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研究

2015-02-13 07:57王效柳熊利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

王 力,王效柳,熊利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教育学】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研究

王 力,王效柳,熊利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着愈演愈烈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从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来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都能找到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高校自身对于研究生学术的评价机制已经落后,无法合理地引导研究生进行学术活动。二是社会中对于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的淡漠以及唯利是图的风气已经进入到高校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目的更加功利化。三是研究生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使得研究生队伍中鱼龙混杂,难以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此,迫切需要我们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细化研究生培养机制;二是改进高校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三是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训练;四是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也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进行曝光和批评,营造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大环境。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

近年来,诸如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伪造数据、雇佣“枪手”代写等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本作为“象牙塔”顶层的研究生群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其已经影响到了研究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学者陆爱华将研究生抹杀他人成果、虚假自我推销、伪科学至上归类为学术失范的范畴中。[1]江新华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中指出了蓄意篡写实验数据、将他人的学术成就窃为己用、一稿多投、论文作者标示不严谨、胡乱掺入虚假的参考文献五种主要现象。[2]郑良勤教授则针对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试图从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学术评价工作以及健全学术评判机制这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治理研究。[3]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道德和法律两种层面入手,从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等方面找出症结,进而对这一现象进行解析。本文拟从研究生自身角度出发,分析形成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具体表现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职称、金钱等)[4]。学者顾海良认为学术失范的现象,集中表现在胡乱拼接的学术成果,具体表现为:学术成果的低水平重复,学术成果东拼西凑,隐匿学术源流,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抄袭国外学术成果的核心观点,无偿占有学生的学术成果,攀附著名学者,自我包装低劣学术成果,一稿多投等。[5]在目前社会整体风气不佳,诚信观念缺失的大环境下,部分高校研究生也受到了这方面风气影响,加上自身学术自律意识差,做出了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抄袭、模仿、剽窃现有学术成果。这种现象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最为普遍和常见。一般来说,研究者在研究自己的学术问题时,为了了解该问题目前的具体研究情况,不可避免地要去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等,这个是无可厚非的,而且通过前人所做出的努力再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往往会诞生新的成果。但是部分研究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人现有的成果进行改编,或转换表达方式等,其实质就是抄袭和剽窃。另外,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查阅相关文献变得十分简便,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学术问题时采取“几篇凑一篇”等方法,“拼接”出自己的学术论文。

2.间接改编现有学术成果。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理工科的学术研究中。由于理工科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在面对诸如一些以实验为主的学术研究时,部分研究生就会通过借鉴前人的数据经验,不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编造出相类似的数据,其实质也是抄袭和剽窃。由于很多学科的特殊性,这种方式并不容易被察觉和发现,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术道德失范的可能。

3.“枪手”代写论文。这里的“枪手”可以分为有偿的和无偿的。无偿的较少,主要存在于同学间或者师生间有一定感情维系着的群体,利用这种亲近的关系替别人或者让别人替自己完成一些学术研究论文。这一方式虽然违反了学术道德,但对学术道德整体环境危害不大。而相对于无偿占有,有偿占有的比例相对较大。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代写广告大量出现在网络尤其是一些购物网站上,由于学术造假之风愈演愈烈,网络代写现在已经渐渐地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地下产业链,有些网站甚至按照字数和要求明码标价。这极大地污染了学术研究的环境,并对一些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误导。据调查,“假如有人提出给您3 000元的报酬,您是否愿意替他完成一篇论文”,回答不愿意、愿意、不知道的分别占66.5%、13.2%和20.3%。[6]这就说明,在研究生群体中花钱请人代写论文这一方式,已经为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

总之,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表现各式各样,并且呈现出了更加功利化和隐蔽化的趋势,目前研究生的学术土壤已经被污染,急需整治。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社会失范的体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失范是相对社会规范而言的,是以社会规范的对立面而存在,是对规范的背离或否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的行为必须由社会规范控制”。社会规范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为此,社会失范是“一种规范缺乏、含混或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7]。

当学术不正之风在高校校园里日益扩散时,很多人就开始透过这一现象去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胡海岩曾指出,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是造成学术风气日下的深层次原因,“如果社会上假货泛滥,学术界不可能保持一片净土”[8]。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道德沦陷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丰,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制度因素、学校环境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具有很高的研究深度和理论水平。如学者陆爱华就指出:首先从教育体制看,原因有四:德育力度不够;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缺乏对求实求真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近一段时期以来,时有发生的学术泡沫引发学术浮躁现象。玷污了圣洁的学术殿堂,腐蚀了学术队伍。[1]在此,我们结合研究生自身所处环境以及心理状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剧增,导致研究生培养进入“批量化生产”时代。自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精英化”教育时期,1978年全国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为10 708人,到1995年,增长到51 100人(中国教育年鉴2003、2005)。而自1995年起,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我国每年研究生招收人数增长迅速,从1999年的7.2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人。[9]

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在新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另一方面对于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压力。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高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术氛围、管理制度以及科研硬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提升。而目前在我国大量高校中,以上所说的一些条件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渐渐沦为研究生的“加工车间”,这无疑给研究生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生由于师资力量匮乏,科研水平低等原因不得不走上学术造假的道路。

同时,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原本相当于“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变成了相对大众化的平民教育,这就使得研究生队伍中鱼龙混杂,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能力而报考,但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出于混文凭,随大流等因素而报考。而后者,更容易在研究学术时发生道德失范行为。

2.高校自身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已经落后。这一评价机制就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奖励机制相对单一,大多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所发表的期刊、出版社的档次进行评价和划分。其中,更多的是试图以量化这一可测量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这无疑就造成很多研究生并不追求学术论文质量,而是采用重复发稿等方式追求数量从而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研究生很难潜下心来做学问,反而急功近利,心气浮躁,降低了对于学术问题本身的关注而更加注重怎样速成一个研究成果。而目前我国对于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机制主要是从道德上进行谴责,从学校纪律上予以处分,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一整套的惩罚制度。很多时候,一个剽窃论文事件仅简单地归为道德问题或者是学术问题,几乎涉及不到法律问题。因此,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社会成本太低,导致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

3.研究生自身心理原因。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生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认知,二是研究生对于自身学术水平的认知。首先我们无法忽视整个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影响,从而导致他们走上了弄虚作假的道路。单从研究生个体的心理状况上分析,每个研究生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质疑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于学术问题抱有的热情和认真态度,但在当今社会“利”字当头的条件下,在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很多研究生开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失去了原本对于道德的正确判断从而走上了学术造假的道路。而很多研究生在进入高校进行学习时,由于自身的学术水平有限,对自身的学术水平认识不清,加上现如今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缺乏对学术规范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导师更多的是从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缺少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方案,导致很多研究生没有相对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难度的增加,渐渐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了对于学术问题本应具有的热爱和严谨态度。这也为他们日后学术造假埋了下隐患。

三、研究生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生命

研究生群体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这个群体的诚信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诚信,而且也会在社会中起到某种道德标杆的作用。因而研究生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必须坚守的价值,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

我们不能把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简单地看成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的是关系国家根本的科技学术问题,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科技文化水平的倒退。我们也不能把这一问题看成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因为它带来的危害会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属于社会道德问题,但又是学术范围内的道德问题。为此,对待这些学术失范的行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细化研究生培养机制。2014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这无疑是社会对于“考研热”的一次理性回应。高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飞速扩招后,应当借此契机稳定招生人数,在人数上首先进行控制,避免出现过去“过饱和”的状态。而且随着“人口高峰期”的消退也应渐渐减少招生人数。与此同时,逐渐细化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我国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分,前者更加侧重于学术问题研究,后者更侧重于学术知识运用。二者目前虽然区别不大,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带着不同追求不同理想的研究生,在进入高校时,理应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区分,从而让他们找到各自的兴趣点和着重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细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已经成为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办法。

其次,改进高校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现今高校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已经明显落后,很多研究生就是利用这种落后机制来进行学术造假。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评价机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抛弃数量为先的观念,转而取代的是质量为先的观念。其次,要着重奖励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学术成果的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再次,要建立更为严厉的惩罚机制,对于在学术上出现造假、剽窃、抄袭等道德甚至法律问题的研究生,要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惩罚,增加他们触犯道德底线的社会成本。最后,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对于每个研究生个人建立诚信档案,并将此档案作为以后毕业、工作升迁等的重要凭证。

再次,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训练。各高校可以在研究生入学前对将要入学的研究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加大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在入校时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等,从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在心理上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另外,研究生管理机构要在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的过程中,配和导师完成一些基础知识训练,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学术活动,坚决杜绝假、大、空的学术活动出现。

最后,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也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对于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进行曝光和批评,营造出对于学术造假“零容忍”的大环境。同样地,对于一些学术道德自觉者也要大力地进行宣传,并予以一定的奖励。总之,要让社会各方面的外部环境,高校自身出台的一些有利办法和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遏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1] 陆爱华.高校研究生科研道德问题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2] 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

[3] 郑良勤.高校学术腐败及其遏制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03(6).

[4] 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5] 顾海良.弘扬学术道德 推进学术创新笔谈[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6] 劳俊华,段利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7] 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 陈礼达.办大学力戒浮躁 创一流先正学风[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

[9] 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http://kaoyan.eol.cn/kaoyan_news_3989/20090111/t20090111_354041.shtml.

【责任编辑 冯自变】

Study on Academic Moral Abnormity in Graduate Students

WANG Li,WANG Xiao-liu,XIONG Li-juan

(SchoolofSociologyandPolit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t present, moral abnormity in China’s 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more intensified, causing extensive concern by the society. Whether from the moral or legal categories, we can find profound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The first is the outdated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being unable to properly guide the graduate students for academic activities. The second is the indifferenc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by the society such as integrity, and the mercenary ethos has entered the university to mak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purpose more utilitarian. The third is the shift of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popularization”, causing good and evil people mixed up in graduate students, theref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higher academic level. Facing the situation, following tas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irstly,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enrolled graduate students and refining their education approach; secondly,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academic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thirdly,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in basic knowledg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fourthly, to introduce the functioning of social opinions and media monitoring to reveal and criticize academic moral abnormity problems in all approaches, so as to create a grand environment of “zero tolerance” to academic cheating.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morality; abnormity

2015-01-16

王 力(199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 王效柳(199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 熊利娟(1990-),女,安徽临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5)03-0115-04

G644

A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