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翻译中语言得体性初探

2015-02-13 07:57武绍忠高玉芳
关键词:外事言语译者

武绍忠,高玉芳

(1.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山西 太原 030001; 2.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语言学】

外事翻译中语言得体性初探

武绍忠1,高玉芳2

(1.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山西 太原 030001; 2.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外事翻译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但是对外事翻译的研究却有些滞后。虽然信息的准确传达对外事翻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语言的得体性也不容小觑。语言得体是外事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使译语与语境相适应,给出得体的译文。

外事翻译;得体性;语境

“得体”是言语交际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修辞学、文学和语用学的研究重点。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1]一书中,把其看作修辞的最高原则,李瑞华也将其看作是语用的最高原则[2]26,可见,得体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也必须遵循“得体”这一原则。外事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得体”显得尤为重要。

外事翻译是外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国家或集体的荣誉和形象,关系到双方的利益和关系。

一、何为得体

“得体”即言行得当,恰如其分。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境的适应程度。”郑荣馨对王希杰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说写主题和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3]10林大津、谢朝群将其进一步修正为“得体性是指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的适应程度。”[4]422利奇(Leech)也对得体性进行了论述。为了弥补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的不足,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又分为四大准则,“得体”是其中之一。[5]96-98李瑞华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都是“得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双方所说的话必须真实可信、简洁切题;礼貌原则要求交际各方言行要“损己利人”,说话要看对象场合,要恰到好处。[2]26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要想做到得体,必须要重视语境。

巴兹尔·哈蒂姆(Hatim)认为“翻译是发生在社会语境中的交际过程。译者的交际能力体现在能使源语中交际的得体性在译入语中得到再现。判断具体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译文在语境中的得体性。”[6]3-5要使译文得体,译者必须根据语境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语言。具体到外事翻译,译者一方面要准确再现原文或原话语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译语表述流畅自然,恰到好处,与语境相适应,使外事交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得体与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界定。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指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由语言因素构成,后者由非语言因素构成。196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上述两位学者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这一概念。他把语域分为语场、语式和语旨三个方面。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言语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言语活动的参与者和所谈论的话题。语式是指言语交际的媒介。语旨是指言语交际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交际意义的变化,语境的种类也会发生改变。1968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把言语环境分为说话者、听话者、信息形式、内容、场合、心理环境、目的、风格等十几个组成部分。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在韩礼德理论的基础上又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是指语篇内部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包括语言交际事件的特性、主题以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交际者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历史及风俗习惯。王德春认为语境是由诸如对象、场合、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和语言交际者的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主观因素共同构成的。此外,他还指出语境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语境是指现实的语言环境,即交际时的场合和话语的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可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亦可为交际双方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情况。

在《修辞学通论》中,王希杰把语境分为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四个部分。史秀菊认为这四个世界是层层包孕的关系,后者包孕前者,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场景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7]11-14和王希杰的划分方法基本一致。从以上各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论述的角度各不相同,但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语境包括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两大部分。笔者赞同王希杰和史秀菊的划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外事翻译中,如何顺应史秀菊提出的四种语境,选择得体的言语进行翻译。

(一)语言内语境

语言是一个层次符号系统,因此语境也是有层级的,而且每一层次上的语言单位都受到语境的制约。在外事翻译中,即使是一个词的翻译也要参照语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会影响到外事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1:思想动向问题,我们应当抓住。这里当作第一个问题提出来。

译文:We should keep tabs on the ideological trends, which I am taking up here as the first question.

该例中,“抓住”一词在此句中意为“密切关注”。如果不参照语境,将其译为“grab”or“grasp”,就会弄出笑话。

例2:……实现各项工作法制化。(十八大报告)

译文:…ensure that all governance functions are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law.(《中国翻译》2013年第二期)

例3:……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

译文:…promote harmoniz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applic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中国翻译》2013年第二期)

例4:……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大报告)

译文:…conduct registr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s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in an orderly way.(《中国翻译》2013年第二期)

例2、例3、例4中都用到了“化”字。 “化”字属于一个词素,一般用英文的后缀“-ization”或“-ize”来译,但是有时也须参照具体语境灵活翻译。例3中的四个“化”字,全部用后缀“-ization”译出,其他两例则根据语境作了灵活翻译。

例5:8月底以前,分别召开朝鲜无核化工作组、朝美关系正常化工作组、朝日关系正常化工作组、经济与能源合作工作组和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会议,讨论落实框架共识的实施方案。(http://www.fmpre.gov.cn/chn/wjdt/1179/t342670.htm)

译文:Before the end of August, the Working Groups for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Normalization of DPRK-VS Relations, Normalization of DPRK-Japan Relations, Economy and Energy Cooperation and 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Security Mechanism will convene their respective meetings to discuss pla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consensus.

汉语原文是一个无主句,而且在第一小句连用五个“工作组”。在翻译此句时,译者必须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重新组句。汉语属于话题显著语言,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主语在汉语中没有在英语中重要,可有可无,而英语中一个句子必须要有主语,此句译文可用原文的受事“工作组会议”来作主语。“工作组”在汉语原文中重复出现了五次,这在汉语中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但在英语译文中不可重复。在外事翻译中,应该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遵循译入语的使用规范,重新组句,不可生搬硬套。

(二)场景语境

场景,即语言交际的客观条件。场景语境包括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和话题等要素。交际时,言语只有与场景语境相一致,才能获得得体的交际效果。

例6:……今年又在全国推行商事制度等改革,企业准入的门槛低了,“紧箍咒”松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

译文:…and this year, the business registration reform, among others, has been carried out nationwide. This has lowered the threshold for starting businesses and removed restrictions on them, thus giving a great boost to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country.(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news/2014-09/11/content_18583168.htm)

“紧箍咒”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人只要听到或看到这个词,就会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念的紧箍咒。但是,对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此,如果直译不加解释的话,读者势必理解不了。但是,在会议同传的过程中,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因此,译者将其意译为“restrictions”是恰当的。听话人不同,语言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会得体。

例7:……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

译文:All these measures have spurred the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the welfare of farmers, as well as small and micro-businesses, private businesses and emerging industries.(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news/2014-09/11/content_18583168.htm)

在汉语当中,我们经常使用像“三农”这样的缩略词语,但对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听众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因此译者必须将其内容全部译出。“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所以译者将三农译为“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the welfare of farmers”是可行的。

(三)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极为重要,对它的把握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译者应谙熟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灵活翻译,给出得体的译文。

例8:继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译文:We should continue to eliminate pornography and other illegal publications.

例9: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治理。

译文:We cracked down on all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launched special campaigns to fight the crime and social evils that the people detest most.

以上句中加引号部分,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其确切含义,但是如果按字面译出来, 没有人会理解,所以必须进行解释性的翻译。

在汉语中有很多类似的缩略形式,翻译时必须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将其确切所指的内容译出来。

此外,在翻译含有数字的政治术语和人名时,也应采取解释性翻译。例如,“十二五规划”在译出其确切含义后,还应注出时间,否则读者不知道第十二个五年究竟指的是哪五年,应译为:The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在提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时,应补出其所处时间背景。比如在提到“秦始皇”时,应作如下解释性翻译: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who united the country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 。

李克强2013年在答两会记者问时,谈到改革贵在行动,用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句话如果直译,恐怕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了。译者选取英文中类似的表达法“ 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来译,意思不仅清楚明白,而且易于读者理解。

另外,李克强在谈到简政放权时说的“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如将其译为“ We shoul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cut the wrist like brave warriors.”西方读者或听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勇士要切断自己的手腕呢?“壮士断腕”其实是一个成语, 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由于西方读者或听众没有中文读者所具有的文化语境,因此很难理解上述译文,所以不如将其意译为“We should have the resolve to do so.” 或“We are determined to make such sacrifice. ”

(四)心理语境

言语交际中不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有一定的心理,一个人的话语在对方听来得体不得体,是由听话者的心理决定的。在进行外事翻译时,译者要多揣摩言语交际双方的心理,给出得体的译文。

例10:……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译文:Treat our responsibilities with utmost care as if we are walking on thin ice or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n abyss. To quote a Chinese adage, “Governing a big country is as delicate as frying a small fish”.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讲到的治国方针。前半部分,如果不加 “treat our responsibilities with utmost care”, 只是译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字面意思,读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总书记的意思,更不用说体会到总书记勤政为民的思想了。后半部分中“delicate”一词的添加,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总书记深入了解国情民意,与民同甘苦,与民同奋斗,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

例11:假如我们在五年不发展,或者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 (《邓小平文选》)

译文:If the economy stagnated for five years or developed at only a low rate——for example, at four or five percent, or even two or three percent, what effects would be produced?(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一句话。“我们在五年不发展,或者低速度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外文出版社用虚拟语气来译,是充分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译文非常得体。

例12:你方没有将账单同订单一道寄来。

译文1:You didn’t enclose the check with your order.

译文2:The check was not enclosed with your order.

这是涉外商务函件上的一句话。译文1原句的意思译了出来,但是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接受心理,显得太过生硬。译文2 用被动语态来译,使语气较为缓和,对方容易接受。

通过以上的译例,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种语境对外事翻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有时,翻译中只需考虑一种或两种语境,有时则需要综合考虑这四种语境,方能给出得体的译文。例如,胡锦涛提出的 “不折腾”一词。关于这一词语的翻译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杨明星、闫达通过这一词语的上下文(语言语境),说话者的主张和风格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心理语境和场景语境)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最后才确定下来“z-turn”的译法较为妥帖。[8]73-77

在外事翻译中,信息的准确传达固然重要,但是语言得体性也不容小觑,语言得体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交际效果。语言得体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友谊,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否则,会引起纷争和冲突,与预期的效果相左。要想做到语言得体,译者必须细心体会,小心措辞,使自己的语言与语境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给出得体的译文。

[1]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J].外国语,1994(3).

[3] 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4] 林大津,谢朝群.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5] 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6] Hatim B, Manson 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0.

[7] 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8] 杨明星,闫达.“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4-12-26

武绍忠(1963-),男,山西清徐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经济师,硕士。 高玉芳(1967-),女,山西阳高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山西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资助项目:《外事翻译中语言得体性的研究》(2012-036)

1672-2035(2015)03-0094-03

H315.9

A

猜你喜欢
外事言语译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英文摘要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英文摘要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