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
——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2015-02-17 09:12川,罗
关键词:管理机制硕士研究生

古 川,罗 峦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
——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古 川,罗 峦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以系统论为视角,分析了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系统问题,即:整体思路僵化,管理定位不清,结构功能不完善,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层次结构有缺陷,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提出在顶层设计的改革路径之下,应以内外联合的方式,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服务和竞争意识,找准发展定位,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柔性协调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多方评价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

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系统论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02

近年来,农业硕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取得了较大进步,2013年有73所单位开展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年招生人数过万,涵盖了作物、渔业、园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等领域,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然而,农业硕士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机制的矛盾引起了社会公众和主管部门关注。当前,有关农业硕士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培养模式的问题,管理机制改革方面的研究不足。比较国内外发展情况后[1]发现,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管理机制要从宏观上进行综合改革,要在微观上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2,3]。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指出,专业教育不但要有培养机制的改革,还要有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4],“管理机制改革必须有所突破”[5]。

一、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系统性问题

系统不单单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或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6]”。系统包含了系统、要素、机构和功能4个概念,存在着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要素与环境3方面的关系,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功能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系统,任何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包含在某个系统之内[7],因此本文将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分析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问题。

(一)整体性方面:整体思路僵化,竞争意识不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其整体性观念。”[7]没有整体性的布置和设计,没有统一的思想指导,各个分割的部分就不能聚合为一个整体。我国教育管理机制长期受制于计划经济的藩篱,发展思路僵化,缺少与时俱进的大胆变革。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的管理理念受到了市场浪潮的强大冲击。不少院校在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方面的整体思路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进行了部分改革,但更多只是对表面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换,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管理机制的调整,还没有面对严峻市场竞争的思想准备。思想的保守和意识的落后,导致很多所谓的改革流于形式和表面,甚至与社会需求相违背,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性方面:目标指向有偏差,管理定位不清晰

一切系统都有其自身目的,运行中有明显的指向性、针对性或者方向性[8]。在农业硕士的管理方面,首要问题是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区分不明。很多培养单位缺少农业硕士管理的经验,但之前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生管理经验,后来没有对二者进行有效的区分和识别,甚至还把两者混同起来进行简单化的“集中统一管理”。这种现象造成了农业硕士管理目标的混乱,习惯性地偏向了学术和科研,偏离了设置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把农业硕士作为一个高层次学位教育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矮化或弱化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甚至将其作为敛财工具,为了短期利益,随意降低招生标准,省略培养过程,不顾培养质量,从而导致在教育管理中,把农业硕士当作农业科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补充,形成一种低水平低层次学位的错误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它是一种和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层次的学位教育,将其摆放在了次要位置。

第三个问题是农业硕士教育在一些院校特色不突出。各单位资源禀赋有异,学科优势不同,然而一些单位对自身认识不准确,在教育发展的目标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些院校求大求全,把摊子铺得太开,缺乏与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的结合,没有侧重发展的农业推广领域和专注培养的方向。

(三)功能性方面:结构功能不完善,个人需求难以满足

系统的结构功能性是指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有辩证统一关系,要把握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内部的特性和规律。实证研究发现,很多农业推广专业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前来学习的,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需要[9]。然而,另一项调查却表明,毕业生对培养质量认可度总体上不高[10]。不容否认,农业推广专业领域十分广泛,培养对象的背景、年龄、工作性质差别较大,在职人员居多数,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目的、时间安排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化程度较高。但是,培养单位教育管理的功能也由于组织结构问题受到了限制,当前的管理结构按照科层制组织构建,管理流程由上至下推动完成,致使团体协作难以展开,终端需求响应缓慢,难以对接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四)动态性方面:外界联系不够紧密,社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实现

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构成了系统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状态,即系统的联系性。农业硕士教育管理也时刻与外界社会发生着联系。然而调查发现,农业硕士培养仅能达到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基本要求[11],不能达到社会对其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客观地看,培养机构在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理论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传授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讲解农业科技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但是,培养机构自身缺少锻炼实用人才所需的社会实践资源,既没有农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市场资源,也没有农村组织和政府机构在农技推广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仅依靠自身力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模拟出各种实际情境。所以培养机构如果闭门造车,那么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政府、社区和农村出现的实际问题时,必然缺乏应对能力,难以服务好社会。

(五)层次性方面:层次结构有缺陷,与职业资格和低层职业教育缺乏衔接

不同要素位于系统不同层次,层层组合成为了更高级的系统,系统各层次之间有质的差异,同时高低层次之间高度耦合。目前,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系统中上下层次衔接存在问题。一方面,是与未来职业的层次关系有问题。农业硕士与技术和管理相关的执业资格衔接不紧密,教育管理中对职业性导向把握不到位。这方面既与农业生产领域门槛不高,行业工作人员专业基础要求低有关,也有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职称晋级管理不规范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与低层次职业教育承接关系有问题。农业硕士的生源主要是大学本科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很少,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下层高职教育脱离,职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的途径对接不畅。

(六)开放性方面: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外部评价不全面

系统与外界是开放和互动的,其一表现为接受外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其二表现为向外界输出系统的情况,并接收外界的反馈。农业硕士教育管理在开放性的两个方面都有不足。

输入方面表现为接受外部力量参与办学不够。农业硕士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教育投资,但是随着农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仅依靠政府投资来办学越来越困难,并且随着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化变革,政府角色将更多地转向监管者和调控者。然而,现在其它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缺乏参与农业推广教育的投资渠道。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不足,不但减少了发展农业硕士教育的资金,而且难以形成多元化投资的局面,阻碍了先进管理方式的引入,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

输出方面则是向外披露信息,接受外部评价和监督不足。现行的农业硕士教育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上级管理在内部对培养单位的管理过程进行考核,缺少农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管理部门等外部主体的参与,更没有市场中其它独立的第三方评级机构的打分。外部主体的无效约束和市场评价的缺失,导致对农业硕士教育的管理只按照内部标准开展工作,只对上级管理部门负责,对外部的建议和意见缺少回应,难以激励培养机构顺应市场需求进行改革。

二、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系统改革路径

针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由于管理机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复杂有机系统,不能简单对某个方面进行改变,应由系统的改革来推进教育管理机制向目标模式演进。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从内到外的系统整体改革路径。

图1 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系统改革路径

(一)整体原则:完善顶层设计,保证改革方向,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站在教育机制改革全局的高度,从教育事业、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和科技进步的宏观视角,为改革提供顶层设计,框定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宏观目标,统筹谋划整个实施方案,协调内部不同要素的关联、匹配和衔接。

政府主抓宏观政策和基本规则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农业专业硕士发展的制度,划定法律和规则的红线,约束市场中不同主体的行为,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整体改革更好地为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服务。

(二)内部系统:推动培养单位在内部进行革新

内部各个方面是动态联结和相互影响的。思想理念上的更新,是管理机制改革的先导。思想观念向服务社会和市场竞争转变以后,管理的目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然会转向强调特色、应用性和高层次性,内部的管理方式方法也会相应变得敏捷,管理中会更注重涉农企业和政府组织等社会服务对象的反应,并且主动联合政产学研协同进行管理和创新。反过来看,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管理组织和流程的柔性重构以及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也会促进管理思想进一步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同时,要素相互之间也发生影响,各方面的改革形成共同进步的有机体。具体内容包括:

1.更新管理理念,树立竞争和服务意识。市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也应当围绕着市场来进行。改革中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形成农业推广专业教育品牌,推动农业硕士教育内涵式发展,扩大农业硕士在专业研究生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农业推广教育管理者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需要具备更大的勇气,用创新的方式去响应国家“三农”发展的要求,用科学的手段为农业工作者提供教育服务,用新的思路去开创现代农业高等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2.找准发展定位,设立目标管理机制。首先,教育管理目标要和应用型教育相适应。农业硕士不同于农业科学学位研究生,本身并不证明获得者有高深的农科理论修养和原创的研究成果[12],而是表明其具备了推广和管理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能力,能够运用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完成与现代农业有关的工作。区别于学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农业硕士的教育管理要有相对独立性,专门针对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来展开管理工作。比如当前有一些农林类院校就设置了独立的管理部门,专门管理农业硕士的工作。

其次,目标应与高层次教育相适应。农业硕士与农科学术硕士没有主次和高下之分,只是侧重的方面不同,要把两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理论和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要优先发展农业硕士。此外,在市场中发展农业推广教育,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培育服务“三农”的高层次人才为主旨,把握住道德底线,在市场中营造受教育者、社会机构和培养单位等主体多赢的局面。

最后,目标定位需适合于培养单位自身特点。农业硕士当前涵盖了15个领域,每个方面各有侧重,不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专业领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打造拳头产品,培育市场竞争力。

3.应对不同需求,构建柔性协调机制。农业推广教育管理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具有十足的多样性,构建柔性的管理组织体系和敏捷的管理流程是应对差异需求的最佳途径。

其一,组织体系向扁平化结构方向转变,形成学习型团队式的教育管理方式。管理中利用农推学生多样的职业背景,引导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团队,以跨专业跨学院的团队模式来共同面对实际问题,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一起指导实践和理论学习,安排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不同任务,辅以职能部门的服务和考核,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完成团队项目的同时完成学业。其二,摒弃过去级级汇报、层层审批的管理方式,构建敏捷的管理流程,面向学生实践、面向相关职业、面向农业生产一线改造教育管理流程,更积极地响应学员需求,减少中间环节,快速反馈信息,迅速调用相关资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例如,某校建立葡萄种植技术推广团队,有技术背景的学员负责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熟悉销售的学员负责指导农户葡萄销售,农业企业出身的学员联系葡萄深加工,来自基层政府的学员协调地区和部门的政策衔接,社会导师和理论导师在不同环节进行指导,管理单位及时响应团队的需要,协调安排理论课程,专门为学员开发可替代的培养单元,进行多样化模块化课程教学,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

(三)外部系统:完善外部配套和激励

在培养单位的外部,不但要有相关企业、基层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合作单位,还要有其他投资农业推广教育的社会主体来充当挑战者,通过他们形成竞争压力,迫使现有培养单位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此外,外部还需要与职业资格认定和低层职业人才教育衔接,保证培养方向的职业性和生源的稳定性,同时,借鉴国外的评级方式,建立区别于内部评价的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客观评价教育管理机构的成效,激励管理单位提升效率。

1.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单位利用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来培养人才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农业硕士服务于农业这项基础性产业,工作中更多地会与基层农村组织和广大农民打交道,农业科学技术也多通过农业企业或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来推广和示范,所以农业硕士的培养本身就需要依靠基层政府、农村组织、农业企业等来开展。换一个角度看,从“实用性导向”出发,农业企业和农村组织的发展,也需要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高端人才,需要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再就基层政府而言,当前基层农村管理部门缺乏高端人才,十分需要专门人才提出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所以政府本身也需要借助高校力量培养一批在基层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农业硕士教育管理单位已经开始了联合产业界和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创新的探索。比如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借助“红色1+1”科技行动面向基层政府培养农业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平台,定向为农业部门培养高端人才。

2.衔接职业发展,完善多方评价机制。发展农业领域执业任职资格,加强农业硕士与执业资格衔接,能够保障农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基层农村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特别是高级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水平迫切需要提高,而农业硕士有必要成为涉农领域高级执业资格的一个必须前提或者优先条件,进而起到提高整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职业水平的作用。衔接执业资格,反过来也能促进农业硕士教育管理坚持职业化方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农业硕士教育管理的内部评价需体现差异平衡的原则,在外部还应引入第三方社会主体参与评价。一方面,农业硕士为现代化农业培养实践人才,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内部的评价体系应当在充分估计差异性的基础上,平衡与高层次学术研究生管理的评价标准[13],评价指标需更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效果,评价结果应能激励实用性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农业硕士教育管理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由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成果来判断,由基层农村组织、农业企业、受影响的农户和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等共同进行综合评判,建立第三方社会评价体系,由第三方专业教育评级机构对各个农业硕士的培养和管理单位进行评价,督促各单位提升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

3.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共同投资兴办农业硕士教育。教育具有公益性,政府一直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农业硕士教育必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因为农业硕士教育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不同社会主体投资于该项教育,不仅有一定的投资回报,还能够促进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所以多元化投资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是可行的。

私人和集体兴办的学校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量出现[14],他们与公办教育的竞争,促进了公办基础教育管理在一些方面的进步。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阶段投资办学也有了突破,2012年我国5所民办高校获得了研究生招生资格,打破了公办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垄断。农业硕士作为专业硕士的一类,适时也应当向社会资本开放,这不仅仅是引进社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社会投资者的竞争意识和管理方法,促进农业推广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三、结束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国的教育、农业和科技事业都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农业硕士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是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第二,改革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结合“三农”实际培养更多的高端实用性人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人才瓶颈,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总之,在整体性原则的顶层设计之下,由内而外,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发展定位,构建柔性组织,多方协同创新是顺应市场需求,改革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应有之举;由外向内,衔接职业资格,创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完善制度保障是推动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强劲动力。

[ 1 ] 王传毅,陈东,赵丽娜.协同创新:当今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3(08):64-69.

[ 2 ] 孟秀丽,杨连生.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系统分析及其管理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8):46-50.

[ 3 ] 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09):41-45.

[ 4 ] 林蕙青.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6):9-12.

[ 5 ]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 6 ] 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 7 ]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8 ]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 9 ] 温洋,高弘毅,晁伟.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1):109-113.

[10] 李茜,张晖,张大勇.“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45-50.

[11] 贺建华,王京京,欧百钢,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04):16-20.

[12] 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52-60.

[13] 杨启亮.差异平衡: 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J].教育科学,2011(05):39-42.

[14] 问青松.研究生教育产业的特点与运作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02):63-67.

[15] 董维春,马履一,远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13-19.

[16] 罗兴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培养对策[J].高教论坛,2006(01):111-113.

[17] 郭时印,欧百钢,李阿利,等.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17-20.

(编辑:王 佳)

2015-06-08

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48);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古 川(1985-),男,湖南怀化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G643

A

1008-6927(2015)04-0016-05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