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研究

2015-02-15 00:39金银日姚颂平蔡玉军
体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上海市人群距离

金银日,姚颂平,蔡玉军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研究

金银日,姚颂平,蔡玉军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受时间和空间制约,有必要研究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以考察居民时间和空间需求。主要以问卷调查法针对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时空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内在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具有活动空间圈层特征、活动需求差异化特征、出行空间广域化特征、活动时间规律化特征。对上海市规划建设“30 min体育生活圈”具有现实性借鉴意义。

上海;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1 前言

城市体育空间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广度、深度以及积极性和有效性。对城市居民的深入了解,需要在考察城市外部空间(供给)的同时,还要了解城市居民内在需求[14]。关注时空行为是了解城市居民行为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地理学理论研究社会人群行为的基本方法。而城市体育空间规划布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在以量与质并重的原则下整体规划筹建各种体育设施[15]。

201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打造“30 min体育生活圈”,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设施便捷、功能完善的呈环状分布的30 min体育生活圈结构体系,并按其时间和空间特性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1]。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以时间地理学和都市体育圈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居民休闲体育偏好、时间支配方式、空间活动方式等来考察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与规律,探索和了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及其需求,为构建符合城市居民时空需求的“城市体育生活圈”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理论依据

2.1 时间地理学理论

时间地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Hägerstrand) 提出的[5]。时间地理学力图通过对个人行为在时空上的表现形式探索行为的基本特征,如通勤、购物、休闲及迁居等行为发生的时间及其空间变化特征,以居民个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并通过人与地域关系的总结来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需求。时间地理学理论结合了人的行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又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需求,符合本研究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探索目的。

2.2 都市体育圈理论

我国学者李建国[8]2004年根据国外都市生活圈理论衍生而提出了都市体育圈理论,随后,我国学者任平[12]结合市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阐释了这一理论。都市体育圈是指都市范围内依托体育资源和功能形成的圈层结构及其影响范围,表面上是都市体育物质空间圈层结构特征的概括。实际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居住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密不可分,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人的需求的等级差异性特征。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为研究对象,选取开放性公共体育场所和营利性体育场所中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为调查对象,以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为抽样调查区域。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从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目的出发,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研究数据。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方式、参与时间和频率、消费支出、交通方式、活动场所以及休闲体育活动心理因素等。为了便于研究,以前人研究理论为依据[1,2,6,13],进行了场所类型划分(表1),共选择26个场所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24份,有效率86%,通过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为检验问卷信效度,在杨浦区范围内进行预调查,经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校度检验结果,α=0.805,KMO=0.906,认为问卷整体信效度较好。

表1 本研究调查场所情况一览表Table 1 Survey Sites Situation

4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基本特征

4.1 居民休闲时间总量特征

时间是个人生存和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也是各种生活活动基本制约条件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城市居民工作日与休闲日的时间利用差异将会逐渐减小,人们工作时间越来越缩短并且更加自由(杰弗瑞·戈比,2000)。休闲时间的多少,决定了休闲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和利用。

从调查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总量上来看,工作日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为2.42 h,休息日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为6.50 h(表2)。将休息日和工作日居民的休闲时间分为5个等级,可以看出,居民在工作日和休闲日休闲时间的差异。在休息日集中于中量级260(23.1%)和多量级441(39.2%),而在工作日呈现出少量478(42.6%)、中量334(29.7%)和匮乏级173(15.4%,表3)。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在平时的休闲时间并不充足,多处于中量级以下。上海这座商业化大都市被认为是生活节奏最紧张的城市,高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多数居民感觉到时间不够,休闲时间需要“攒”到周末一次性消费[4]。

表2 上海市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可自由支配时间统计量一览表
Table 2 Statistics of Working Days and Rest Days Discretionary Time(n=1 124,h)

工作日休息日X2.426.50SD0.9961.103F0.9931.217

表3 本研究可自由支配时间等级划分一览表Table 3 Hierarchies of Discretionary Time

4.2 休闲体育活动空间模式

根据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规律,以空间圈层的视角可以分为4个圈层:居住区活动圈、社区活动圈、城市活动圈、郊区活动圈(图1)[10]。

图1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范围示意图Figure 1. Space Diagram of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区域会随着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0 min是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基本时间距离,比例最高; 45 min是上海居民体育活动单程出行时间的基本范围,60 min是其极限时间距离,超出此范围的休闲体育活动就属于郊区型活动,活动方式以户外体验、体育旅游或以高尔夫运动为代表的高消费休闲体育活动为主。近家活动集中和距离衰减特征是上海居民休闲体育空间活动的明显特征,大多数居民更愿意在小区或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场所活动。如果以不同类型休闲体育空间的休闲体育行为集中趋势划分,将居住区、社区、城区、郊区4个圈层进一步以活动集中类型表现,可以得出5个圈层空间结构表示活动人群的集中程度(图2)。

图2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Figure 2. Structural Diagram of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圈层Ⅰ:D≤1 km,T≤5 min。居住区休闲体育活动强集中带,集中了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40.2%;

圈层Ⅱ:1≤D≤2.5 km,5≤T≤10 min。社区公共休闲体育活动弱集中带,集中了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35.4%;

圈层Ⅲ:2.5≤D≤5 km,10≤T≤15 min。城市公共休闲体育活动强集中带,集中了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14.9%;

圈层Ⅳ:5≤D≤10 km,15≤T≤30 min。城市商业休闲体育活动分散集中带,集中了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6.9%;

圈层Ⅴ:10≤D≤20 km,30≤T≤60 min。城郊广域休闲体育活动带,集中了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2.7%。

5 不同休闲体育空间中的居民时空行为特征

5.1 居住区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5.1.1 空间特征

居住区型休闲体育空间(Ⅰ类)行为主要发生在与居住地关联密切的空间中,通常以简单的身体活动为主,活动场所包括健身苑(点)、公园内体育设施等。居民在这类设施中的活动主要以康体保健为主要目的,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期达到健康生活为基本动机。调查发现,此类休闲体育活动居民具有明显近域集中特点。随着与出发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次百分比也下降,在1 000~1 500 m范围内开始几乎没有样本出现(图3)。

此类休闲体育设施空间的利用者基本上是本小区或邻近小区的居民。另外,少数居民活动发生在离自家较远的范围内,这种行为带有较强的偶然性,多为伴随着其他活动发生。在健身苑活动的人群大多为老年人,健身主要以健康为目的,健身活动方式除了健身苑中的器械外,以散步、太极拳以及抖空竹等民间体育项目为主,出行方式最多为步行,极少数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5.1.2 时间特征

随着城市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空间距离不再是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选择的唯一原因[14]。时间地理学理论提出用时间距离来研究城市人群行为更加合理,并认为,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居民对时间距离是不敏感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方式,其时间不敏感的范围也不相同。

从此类休闲体育活动出行时间来看(图4),15 min时间距离是时间不敏感区。在这个范围内,居民基本不考虑出行所需的时间成本,而更多考虑的是休闲体育设施的空间属性。在15 min的出行距离范围内集中了91.4%的这类休闲体育活动人群,说明出行时间距离15 min范围是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的基本范围,大于15 min的时间距离,休闲体育活动很少发生。

图4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Ⅰ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时间距离示意图Figure4. Travel Time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Ⅰ

从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情况来看(表4),选择工作日活动的占81.7%,选择休息日活动的占87.0%。可以看出,大多数居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会从事休闲体育活动。从活动时段来看,大多数居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基本是在早晨参加体育活动,分别占51.4%和33.5%。这类居民以老年人群居多,晨练是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惯常行为。另外,有一部分在上午和下午17:00以后,也说明这是有一部分退休人员或有工作居民的休闲体育行为发生的集中时间(图5)。

表4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I类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特征一览表Table 4 The Feature of Leisure Sports Timing Characteristics(Type I)

图5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Ⅰ类休闲体育活动时段特征示意图Figure 5. The Feature of Tim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Type I)

5.2 社区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5.2.1 空间特征

社区型休闲体育空间(Ⅱ类)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在体育场或体育馆活动,如上海市推出的社区公共运动场(建在大型居住小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中)、百姓健身房(建在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内)。此类空间活动人群除了以健康为目的之外,主要以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身体快乐并达到心理放松为目的。此类活动居民对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满足基本的活动场地和设施要求即可。此类活动方式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距离衰减规律,但与居住区型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相比,其活动出行距离衰减率明显减缓,活动出行范围明显增大。上海市居民社区型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近域衰减规律表现在2.5~3 km范围内急剧减少。此类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范围在2.5 km范围内集中了96.1%的居民活动,在2.5 km范围内距离衰减规律比较平滑,0.5 km范围内39.7%,0.5~1 km范围内25.1%,1.5~2.5 km范围内18.6%(图6),5 km以上范围几乎没有居民选择此类活动空间。

图6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Ⅱ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空间距离示意图Figure6. Space Travel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I

选择此类活动的居民以40岁以下中、青年为主,活动方式以篮球、小型足球等具有一定体力要求的体育活动为主。与居住区型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类似,此类活动人群依然以自家为出发点,出行范围在1 km范围内是理想出行距离。总体来看,上海市居民社区型休闲体育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2.5 km范围内,其中,500 m范围依然是居民强集中区,而在1.5 km范围内,居民集中趋势也较强;2.5 km范围也是居民参加此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超过此范围,居民的活动意愿就会减弱。

5.2.2 时间特征

社区型休闲体育空间中,休闲体育行为的时间不敏感度扩大到了30 min,在这个范围内,居民在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出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距离出发地45 min距离内集中了89.8%休闲体育活动人群,此类活动出行时间距离的基本范围,也是居民出行时间距离的感知上限。与居住区型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相比,此类空间活动时间敏感阈值增加了15 min。由于休闲体育活动的层次提高,居民在选择空间场所时,考虑的因素中时间距离因素减少,使得出行可容时间范围增大(图7)。

从时间选择情况来看(表5),选择工作日活动的占70.1%,选择休息日活动的占97.4%。从活动时段来看,工作日除早晨上班之前(13.4%)外,多数下午进行活动,选择13:00和17:00以后活动的人分别占21.2%和35.4%,工作日大多集中于下午(57.0%),这类居民以40岁以下中、青年居多,表现出工作日下午参加体育活动的特征(图8)。

图7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Ⅱ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时间距离示意图Figure7. Travel Time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I

表5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II类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特征一览表Table 5 The Featur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iming Characteristics(Type II)

图8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Ⅱ类休闲体育活动时段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8. The Feature of Time Choosing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ype II)

5.3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5.3.1 空间特征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Ⅲ类)在本研究中是指城市大型体育设施空间,包括综合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大型游泳馆等。此类空间活动的人群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身体快乐和心理愉悦感。从活动环境和活动氛围中激发运动愉悦感的休闲体育活动,对运动场所的环境、运动的氛围等有一定需求,对活动中产生的消费并不敏感。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类设施的利用者分布具有一定的广域性特征,距离衰减规律减弱。从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分布情况来看,1.5~2.5 km范围和2.5~5.0 km范围内各有一个小高峰,占了85%以上的休闲体育活动者。5 km以上范围内会出现一定的距离衰减,极少部分居民在10 km以上范围内。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在等级层次上表现出较高级属性特征(图9)。

图9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Ⅲ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空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9. Space Travel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II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设施利用人群的场所空间距离所反映的是对场所设施的需求较高,而对空间距离的感知相对于前两个类型并不强烈。根据相关研究(李建国,2005),居民出行1.5 km以上应该有体育中心、体育场(馆)、游泳馆等设施。中心地理论(柴彦威,2010)中指出,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在4~12 km即包括了城市中心区,说明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已表现出中心地指向[5]。一个城市体育空间设施的数量多,分布密集,会使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距离大大缩短[3]。与前述两类居民体育场所选择的区别在于,它所提供给居民的不仅仅是康体健身需求的满足,同时还通过提供完备的器材设施、环境和服务管理,使利用者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空间环境。选择此类活动的居民大多为40岁以下中、青年,且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职业人群。因此,与前两类人群不同,在工作日有健身习惯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出发地在工作单位。

5.3.2 时间特征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空间中,居民活动出行的时间不敏感范围相比社区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差异不大,都是在30 min左右。从此类活动出行的时间分布情况看,随着时间的衰减现象进一步减缓,在出行时间45 min范围内集中了84.7%,构成了出行时间距离最大范围。60 min范围内集中了95.5%活动人群,构成了活动出行感知时间范围。只有极少数出行时间大于60 min(4.5%)。出行时间较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交通和出行交通工具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空间场所习惯性选择而舍近求远的个别现象因素差异(图10)。可见,这类活动人群对出行时间距离并不敏感。

从城市公共型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情况来看(表6),选择工作日活动的占72.4%,休息日活动的占88.0%。从活动时段来看,工作日除早晨上班之前(13.4%)外,多数在下午17:00以后进行活动(42.4%)。休息日选择下午13:00以后活动的人群依然最多。这类居民也是40岁以下中、青年为主,也有工作日下午参加体育活动的现象(图11)。

图10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Ⅲ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时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10. Travel Time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II

表6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Ⅲ类体育活动时间选择特征一览表Table 6 The Featur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iming Characteristics (Type III)

图11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Ⅲ类休闲体育活动时段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1. The Feature of Time Choosing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ype III)

5.4 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5.4.1 空间特征

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Ⅳ类)是指城市中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休闲体育场所,主要服务目标人群为追求时尚运动的年轻人或白领。场所设施包括综合健身会所、台球馆、保龄球馆、壁球馆等。此类空间活动人群是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娱乐交友和健身的目的,对运动场所的环境、设施器材、运动的氛围等有一定需求,愿意并有能力支付活动中产生的消费。这种消费的高与低,取决于这类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规模、内部环境、管理水平以及知名度等因素。而对于此类活动人群的空间行为,取决于这类活动场所的数量、分布等空间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分布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广域性特征,近距离范围内的人群比例减少,距离衰减规律明显减弱(图12)。从活动人群空间分布情况来看,2.5~5 km范围是集中区域,集中了84.2%以上的休闲体育活动者,5~10 km以上范围内出现距离衰减,也集中了15.8%的休闲体育活动者。这类活动在休闲体育活动等级层次上表现出较高级属性特征。

图12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Ⅳ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空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2. Space Travel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V

选择商业休闲型体育活动场所的属于职业人群且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青年人较多,追求时尚,对社会流行趋势较敏感,对场所的内部环境也较为敏感。男性消费者主要以利用跑步机等器械活动为主,还有桌球等娱乐性较强的休闲体育活动;女性消费者以瑜伽、健美操等活动为主,目的是减肥、塑型等。这类空间的消费性质决定了它的可入性限制,同时,满足了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休闲体育需求。

5.4.2 时间特征

从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行为的时间分布上看,30 min出行时间范围是此类活动人群出行时间的不敏感区。在出行时间45 min范围内集中了82.2%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人群,是此类活动人群的基本活动范围。活动出行时间感知范围并不明显,出行时间在60 min以上人群较少(图13)。因为,这类场所所处的空间区位在城市商业区,城市交通环境是影响出行时间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居民时间选择情况来看(表7),选择工作日活动的占60.8%,休息日活动的占85.3%,在工作日活动比例明显小于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人群。从活动时段看,多数下午下班后进行活动。相比较而言,选择工作日17:00~19:00参加活动人群的比例较高是这类活动人群的另一特点(35.5%),共同点是休息日大多选择下午活动(图14)。从此类活动的人群行为中能够观察到,居民时间选择更加灵活,体育活动方式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

图13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Ⅳ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时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3. Travel Time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IV

表7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Ⅳ类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特征一览表Table 7 The Featur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iming Characteristics (Type IV)

图14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Ⅳ类休闲体育活动时段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4. The Feature of Time to Choos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ype IV)

5.5 城郊广域型休闲体育时空行为

5.5.1 空间特征

城郊广域型(Ⅴ类)休闲体育空间是指建在城市郊区空旷区域,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建立的休闲体育设施,主要是为城市居民运动、休闲、度假、体验等需求而建设的设施。从设施利用者来讲,到达设施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出行方式大多以私家车出行,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经济能力。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属于高消费的如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度假体育等新型休闲体育活动方式逐渐兴起,过去被认是为贵族运动、奢侈运动的高尔夫、骑马、游艇等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熟悉和喜爱。选择这类活动需要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对空间内部环境和氛围要求较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城郊广域型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出明显的活动空间范围的广域性特征,除1~1.5 km有一个小高峰之外,多数为5~10 km,选择10 km以上人群最多,达到25.9%。其中,有部分人群选择0.5~1 km范围的区域(图15)。这类人群表现出了体育旅游的基本特征,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远距离旅游,是带有体育活动性质的短途旅游活动。除高尔夫项目外,其他活动人群并没有表现出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的活动偏好特征。

图15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Ⅴ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空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5. Space Travel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V

5.5.2 时间特征

活动人群出行时间距离来看,5~30 min范围出行时间范围是此类活动人群出行时间的不敏感区,大多数出行时间在45 min以上范围内,集中了81.2%,是此类活动人群的基本活动范围,活动出行时间感知范围超出了60 min(图16)。当人们出行感知时间超出60 min时,城市交通的影响就会显现,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会受其影响。从出行时间距离感知来看,此类活动人群时间感知结构并不明显,通常出行时间是出行交通工具、道路选择和出行成本等综合评估的结果。因此,对城市交通环境、出行交通方式、交通拥堵情况等因素较为敏感。

图16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Ⅴ类休闲体育行为的出行时间距离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6. Travel Time Distan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of Type V

从居民活动时段特征来看(表8),选择工作日活动的占60.4%,休息日活动的占90.2%,相比前几类活动人群,可以发现平日活动比例下降,休息日活动的比例高。从活动时段来看,工作日和休息日并没有出现明显区别特征,上午和下午各有高峰段,下班后时间也有部分人群活动。这主要是因为调查场所选取的是高尔夫练习场较多的缘故。与前类活动相比较而言,选择上午活动比例明显上升(工作日24.6%,休息日28.6%,图17),说明这类人群活动集中于白天活动,且从上午开始活动的比例较高。

表8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Ⅴ类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特征一览表Table 8 The Feature of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iming Characteristics (Type V)

图17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居民Ⅴ类休闲体育活动时段选择特征示意图Figure 17. The Feature of Time Choosing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Type V)

6 小结

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调查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在不同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

1.活动空间圈层特征。根据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分为5个圈层,不同等级的休闲体育空间都具有近距集中性空间特征和距离衰减规律等特征。

2.活动需求差异化特征。每个活动圈层的活动范围说明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需求等级具有一定差异性。

3.出行空间广域化特征。以休闲体育为目的的出行空间范围呈广域化趋势,表明上海市居民出行能力提高,对休闲体育的需求等级也随之产生变化。

4.活动时间规律化特征。在休闲时间匮乏的状况下,居民休闲体育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明居民休闲体育呈现常态化倾向。对上海市“30 min体育生活圈”而言,在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生活圈体系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对休闲体育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从居民体育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和时间以及出行能力和方式等细节上考虑建设方案和措施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柏慧敏.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J].体育科研,2009,30(2):30-32.

[2]蔡玉军,邵斌,魏磊,等.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现状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7):9-17.

[3]蔡玉军,邵斌,朱坤,等.城市居民体育活动行为时空规律——以上海为例[J].体育科研,2012,33(3):66-70.

[4]柴彦威.城市空间与消费者行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53.

[5]柴彦威,刘志林,李峥嵘,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7]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8.

[8]李建国,卢耿华.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设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1):5-6.

[9]刘志林,柴彦威,龚华.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0,(6):74.

[10]卢耿华.上海城市生活体育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10-14.

[11]平萍,陈慧.上海试点30分钟体育生活圈[N].北京:中国体育报,2013-8-7(005).

[12]任平,王家宏,陶玉流,等.都市体育圈概念、类型和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5-8.

[13]王兴中.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6.

[14]续川.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提升国民生活品质[A].北京:2010中国休闲发展报告[C],2010:262.

[15]徐元民.社区运动设施之设计与管理[J].国民体育季刊,1992,(4):151.

Research on Leisure Sports Space-time Behavior of Urban Residents in Shanghai

JIN Yin-ri,YAO Song-ping,CAI Yu-jun

Urban resident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s constraint by time and space. It’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residents’ needs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ir space-time feature.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makes investigation on urban resident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n Shanghai,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ner feature and pattern of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urban resident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n Shanghai has layered features,differentiated features of demand,wide area features of travel space,pattern features of activity time.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30 minutes sports circle’.

Shanghai;urbanresident;leisuresports;space-timebehavior

1000-677X(2015)03-0012-08

2014-12-14;

2015-0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2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课题资助项目(12YS095)。

金银日(1971-),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与城市体育空间,Tel:(021)51253399,E-mail:jinri@sus.edu.cn;姚颂平(1947-),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Tel:(021)51253066,E-mail: ysp@sus.edu.cn;蔡玉军(1978-),男,山东惠民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体育空间与居民体育行为,Tel:(021)51253312,E-mail:caiyujun@sus.edu.cn。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上海市人群距离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算距离
距离美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