩鼓舞仅仅是为了展示服饰,有的地区跳舞前先由鼓手高唱踩鼓歌。

就其木鼓舞和踩鼓舞而言,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的祭祀性鼓舞形式,它的表演场地一般在村寨里专设的一块空地里(村寨里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表演,表演形式也是有所组织的,也必须只能在村寨里专设的场地里跳,在过去木鼓舞是为团结血缘家族而建立的社会组织—“鼓社”,以及以“鼓社”为单位进行祭祖祈福人畜兴旺的原始祭祀活动—“鼓社祭”,并且这种活动是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与象征。苗族的古歌中唱道“姜央(传说中的苗族祖先)兴鼓社,全疆得共和,江略(鼓社)九千个,遍地喜洋洋”。而踩鼓舞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剑河等地区的苗族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都可以跳,尤以姊妹节、龙船节期间最为活跃。踩鼓舞的表演只要场地宽广就可以,当地群众跳的时候手上基本没有动作,而且手上拿着一个手绢,肩上面的动作一般都是伴随脚下抖碎肩,并且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动作,反复重复,队形也没什么变化,一直是圆圈,而且围观的群众也可以一起跳。从参与的人数来看,踩鼓舞的人数要比木鼓舞多得多,曾有成百上千人的记录。踩鼓舞主要是为了展示身上的银饰漂不漂亮,外族人也称她们为“模特秀”!

3.动作语汇的区别

木鼓舞是苗族巫文化中的一种舞蹈之一,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踩鼓舞那些展示动作它几乎没有,大多是通过娱神来祈求得到平安。而踩鼓舞通常是因为人们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里,主要是靠农耕劳动生活,加上历史的原因,经常会发生部落与部落的战争,正因为这样,影响了青年们谈情说爱,随之长者也担心起他们繁衍后代的问题,所以长者就给青年们安排了一些节日集会去谈情说爱,让他们有时间去参加谈情说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繁衍、壮大的活动。

木鼓舞节奏特点是踏4/2拍进行,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节奏动律均保持在一个节拍上,该舞蹈动作则以“甩同边手”为其主要特点,一反常人出左脚甩右手的习惯,通过侧身变形半转体跳,使不协调的动作在舞蹈中达到协调,其动作特点可归结为四个字“脆、稳、灵、健”,并以脆而不拖、稳而不沉、灵而不浮、健而不俗的“跺跺步”为基本动作。扭转甩动幅度宽为最佳舞姿,整个动作古朴粗犷,洒脱奔放。该舞的舞蹈动作层次分明,缓起、中渐,尾疾,在激烈的高潮中结束舞蹈,节奏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鼓点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而踩鼓舞仅仅是为了展示服饰,秀出自己的美而引发的动作,由于她们身上穿的是传统的苗族服装,在头部、颈部、手腕、腹部上都有很重的银器作为首饰,因此舞蹈时手腕处的摆动、脚步的行走时步伐、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踏步,动作温柔,端庄,女舞者随舞步的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上下摆动,所佩戴之银饰沙沙作响。由于服饰的原因从而造成她们动作幅度相对较小。

苗族人自称为“九妞”直译成汉语就是“踩鼓”的意思,继承的古老传统舞蹈动作并不多,这个舞蹈除了肩和脚其它部位几乎没有动作。

4. 鼓点节奏的区别

木鼓舞用的鼓为长圆形,直径约33厘米,鼓身长约170~20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上,由鼓手敲击演奏,形成节奏明快、音乐动听的反排木鼓曲,鼓点错落有致,音色浑厚雄伟而粗犷,形成节奏明快的鼓点风格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踩鼓舞其鼓为扁圆形,鼓面朝上置于鼓架上,以敲击鼓心、鼓帮和鼓槌相击发出不同的音色,组成丰富多变的鼓点。踩鼓舞的音色清脆而短促。从苗族生殖崇拜的角度来看,前者有阳性隐喻,后者有阴性隐喻。以敲击鼓心、鼓边、鼓槌形成不同的音色组成乐句,按整个舞蹈的五段套路演奏,鼓声的由来是模仿啄木鸟敲击树木而形成的,鼓手常采用单拍、合拍、交错击打等演奏手段,木鼓舞的鼓点节奏错落有致,形成节奏鲜明,音色动听的反排木鼓曲。

就木鼓舞而言,当舞蹈进入到高潮的时候,击鼓之人就会随着鼓点节奏一边击鼓一边高声呐喊,“打靶打靶冬冬,打靶打靶冬冬,”紧接着舞者们也会随着一边舞动一边呐喊,而踩鼓舞自始至终节奏、动作一直处于平缓状态,在动态上没有情绪的宣泄。木鼓舞慢板的时候是在积蓄一种情绪和力量,到了快板的时候将其全部释放出来,以表达一种狂野的激情。而踩鼓舞却无慢板快板之分。从而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节奏类型上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动作语汇、鼓点节奏、情绪等的不同。

5.服饰的区别

木鼓舞的服装颜色比较深,所以其面料是纯棉麻的,上身和下身的颜色相同,比较单一,佩戴的银饰也不多。给人一种古朴大方的感觉。而踩鼓舞的服饰颜色就比较鲜艳亮丽了,银饰居多,给人以雍容华贵,亮丽的感觉。

结语

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之区别,已逐渐清晰起来。鼓舞是没有流派的,是祖传的。木鼓舞形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娱神祈求平安吉祥,而踩鼓舞是为了娱人求喜庆求婚配、民族繁荣昌盛的意思。在今后的教学和创作中,还应该尊重其民族文化习俗及其原生态性。笔者只是从其外象上来进行论证,深藏在两舞种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区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

[1]《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办公室出版的音乐舞蹈资料1988年。

[2]《贵州节日文化》[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3]《中国苗族风情》[M].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4]《中国苗族民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责任编辑 霍 闽)

黄山(1982—),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鼓点银饰区别
鼓点
银饰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位置的区别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