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探索

2015-02-14 10:48路则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亲情文章

路则超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探索

路则超

随着语文中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大作文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是动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最犯难的是作文教学,学生最不愿写的作业也是作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他们创造积累生活素材、开阔眼界的机会。在七年级时开展故事会、作文比赛、智力竞赛、元旦联欢等活动,八年级时开展了春游、演讲、辩论会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出些观察、思考、感悟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形成文字,整理成文章,也就完成了一次较好的作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了素材可写,有了真情可抒。在开展的主题演讲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认真准备,形成稿件,然后脱稿演讲,这样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拓展阅读,知识加量是基础

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课内课外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增加知识量完成佳作的基础。

关于课外阅读,教材后有推荐篇目,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尽量去读,自己喜欢的读细些,不感兴趣的就进行浏览,读完后用日记的形式写出读书随笔。此外,还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以古诗词为例,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给他们介绍李清照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课内学习了《醉花阴》,就给同学们介绍《一剪梅》和《声声慢》,使学生们对李清照的经历、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感受他豪放的词风,另外介绍《念奴娇·大江东去》,体会他情感的丰富,大开大合,汪洋恣肆的风格,并比较阅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理解苏轼的性格及作品特点。

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加宽了知识面,而且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启发。同时使学生欣赏到一批极品文章的表现形式、优美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含蓄的手法等等。这从学生的写作中体现出来,此时,班级上涌现出一批思想性强、语言优美、形式新颖且风格各异的优秀作文。

三、注重教材,文本为例是根本

中学语文的教材,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在写作上给予我们以极大的启发指导。因此作文教学对教学文本的利用是不可忽视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单元的文章,每一类型的文章都是例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范例指导学生写作。

以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为例,编者有意将赞美亲情的文章编在一起,这一单元的相同点就是:主题都是歌颂至爱亲情的,取材都是选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不同点是文章成文的角度不同:有的注重细节描写来突出主题,如《散步》,有的注重清晰的线索,精巧的构思。据此,我们知道学生观察感悟自身的亲情的美好,进而以此为取材范围,结合范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自拟题目,写一组歌颂亲情的文章,结果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写得非常出色,从拟定的题目可略见一斑,如《走在妈妈的目光里》《父亲的背》《等……》等,在《等……》这篇作文里,小作者写道:“在下晚自习后的小胡同的尽头,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等我、接我,并伴我走完到家的另一半路程。”小作者非常感动,同时也悟出了家长的一片爱心,文中小作者详细描写了当时的环境、父亲的神态、举止,然后抒发了对父亲的理解和热爱的真情,所以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道:“等,是一种期盼;被等,是一种幸福……”这样的结尾,就有了一定的哲理,含蓄又耐人寻味。

四、讲评修改,明确不足再提高

作文教学中,写前的指导提示是写好一次作文的基础,写后的指导修改则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必要步骤。近几年,在作文教学的批改活动中,笔者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作文批改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先指导学生如何评一篇作文,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选材、表达等方面进行评改,或互相对换评改,或自己自评,评完后进行交流。第二步是改,学生会评别人的作文,也就会看别人给自己评的作文,当他明确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后,再把这次作文修改一下,提高一下。这个环节笔者注重让学生每次只抓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改,逐步有计划地进行练习,使学生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不致让学生感觉到困难。在评改作文的环节上,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保持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路则超,教师,现居山东汶上。

猜你喜欢
李清照亲情文章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亲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