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故事形成期的地域性特征

2015-02-13 07:52周之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董永牛郎织女仙女

周之润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语言与文学研究]

董永故事形成期的地域性特征

周之润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董永的故事自形成以来便被不断完善和丰富,但有关于董永故事的研究却并不多,特别是有关于董永故事在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在对董永原型探究以及关于《天仙配》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董永故事产生发展变化的梳理,探究董永故事在形成期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

董永;民间文学;地域特征

董永遇仙故事在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故事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此过程中体现了诸多地域特征和社会现象。一个传说产生时必然不自觉地与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联系,使民间传说天生带有了产生地的地域特色,董永遇仙故事正是如此。

一、对神的人性化改造过程中反应的地域特征

“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在于--此故事所描述的主角是神还是人化的神,是更注重神的神性还是更注重神的人性。简单说来,把“神”从“神的位置”上拉下来,并给予他们人的思想情感,就是对神的人性化改造。

(一)初步改造时的地域特征

在民间文学的领域里,内容的世俗化是永恒趋势。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李惠芳指出:“民间传说,是广大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的最初阶段是与神话相交叉的。”故对于神的人性化改造成为“神话”向“传说”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

而董永遇仙故事在形成过程中明显体现出这一趋势。董永故事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来源于干宝的《搜神记》: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

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主曰:“妇人何能?”

永曰:“能织。”

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尔。”语讫,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千乘,即现在的山东博兴。从《搜神记》的描述可知,该故事最早产生于两汉时期,这正是黄河流域最为繁华和先进的时代。从地域上来看,博兴(即千乘)地处平原,光照充足,利于桑蚕养殖和麻的生长,为织造手工的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在董永故事中,仙女就成了善纺织的姑娘。与此同时,发达的经济带来了民众在精神文化上的更高需求,“神话”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就为对“神的人性化改造”提供了现实基础。

由上可知,此阶段“董永遇仙”故事中的董永与仙女之间只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董永跟主人之间也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不存在阶级的分化和剥削。此时的仙女虽然也是作为“神”而存在的,但已开始融入人的社会,虽然还不完全有人的情感,但已经成为被人化的神的形象并参与进一个有关于人和人性的故事中。所以,此时的董永故事是对神仙世界人性化改造的一次尝试。神话是各种样式叙事文学的源头。从神到人的“神圣历史”是神话最重要的叙事主题,也是神话最基本的叙事模式。神话的作者是原始初民,当他们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人格化,并且超越人类极限之后,“神”就出现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自然之力实际上被支配,人们不再用这种方式来反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开始用一个新的途径来宣泄对世界的认知和自己的情感愿望,这便是传说。人们对于神的敬畏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加深而降低,同时,人对自身的关注开始上升,对于自身生活的关注开始上升。

由此可见,对神的人性化改造的初期,也就是神话向传说过渡的过程。董永传说最早产生于今博兴一带,与其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有着极大关联,这就是董永故事在“对神的人性化改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进一步改造时体现的地域特征

在后世留下的传说中得知:董永卖身葬父之后遇到仙女相助,而在仙女升天之际,董永发现仙女身上的衣服竟然没有丝毫缝隙,这就是“天衣无缝”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天衣无缝”的故事虽然也是董永故事的一个情节,但这一情节的发生地却搬到了丹阳(今镇江丹阳)。丹阳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手工业和农耕技术也就更发达一些,人们对于衣物的要求也从“遮羞保暖”上升为向往精美的“天衣无缝”,在一个农业和手工业都相对发达的地方,产生一段有关于对精美衣物崇拜的故事是不足为奇的。

在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此地流行“深衣制”,这种服饰将上下衣连为一体,制作工艺简单、便于行动,在裤子产生之前起到良好的遮羞功能。但到了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随着“北人南迁”而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贵族女性开始流行的“杂裾”。杂裾的审美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它的制作在历代传统服饰中最为繁琐。在这一转变中不难发现,当经济重心南移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衣物的要求也更高了。

由此可见,当“天衣无缝”的故事产生时,经济重心已逐渐开始从黄河流域(博兴)转向长江流域(丹阳),而董永故事也从单纯的“神仙奖励孝行”发展成有关于制造技术崇拜的故事。

二、从“天衣无缝”到“男耕女织”反应的地域特征

“董永遇仙”与“牛郎织女”之间有着众多的相似点:

首先,都是人间贫苦男子遇到天帝之女的故事。在董永故事中,仙女奉命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而在牛郎织女里,织女被牛郎用计困在人间作为夫妻。

其次,仙女都是通过织布来帮助人间男子脱离困境。在董永故事中,仙女十日织缣百疋使董永提早结束了奴役生涯;而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织女通过织布与牛郎过上富足生活。

再次,人仙之间的恋情都不被神仙世界所接受。在早期的董永故事中,在做了夫妻之后仙女主动回到天界;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增加了夫妻二人与天界的对抗,最终分隔两地的情节。

郑振铎先生曾在《中国俗文学史》里考证,董永的故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拥有着共同的来源,只不过董永的故事更多是通过文人创作和再加工,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则从它脱离了“神性”就一直被底层民众所丰富和流传。即董永故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只是“人仙恋”这一源头故事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不同故事,前者是上层知识分子的理想——高中秀才、孝感动天、娇妻相伴;后者是底层民众的愿望——家底丰厚、妻儿满堂。

在这一层面来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是更加世俗了的董永遇仙故事,人间男子从秀才变成农民、仙女从被迫下凡到主动思凡,而且,牛郎织女的故事丰富了董永遇仙故事的内容,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对董永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从“天衣无缝”到“男耕女织”是把神人化的最终过程,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侧面反应。在这个转变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早期的董永遇仙故事里,仙女还是与人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的,如她服饰的特别,和对人类社会没有眷恋的感情。而到了南朝时代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变成了甘心与牛郎同甘共苦的人间妇女形象。这就是从“天衣无缝”到“男耕女织”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底层民众对于人仙相恋更深层次的理解,使人仙恋逐渐变成人和人之间的生活,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化结局。

由此可见,牛郎织女故事虽然在后期与董永遇仙故事完全地分离开来,但在早期,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作为董永故事形成的一个阶段来呈现的,只不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更加世俗化。从“天衣无缝”到“男耕女织”的变化是农耕社会中原地区人们生活最常态的现实反应。因为不管是在黄河流域还是在长江流域,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地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和采桑不断被文人墨客书写,也不断被体现在“董永遇仙”故事的形成过程中。

[1]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4.

[2][东晋]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

[3]祁连休,程蔷,吕薇.中国民间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25.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I206

A

1673-0046(2015)9-0180-02

猜你喜欢
董永牛郎织女仙女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小妖怪和小仙女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仙女流行图鉴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红衣仙女
董永故里话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