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法的应用

2015-02-14 07:14张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低龄鸟类识字

张丽丽

小学低龄段学生两个明显的认知心理特征:一是形象思维主导认识兴趣;二是对直观而具体地呈现事物的情境教学法接受度较高。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法,既符合小学低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又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保持课堂专注力。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为例,探讨情境创设法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知之——激情导入,感知识字

小学低龄段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于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刺激较为敏感,在色彩、图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识字教学中来。因此,在导学阶段,即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视听结合的教学氛围。如《春天的色彩》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创设情境。根据文本中先后出现的燕子、麻雀和黄莺三种鸟类,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加入三种鸟类的叫声,同时配以春日田野的图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感知这三种鸟类,认识它们的名字“燕子”、“麻雀”和“黄莺”,并形成记忆。

识字教学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图画法外,还有比拟法、会意法、阅读法、演示法、游戏法、实物法和想象法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情绪等因素来选取教学方法,通常交叉使用。如在教材中出现的三种鸟类,为使学生增强记忆,还可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鼓励学生到动物园参观,找到这三种鸟类,观察其声音和体貌特征,以对其有初步认知;再回到课堂,当教师提及这三种鸟类时,学生会迅速调取大脑中的先前记忆。通过这种方法形成对大脑的重复刺激,以强化感知记忆。

二、好之——勾连想象,自主识字

在学生完成“知之”的教学环节后,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其自主识记,使其步入“好之”的学习状态。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中,还可运用阅读法、游戏法与想象法相互辅助,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情境中。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延续前一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由感知课文中提到的动物,转而感知颜色。课文中相继提到三种颜色,教师通过连线游戏,引导学生认识“绿”、“红”、“黄”三个字和这三种颜色。首先板书三种鸟的名字,随后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每种鸟是怎样形容春雨的”。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在每种鸟的旁边用相应颜色的彩笔涂上颜色,如“燕子”旁边涂上“绿色”圆圈,在游戏中完成了自主识字的过程。

二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教学资料。课文中将“春雨”比喻为“线”、“草”、“杜鹃花”和“蒲公英”等实物,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勾连生活,想象这些动物、植物和事物的样子,再想象自己观察到的“春雨”的样子,最终鼓励学生品评“哪一个比喻更贴切”,使学生由感知到自主认知,对这些文字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三、乐之——互动生趣,探究识字

识字是一个循环习得的过程,需要重复性记忆。因此,在一堂教学课中认知文字,还需要在另一堂课中对知识有所巩固、对文字加深记忆,甚至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识字的乐趣,这就是达到了“乐之”的境界。

情境创设法自始至终贯穿于识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在第二课时的巩固教学中,仍然需要用到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在第二课时开始时创设的互动游戏,组织学生跟着背景音乐完成儿歌表演唱《小雨沙沙》,歌词内容由课文改编而成。一方面,儿歌演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学生在跟唱过程中对已识得的文字进行重复记忆,达到了巩固旧知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还可创设角色表演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三种小鸟,并以小鸟的角色完成表演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可考察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熟识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另外,在第二课时的能力拓展环节,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进行重点探究。比如本课中的“欢”,可通过比拟法,由教师先做出一个欢笑的表情,进行引导学生体会“春雨”的心情,也就了解了“欢”字的用意。识字不仅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说的水平,还要使学生通晓字义,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小学低龄学生具有自控能力薄弱的特点,但只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开展教学活动,选择适合学生认识心理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约束其听课的专注力,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低龄鸟类识字
善于学习的鸟类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