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2015-02-13 04:20陈乐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校企院校

陈乐群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一种必须深入实践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转变传统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方式,将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等问题落到实处,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不断认识与实践,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笔者通过走访与调查发现,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模式还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成为了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如何将台湾地区先进的、适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成功地结合到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本文通过分析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重点对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大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台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概况和成功经验

(一)台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概况

虽然台湾地区与大陆的文化与人文传统一脉相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台湾地区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与办学特点上更趋于完善,大陆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台湾地区良好的教育氛围、扎实肯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尤其是在前几年,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比大陆高等教育模式更为务实、高效,校企合作模式亦先于大陆高职院校开展。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当然也包括深刻的教训,由此开启了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先河。

(二)台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通过笔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对比发现,台湾地区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大陆更为成熟、更为完善。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相对较为成熟的有以下几种:员工培训模式、合作经营模式、配合教学模式、学校创新育成模式、在职进修、合作代办技能鉴定与竞赛、走读式、代工式、职场体验、委托开发、实习式、契约式奖助金等等模式。本文将重点分析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较为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1.合作经营模式。在台湾地区,该模式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代办技能鉴定、各种技能竞赛中,及在推广教育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合作经营模式的普遍性。该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人士,是通过企业与学校合作经营某个项目,在合作过程中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合作模式。其中,合作代办技能鉴定、相关竞赛指帮助学生、无业人员和企业员工取得证照;校企合作共同代办技能鉴定考试,或者校企合作承办相关竞赛活动,获取一定报酬。推广教育指校企合作开发推广教育课程,为社会人士培训。

2.学校创新育成模式。在该教育模式的相关背景下,学校创立育成中心,建立企业培养环境,促进研究和发展,让中小型企业加盟并接受培训,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技术、创意、流程、商务、管理与市场的整合型服务,提升其发展价值与营运成效,形成学校孵化企业的模式。在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下,学校能够有效帮助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经营成功的能力,同时有效减少创业及研发初期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能够积极协助中小企业争取政府奖励补助,提高事业成功的机会,企业毕业后将给育成中心一定的回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以产学合作、研发或技术移转方式,学校同时扮演了创业者与准创业者角色,学校教师因此也获得了各种企业育成的经验与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技术的流通性。

3.配合教学模式。配合教学模式是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设计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技术上至少会两种以上的操作性技能,在态度上容易接受改变和挑战,在知识上具有产业或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课程研习、结束之后,学生需要通过统一的资格评定或技术鉴定考试,合格后取得资格证书或者技术证书,这样就具备了走入职场的通行证。例如设备共享、专题演讲、服务学习、职场体验、职场参观、师资交流、“最后一哩”等,该类校企合作模式运作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最后一哩”让学生毕业之后即刻就具备了步入职场的相关能力,由此一来,就打通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哩”。服务学习是指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参加机构或社区的相关服务。专题演讲是聘请产业界有专长的专家为师生开讲座。职场参观主要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了解职场。师资交流是聘请产业界有专长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课程。

4.研究开发模式。该模式合作的主体是教师,其主要包括专案研究式和委托开发式这两种。专案研究式是指学校教师可带领学生一道进行专题研究。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预先设定研究方向和科研攻关项目,将研究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经营管理策略、物化产品、工艺技能等,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委托开发式是指企业或公司到学校寻找合适的专家、学者,以委托或合作的方式从事相关专题研究,从而达到某项产品的要求。这种校企紧密合作模式,既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难题,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们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直接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5.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是根据在学校与企业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同分为三明治式、阶梯式、轮调式、学季式和实习式。三明治式是指学生第一、三学期在学校就读,第二、四学期在企业实训。这种模式是模仿瑞士的旅馆学校。阶梯式是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三年级就到工厂实训。轮调式合作是每一至三个月定期轮调,学生在企业相关技术岗位与学校教室中轮番接受技能训练与理论教育。实习式主要是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再安排相应的时间实习,学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实习。学季式是将全年分成四个学季,全年企业有学生,学生轮流交替,高年级以实习为主,低年级以工读为主。

二、比较分析两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一)指导思想的比较分析

1.基于就业导向思想的校企合作比较。台湾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形成了校企合作专业平台,由地方政府、企业、院校三者相结合,这种三者共同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成熟、更完善。第一,台湾地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高职学生的学习绩效测评模式。这种以增进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学习绩效测评模式,有助于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战略,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意愿。第二,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机构通过对企业、高校等单位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将人才培养规划与产业实务相结合,以强化高职毕业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2.基于产业导向理念的校企合作比较。在台湾地区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政府、企业与学校共同关注产业需求与产业导向的人才需求变化。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就会极力培养;社会与产业不需要的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就不会凸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合理化地培养人才。目前大陆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工作力度还有待加深与细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盲目性与不合理性。很多省份和很多地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将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与政策转变结合起来。

(二)课程建设比较

1.大陆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课程设计思路比较。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的课程按企业的职业不同,将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汇集,并以学科群为单位来实施各群的一贯制课程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中高职一贯制课程设计。当前大陆没有类似的课程设计方案,未成立高职院校的课程发展中心,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大陆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思想比较。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对于全人教育和均衡教育的指导理念掌握得较为全面。其课程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内容更适合对学生实施体验式教学。大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理念与台湾地区如出一辙。大陆高职院校大部分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来设置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比较看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创业与应聘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实施模式比较

1.台湾地区的政府部门通过将校园企业合作的模式扩展为政、产、学合作模式的方式,这样一来,就会直接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案的有效实施。台湾地区政府各部门通过拨付专项补助经费和提供政策支持来给予明确奖励。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通过共同授课的形式实现高职毕业生向企业从业人员的顺畅过渡,与实业界通过协商方式联手制订最后一学年的人才培养计划。而大陆地方政府则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上,对产学合作缺乏长期的、有力的支持。

2.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实施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轮调制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对该模式下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由学校颁发学历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相关技能证书。二是校企合作时,企业方全方位参与高职学生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的任务执行,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三是高职院校将同专业学生均分为两个团队轮换式学习与工作;企业向参与生产作业的学生发放工资。四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招生规划中,企业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校方主抓人才培养规划与理论课程教学。大陆实施的是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分离的实习模式,其效果远不如台湾地区的轮调制校企合作模式,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大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较低层次展开。

三、大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大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大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相对于台湾地区来说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如果按合作的深度、广度来划分,可以把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初级层次的合作。比如,与企业签订相关专业的实习协议,之后慢慢形成产、学合作的形式。二是中级层次合作。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当前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三是深度层次的合作。例如,学校就企业的发展目标设定研究方向,制定科研攻关项目,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等方式。当前,大陆存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构成:一是“企业配合”模式。目前大陆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二是“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三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四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毕业后学生到该企业就业。另外,还有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等。

(二)大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政策导向与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根据笔者对多个省份的调查发现,目前大陆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院校自发的状态,没有形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互动、联动机制。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导致了政府与企业、高校之间的配合不够,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衔接不够,校企合作之间的力度不够。首先,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缺少校企合作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其次,很多职业院校的主管单位与主管机构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责任意识和认识态度还有待提高。

2.“双师型”教学队伍的缺乏

在高职院校团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存在缺乏“双师型”教学队伍的现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团队建设进展缓慢,效果不好。造成“双师型”教学队伍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和有关教育机构对于“双师型”教学队伍的认定机制和管理办法还不健全,认定标准还不统一,造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不规范化操作和管理。第二,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激励机制比较弱,很多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和队伍管理办法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办法,对于教学团队的经费投入也非常有限,还不能形成一整套的有效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在团队建设等问题上的认可度不高、态度不积极。第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

3.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

由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与实习任务的分配,学校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教学任务与实习任务相互不协调、相互冲突的情况。比如,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不足而难以安排;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即便是找到了愿意与之合作的企业,其合作领域也不是全方位的,仅限于单方面,企业同样也并没有深入到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而且合作难以持久。

四、借鉴台湾地区高职校企教育合作成功经验,加强两岸高职教育合作

(一)加快推进两岸教育合作立法进程,细化和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的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与发展不能脱离教育规律,更不能脱离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而闭门造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这就要求两岸相关教育部门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与深化。此外,大陆各高等职业院校也有必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兄弟院校之间的互动合作与长期对话,增强经验的交流与学习。

(二)强调全人培育和发展的理念,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一,紧抓就业导向和市场的驱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实现体制的回归。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解决好校企合作中的主体缺失问题。三是要解决行业(协会)等中介力量的制度保证,还有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以及社会作用。第二,确立以政府为导引、校企为主体的方针。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校、企业牵线搭桥,为二者合作搭建平台;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服务体系,例如减免税费或直接给予经济方面的资助等。二是强化主体责任。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校企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等制度的实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理实结合1∶1

高职院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1∶1。第一,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就必须选好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也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可以带领相关教师团队攻坚克难,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与科研任务。第二,专业骨干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心环节,专业骨干可以由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样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后续发展。一是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开展教师团队建设的培训工作。二是要制定目标,狠抓“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保证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实践素质逐步增强,使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三是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不要将学生的时间都禁锢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理实结合1∶1的教学目标,这就要合理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建立合理的课程建设,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

从内容上讲,课程建设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关键。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核心展开的。因此,合理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合格高等职业人才的关键环节。第一,项目课程的设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一种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模式。课程的项目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需求来选择技术实践的相关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体验工作全过程的学习体验机会。第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工作分析和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要把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第三,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来考虑和把握。建立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与企业实习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机制,解决因学生实习而出现的教学任务与实习任务之间的冲突问题。

[1]黄小丽.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资源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陈远刚.大陆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

[4]戴素江.台湾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J].科技资讯,2012( 3).

[5]李瑜芳.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12).

[6]李雪绒.台湾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J].新西部,2011( 15).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