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5-02-14 10:48曲金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模式语文

曲金平

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曲金平

笔者曾观摩过多次大型的语文竞赛活动,听了很多课,感慨颇深。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纳入课堂教学,但是否真正地实现了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我觉得没有,而且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形式化越来越严重。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型课堂”,但专家们并没给自主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没有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模式。

所谓模式:词典解释如下: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综合思考目前的语文课堂,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关系的处理上,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四种:一是教师主导型课堂,目标、重点、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部由老师确定,课堂中要思考的问题由老师预设好,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写作手法都由老师最后一锤定音,整个教学的过程呈封闭状态,学生始终走在教师的后面,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而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被动地思考、接受。大脑始终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这种教学通常被冠之以“填鸭式教学”。第二是局部自主型课堂,老师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局部探究,而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教学实质还是以老师为主体,因为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目标的达成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最后还是按老师意愿完成目标,只是老师的策略高明了些,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彰显了学生课堂的自主性。我称这种教学模式为“请君入瓮法”,学生进了老师设置的陷阱而已。第三是伪学生自主型课堂。这种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欢欢笑笑一节课,但最终回味起来,脑海中却是知识上的空白。这种课堂空耗学生老师的时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领不到位。第四是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先读后教,先学后教,学生走在前面,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发挥引导作用,不失时机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彻底融入学生当中,而又高屋建瓴,实现预设的目标,更可贵的是实现课堂生成目标。

第一种“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师设计课堂问题,往往不合乎学生的阅读实际,难以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教学程序严谨细致,步步推演,直到学生接受老师的阅读感受和理解,这样在思想上没有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了地位低下的位置上,严重压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阅读对老师的严重依赖。钱梦龙老师称这样教学的教师为“二道贩子”是很深刻的。

目前的语文课堂,第二和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局部自主型”只是在个别环节上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给人以“画地为牢”和“教师不得不放权”的感觉,实质上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伪学生自主型”课堂,这种教学,教师确实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做到了尊重学生,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任自由的天下,上课动辄让学生讨论问题,要不就是多种形式的问答。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对学生的回答,也总是用很好、非常好等鼓励性词语一味地进行肯定。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学生,不论有没有讨论的必要都要讨论,不管学生的回答合不合理都一味肯定,这其实也是对新课标的误解和扭曲。但这一类型有愈演愈烈之势,颠覆文本,颠覆课堂,学生不知所云,老师不知所教,你好,我好,大家好,嘻嘻哈哈糊涂过春秋,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日益贫乏,短视,彻底沦为教书匠人。

笔者曾观摩过各级优质课上课、评选,也翻看过各级各类的报纸杂志,发现很多教学案例都是极其相似,都遵循导入——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拓展延伸的路子。虽然这种思路符合阅读教学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规律,但严重的程式化和太多的雷同,不能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对学生思维和阅读的过早限制和干预。

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起点进行教学能改变这种尴尬状况,或许能为教学程序设计上的改革创新闯出一条路子。这里的起点关注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何开始,是从学生的读开始,还是从教师的教开始。是首先让学生自读,获得阅读的初步感受(包括疑问),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师再介入引导,这便是第四种教学模式,“真正的自主型课堂”。由于课堂的现场生成难以预知,对课文的理解也往往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意外便产生了。所谓意外,指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交流的现场生成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从而导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现象。意外往往先来自学生,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而不同;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素养、经验和教学机智。笔者在大量的听课实践中固然看到教师巧妙地利用“意外”,激化“意外”,化“意外”为“难以预约的精彩”,但是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在“意外”面前束手无策,甚至陷入“意外”制造的误区,以致偏离甚至是牺牲了教学目标。所以第四种课堂教学类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备课内容的人文性。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课标,备出富有生命力的课来。

首先,真正落实备准学生的要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强调备学生、备教材,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这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是教师的一种预测,一种分析,一种经验。相比较而言,从学生阅读的感受或问题开始教学探究,更能“备”好学生,更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更有效率,从而从容应对“意外”。

其次,备好自己。新课程的教学,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外,也要注意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要备课堂语言,备教态动作,备课堂应变等,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语文个性。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化,教师应巧妙地把个人能力包括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最大限度地外化为课堂细节,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发挥出来而不是个人表演出来。

第三,思路清晰了,教案成熟了,是不是就可以放胆按预先构建的教案来组织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样容易形成“局部自主型”课堂,和“伪自主型”课堂。教师兢兢业业备课,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常常还是精心设计布局,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思路,最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整堂课一帆风顺,甚至还有不少精彩的镜头,掌声叫好声时时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无可挑剔,但是细一探究不难发现,课堂仍没摆脱传统教学的窠臼,学生一旦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就赶快牵引,努力纠偏,再把学生引导过来。这样学生的智慧火花方兴即艾,这是翻版的请君入瓮式,是变相的传统教学。

所以我认为,教师需要二次备课,需要把自己预先设想的教案重新打破,重新备课,从每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备起。特别注意的是要明确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学生,可以说学生是教师备课的中心内容。等把原有的成熟教案备得消失了,才真正达到了“无案”胜“有案”的境界。这时,进入课堂后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运行状态随时调整,让教案随机生成。至此,教师的备课完成了由预先构建到先行构建的过程。这样对课堂生成的意外能胸有成竹,把意外幻化成精彩了。

曲金平,教师,现居辽宁鞍山。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模式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