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创新教学的永恒追求

2015-02-14 07:14陈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庐山大脑笔者

陈娟

陈娟,教师,现居江苏射阳。

学生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感悟的创新,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实际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仁是否能够理想地关注这一问题,窃以为不能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就算不上本真的阅读教学,也就不是理想的阅读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感悟,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情境优化

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篇目内容,或者就是些比较有意义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我们为学生去设计优化的情境,这源自于李吉林情境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思考。如果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都去声嘶力竭的嚷嚷,总说让学生去有感情的朗读,但学生是永远也感情不起来的。而学生不可能去感情朗读,那学生的自主感悟甚至是创新感悟完全可以说是一句空话。所以每教一篇教材文本,笔者总设法利用一定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去朗读,这情境既包括声像资料的配合,又包括笔者自身和学生的对读等,尤其还注意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给学生朗读中的赞赏、鼓励甚至就是些矫正。教学《军神》这篇课文,文中有关于军神不要用麻醉药的话语,说是军神为了未来能够有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笔者设计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看相关将军戎马一生的影视片段,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刘伯承今后为什么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呢?学生便比较快地补出这句话中的话,为了战斗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战士的生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革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最后让学生带着坚强的决心读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创新阅读感悟的良好效果。

二、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时间充裕

平时就是自身的教学课堂,总感到小学生的阅读时间不是十分充裕的。课堂教学中还是我们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阅读感悟的多,还是将文本去支离破碎地教师讲析学生被动接受感悟的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当说是不无道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但我们总不能剥夺学生去充分阅读的权力。所以教学中变化形式的读,多时间广泛意义上的读,是笔者所追求的学生创新阅读的目标。在让学生朗读前,介绍相关文本内容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一开始就比较好地掌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在让学生朗读时,可以配乐的就配之以与文本情感基调相匹配的曲调,让学生在完全可以荡起思维涟漪激发创造的情景状态中朗读。这个时候的朗读可以是指名读,可以是分角色朗读,更可以是齐读。譬如《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表现了庐山奇特壮美,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都渗透在优美的文笔中。课文的句式优美,文字生动形象感人,是写景的力作。笔者在让学生去朗读时先是让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去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气势表达出来的,然后让学生去试读,去交流读,学生在朗读当中可以相互进行评价。最后再指名读,在指名读时,笔者选择了旅游景点经常播放的曲子,学生则犹如置身庐山仙境的感觉,那爱美之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感悟自主

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应当注意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我们去认真把握好。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生自主创新阅读感悟的必然选择。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让学生自主感悟了吗?应当说还没有完全,有的还是阅读和感悟的完全意义上的割裂,学生的阅读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基本功,增加一定的语言积累罢了。实际上这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学生的创新阅读其宗旨应当让学生通过读去自主感悟。因此,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去创新感悟则应当成为我们唯一的追求。如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我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去四读课文文字,达到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认识这一株柳,赞颂这一株柳,感动这一株柳,敬畏这一株柳的目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升华。学生便从触摸到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小学生此时此刻也无形中形成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多么需要青藏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即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这自然是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与文本中柳树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效果。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感悟,笔者还以“青藏高原一株柳”我想对你说,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猜你喜欢
庐山大脑笔者
老师,别走……
庐山 牯岭!Cooling!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Some Brain 关于大脑的几个真相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