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献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探析

2015-02-14 03:56
图书馆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数据库文献特色

白 薇

(桂林图书馆,广西桂林 541002)



基于地方文献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探析

白 薇

(桂林图书馆,广西桂林 541002)

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特色资源

文章阐述了基于地方文献建设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快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进行了思考。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信息中心,其特色资源蕴含了其所在地区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对于保存、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信息中心具有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公共图书馆对特色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建设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核心。

1 地方文献与特色数字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广义的地方文献除了地方史料外,还包括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而狭义的地方文献则专指地方史料[1]。文章中的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资料,即狭义的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一个区域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自然资源、生产实践、风土民情等,在区域性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为开发地方特色数字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特色数字资源是指依托馆藏资源,针对读者的信息需求,对有利用价值的某一专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在内容上包括历史特色资源、地域特色资源、专题特色资源以及其他特色资源。这些特色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馆藏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与地方文献工作密不可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是收集、保存各类地方文献资料并供读者使用。建设特色数字资源的重点在于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开发、数字化加工,从而将其分门别类地制作成适合在计算机、移动终端、电视等新兴媒介上查询、阅览、传输的数据资源。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即可弥补馆藏的不足,方便读者使用,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又利于地方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因此,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对于地方文献工作意义重大。

2 基于地方文献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基于地方文献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后,建设目的已从最初的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馆藏特色地方文献信息转变为现在的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一边建设特色资源一边补充丰富地方文献。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建设成了包括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专题片等形式在内的特色资源。

2.1 建设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最早采用的形式,是地方特色资源库系统的基础。它全面展现了该图书馆具有的地方文献,并且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地方文献的书目信息。建成的书目数据库含有题录数据库、目录数据库、索引与文摘数据库等。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着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目前已有书目数据10万余条,包括“广东文献图书库”“孙中山文献库”“粤人文库”“广东新旧报纸库”“广东新期刊库”“广东家谱库”“客家文献库”“广东旧舆图库”“特种文献库”等;已有文摘数据2万余条,包含“建国前广东期刊库”“广东新编方志库”“海南文献库”“广州文献库”“潮汕文献库”等[2]。这些文摘索引数据库著录比较详尽,提供了题名、责任者、版本、历史时期、分类号、关键词和提要等信息,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地方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

2.2 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为了尽可能深入广泛地反映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深层次需求,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书目、题录、文摘数据建设的基础上,把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馆藏地方文献全文转化为可检索的数据,建成了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直接为网络读者提供全文信息。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建成全文数据170万页,包含“孙中山文献全文库”“新广东地方文献电子图书”“广州古籍文献全文库”“缩微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等[3];宁波市图书馆建设完成了含29种馆藏地方老报纸的“宁波百年老报纸全文数据库”、含170多种古籍地方文献的“《四明丛书》全文数据库”等[4]。

2.3 建设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载体丰富,除了印刷型书籍外,还有照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光盘、网络信息等。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了那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文字资料、图片、声像、视频、实物等媒体资料,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对其进行了数字化转换,从而建成多媒体数据库,并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使读者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资源[5]。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图文音视并茂的展现方式,更便于地方文献的利用与传播,从而使多媒体数据库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最重要的形式。如:重庆图书馆的“光影三峡多媒体资源库”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再现了三峡库区的原貌,展现了长江三峡重庆沿线的自然、民俗景观;汕头图书馆以“潮汕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为课题项目,建成潮汕海内外名人数据库、潮汕文献书目数据库、汕头地方法规数据库、潮汕族谱数据库、潮汕民俗数据库等。

2.4 创作地方特色影像文献

利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以影像文献的形式展现地方特色文化,既能记录、抢救、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又可以获得具有自主版权的地方特色资源,因此越来越受到公共图书馆的关注。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以项目的形式大力推进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建设成果为“电视专题片”与“多媒体资源库”。2011~2014年,通过立项的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共有409项,其中专题片207项,多媒体资源库202项,可见专题片已经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资源重要的形式。如:2011年浙江省图书馆通过挖掘、整理日记、谱牒、档案卷宗、老照片等资料,拍摄制作了展示浙江现存11座藏书楼的专题片《浙江藏书楼》,该专题片共13集,具有较高的史料性和观赏性;浙江省图书馆还出版了《浙江藏书楼》(DVD),并先后获得了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奖提名奖。

3 加快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广西属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区域,区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还未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已经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图书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不足。为了加快公共图书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笔者分析了以下几方面内容。3.1 明确特色资源定位,制订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规划

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就是要依托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馆藏特色,努力发掘和搜集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献,并将其数字化、网络化、媒体化。要保证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进行下去,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建设规划,使近期工作和长远目标相统一,保证资源建设的体系化。制订建设规划关键之处就是要找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选题,注重选题的独特性、地域性与新颖性,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为特色资源建设的目标[6]。如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以“城市记忆”为立足点,全面收集各种载体、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地方文献,通过科学整合、深度开发,以多媒体数据库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自己的特色资源,让人们通过网络就能够获取相关的文献信息。3.2 成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团队

要建设高质量的特色数字资源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协作精神的人才队伍。这只建设团队应该包括两方面:①提供建设内容的队伍。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队伍。负责提供建设内容的队伍可以由承担地方文献工作以及参考咨询工作的人员组成,技术队伍则由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数据制作人员组成。建设团队的人员应对信息有敏锐反应,了解图书馆学知识,具有较强分辨能力的人,因为对信息的取舍、组织、评价和解释直接关系着数字资源的质量。数据库建设完成后还需进行补充、完善与更新,因此还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数据库的反馈信息,定期对其内容进行更新、修改、替换、删除,使特色资源能够及时、高效地传递给读者。

3.3 坚持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方便使用的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是建设高质量特色数字资源的根本保证。只有按照标准规范建立起来的数字资源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一次加工,多元发布”的目标,即一次制作可以同时满足互联网阅读、移动阅读、广播阅读、数字电视视频阅读、触摸体验阅读和按需出版服务等多元化需要。国家图书馆围绕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构建了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标准,涵盖了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数字资源组织管理、数字资源服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五个环节。公共图书馆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按照这些标准规范制定本馆的实施细则,并严格按照实施细则操作。

建设特色数字资源除了长期保存地方特色文化外,更主要是为了提供给读者使用。因此,要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方便用户使用。此外,其还要注意与用户的交流沟通,应调查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反馈加以改进和完善。

3.4 合作共享,整合资源,完善特色资源

公共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历史较长,积累的地方文献比较丰富。除了公共图书馆外, 还有许多部门保存着很大一部分的地方文献资源,如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机构等。公共图书馆只有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才能建设成内容丰富、资料齐全、高质量的特色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协调与合作,只有集中各方面的资源,才能提高特色资源的整体效益。如:黑龙江省图书馆按照“合作共建,开放共享,坚持地方特色,统一技术标准”的原则先后与社科院、博物馆、档案馆、旅游局、烈士馆、杂技团、龙江剧院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发建设了“犹太人在哈尔滨”“黑土文化”等十多个特色数据库[7]。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进行技术力量的合作共享,尤其在影像文献的创作中,各馆的技术力量比较单薄,如果与专业拍摄制作团队、影视公司或当地电视台合作,则更能保障专题片的质量。近几年,广西桂林图书馆挖掘与广西红色历史、桂林抗战历史、桂林山水有关的文献,分别与高校专业拍摄制作团队、当地电视台等合作,先后创作了《八桂红旗飘》《红色遗踪》《桂林抗战文化城访谈录》《桂林山水文化》等系列专题片。

总之,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强化特色意识、精品意识,抓住发展契机,力争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着力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为保存、传播、发扬本地优秀特色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1] 刘伟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58-61.

[2][3]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概况[EB/OL].[2014-11-09].http://www.zslib.com.cn/local_literature.aspx.

[4] 宁波特色数据库[EB/OL].[2014-11-09]. http://www.nblib.cn/col/col1971/index.html.

[5] 黄晓斌.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60-64.

[6] 曹海霞.试论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0(3):124-126.

[7] 尹泽.合作与共享视角下地方文献资源整合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2):16-17,34.

(编校:严 真)

2015-02-21

白 薇(1977—),桂林图书馆馆员。

G250.7

A

1003-1588(2015)05-0011-03

猜你喜欢
数据库文献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完美的特色党建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据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