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5-02-14 07:14谢小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写日记日记作文

谢小丽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体会最深的要数小学作文教学了,感悟之一就是感觉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有时连语文老师都感到无从下手,难以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耗费时间长,收效甚微是常事。为此,笔者就此做了一些尝试。

一、促使学生多读,从中积淀好词好句

据说,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鲁迅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式方法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充分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学生喜欢课外读物,但往往只是喜欢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读书时也只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脑子里没有积累下好词佳句。怎么能写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呢?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砖瓦,再有本事的能工巧匠也盖不成。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喜欢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中展开讲故事比赛,看谁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玩中积累下写作素材,还可以开展朗诵会、辩论赛等。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方法,鲁迅说过:“写作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没有“袖手于前”的功夫就难以取得“疾书于后”的效果。我竭力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会“看”。教室里,看同学凝神思考、紧锁双眉之神态,或同学讨论问题之情景;操场上,看同学们游戏时开怀大笑的场景,或捂嘴偷笑的神态。花园里,看花草无风时的静态,或风吹时的动态。总之,要随时随处观察,观察要细。这样,在作文时才能有内容可写。观察后,要组织学生把自己所见到的说出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看谁观察细。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知道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作文。

三、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提高写作能力

日记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领悟。而现行教材中,有些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贴近,学生写起来困难大,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了厌恶心理,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相反,日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写日记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天长日久,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在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加实践。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日记氛围。

四、由阅读向习作迁移,学习写作方法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和发挥重点课文的示范、引路和辐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阅读《跳水》一课,我问学生:“这只猴子顽皮吗?”“顽皮。”学生齐声回答。“文中有顽皮这个词?”“没有。”“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出猴子的顽皮的?”这时,学生争先回答:“钻、龇牙咧嘴、摘……”“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把一只顽皮的猴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学习这一点。通过细节描写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比起直接表达效果好。”课下,我又引导学生模仿写一种小动物,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再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我让学生总结出这课的写作顺序,再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如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文教学不能独立开来,要在课上、课下、时时、处处渗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给孩子的作文写评语,要以表扬作文的优点为主,大到一篇文章写得好,小到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由衷地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喝彩。最后,再真诚地提出作文中存在的缺点,如:“你的作文用词生动,表达清楚,遗憾的是……”此类评语,使学生在肯定、信任自己的同时,又比较容易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的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写、爱写、会写,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猜你喜欢
写日记日记作文
带着比赛的心情写日记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