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分析

2015-02-17 09:14林丽梅郑逸芳
关键词:硕士生农林文科

林丽梅,郑逸芳,戎 芳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分析

林丽梅,郑逸芳,戎 芳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针对福建农林大学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明,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课程设置僵化,缺乏方法教学,师资难以满足扩招需求,学生缺乏潜心科研兴趣等问题;而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学生创新学习动力为经济压力所限制,课程安排欠合理,实践与科研训练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基于此,建议从完善招生制度、优化培养方案、落实科研实践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福建农林大学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12

近年来,文科研究生教育得到空前重视,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文科的人为性、异质性、不确定性、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主客相关性等特殊性质,其培养方法、培养过程等与理工科有较大的区别,尚未形成相对规范、有效的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不佳,成为实现教育改革任务的难点[1]。特别是在以农学类学科为优势和重点的高等农林院校,文科专业的设置是其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附属品”,往往在学科发展中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考虑农林院校分布一般具有较强的省域特征,本文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聚焦农林院校学术型文科硕士生培养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总结文科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基于此提出改善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农林院校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样本介绍及描述性统计

从文科硕士生自身体验、认识及评价的角度,针对农林院校的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在福建农林大学开展问卷调查。福建农林大学属于福建省省属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以农林类专业为重点和优势学科,设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近10个文科硕士专业,在校文科硕士生数量200多人。本次调查随机发放65份问卷,回收59份,回收率为90.6%,接受调查的硕士生(文科硕士生包括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型硕士生,考虑专业型硕士生培养目的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本文调查和研究对象仅以学术型文科硕士生为主)的基本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硕士一年级和三年级是调查对象的主要部分,且以女生为主,专业主要分布在管理学和经济学,跨专业与非跨专业人数各占一半比例,招考方式包括统招和推免两种方式,且7成以上统招学生是通过调剂方式入学。此外,为全面客观了解硕士生培养制约因素问题,对该农林院校的10位硕士生导师以及2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教师进行深入访谈。

表1 被调查文科硕士生基本分布情况

二、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被调查硕士生科研成果统计如表2所示,接受调查的文科硕士生发表论文平均数量为1.3篇,论文发表数量随年级递增。科研成果竞赛方面,总获奖数量为12人次,国家级有5项,省级有4项,同样集中于高年级学生。被调查学生对于该文科学术型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3个方面的平均评分分别为2.1、3.1和2.3(最高分值为5分,下同),对该高校文科硕士生整体创新能力的评价平均分值为2.5,这与通过硕士生导师及管理部门教师访谈所得结果相近。

表2 被调查硕士生科研成果统计(分年级)

参与导师课题、“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以及各类科研论文竞赛是文科硕士生进行科研实践的主要方式。调研数据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参与课题的平均数量为3.4个,有9位学生未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其分布为一年级6位,二年级1位,三年级2位,且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学生中参与课题数量为1~5个不等,独立承担70%以上课题工作量的硕士生数量为9个。而关于硕士生科研工作投入时间问题,以科研工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生占多数,而课题研究占据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相对较低。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是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据此,开展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评价调查,具体评价方式按照李特式量表法,根据硕士生对于农林院校关于研究培养的方案设计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后期计算则根据满意度评价的5个维度分别赋予1~5的分值,测算平均分值。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接受调查的文科硕士生中对于导师指导、考核方式、激励措施以及硬件设施等具有中等偏上的评价。其中,导师指导的评价水平最高,达到4.218分。而对于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安排等内容的评价水平相对较低,分值均在3分以下。

表3 被调查硕士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评价

三、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有待提高

学术科研成果是了解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最直接成果,通过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及级别、科研论文竞赛获奖等数据可知,当前文科硕士生的创新成果输出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国家“211”高校的要求[2],但从质量水平看,主要以学报和其他CN刊物为主,中文核心和南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文科硕士生的学术科研成果质量仍需提高。另外,从文科硕士生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结果和导师的访谈可知,文科硕士生整体的创新能力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学习能力的评价分值最高也表现出当前文科硕士生习惯于训练应试能力,自我启发和思维开创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较为缺乏

针对文科硕士生培养,多数学校采用导师负责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带领硕士生参与科研实践,实现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80%以上学生的课题参与率以及较低的课题任务承担比例共同表明,多数硕士生能够经历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但是历练强度有待提高。而完全没有课题研究参与经历的学生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文科硕士生科研参与渠道的缺失。此外,对于文科硕士生来说,社会调研是其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坚实数据来源和视野基础,但在调研中发现,仍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未参与社会调研,科研创新活动闭门造车,创新水平相当有限。

(三)创新培养体系满意度不高

文科硕士生对创新培养体系的满意度水平是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侧面反映。硕士生学习过程中,导师是其重要的责任主体,且由于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多数硕士生对其导师较为尊重,跟随导师参与课题,导师及团队的要求更是多数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最大动力来源。因此,硕士生对于导师指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由于被调查的农林院校近年来刚进行了硕士生考核方案的改革,并且在硕士生科研成果奖励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因此,考核方式和激励措施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但除此之外,诸如招生制度、实践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水平均不高。

(四)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关于文科硕士生创新意识的调研数据显示,对于“创新能力是硕士生培养的根本目标”的观点,过半数学生表示同意,而对于“创新能力比其他规范性能力更重要”的观点,接近50%的学生表示不赞成,并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比培养结果更重要”,这些观点虽没有对错之分,但可以据此判断,文科硕士生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程度的认知水平较低,偏向于科研活动规范能力的学习,对于创新性成果缺乏追求欲望。

四、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及方法欠合理

文科硕士生教育特别需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更是实现创新成果输出的关键[3]。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而文科专业硕士生更偏向于理念性学习,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更甚。访谈信息进一步证实了农林院校在文科硕士生课程设置上的僵化。多位硕士生导师共同表示,当前农林类院校对于文科硕士教学内容仍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使用方法教学,最多就是根据课程特点由学生进行几次课的角色转换教学,教学效果亦不佳。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文科硕士生教育过程中还严重缺乏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系列教材和优质教材,教学内容滞后、重复,与科学发展前沿落差较大[4]。另一方面,由于多数教师在相应领域内的精通程度有限,对于学科动态的介绍仍然较少,即使有也仅仅是数据式罗列,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启发作用相当有限,硕士生对于教学启发性的统计结果也同样能够实证这一点。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一些课程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内容却与本科内容大同小异,如中级经济学与宏微观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与社会调查研究等等。所安排课程与学科的紧密程度不强,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各个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科硕士生思维的活跃度。

(二)导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农林院校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偏重于生物学、植物保护等理工类学科,社会科学类专业则明显属于弱势学科,因此,文科类硕士教学所享有的教学和导师资源更为匮乏[5]。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文科专业师资力量匮乏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难以提升的关键性因素。被访文科硕士生中,导师平均每人所带学生数量为9.23个,相当于每届3名硕士生,并有61%的硕士生导师兼任行政职务。多位导师共同表示,学生数量过多使其具有很大的指导压力,指导与培养效果也大受影响,均有缩小学生规模的想法。此外,关于导师是否依托团队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4.6%的导师主要是依托团队进行硕士生指导,并有61%的硕士生导师(或团队)开设有常规性的研讨会或师门会,但根据课题组成员的随机访谈了解到,多数导师(团队)的常规性研讨会及师门会虽曾经开设过,但经常由于各种原因中断。在与导师们的访谈中也进一步了解到,研讨会或师门会的效果有待提高。文科硕士生虽然不需要太多的仪器设备,但至少要有适合科研创新活动的相应场所和计算机等简单的设备,宿舍群居难以保障安静的科研环境,诸如图书馆等场所又需要随身计算机,这是硕士对该高校硬件设施条件满意度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创新学习动力为经济和就业压力所限制

针对农林院校生源特点,导师们表示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一般,仅凭学校普通奖学金和科研劳务补贴难以弥补生活开支,具有一定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的输出。根据对硕士生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劳务补贴等经济收入的调查显示,所有硕士生除学校发放的普通奖学金外,来源于导师团队劳务补贴的收入水平较低,二、三年级的硕士生获得劳务补贴平均为每月150元左右,一年级的硕士生基本没有劳务补贴。据调查,61%的硕士生在就读硕士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压力,有从事兼职工作的学生数量为37.3%,少数学生同时从事两份兼职工作。由此可见,较大的经济压力必然一定程度上占用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限制其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毕业生就业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接受调查的文科硕士生中,接近30%的学生承认解决就业问题是其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最大动力,并且硕士生群体多数将就业方向聚焦在政府部门、高校等事业单位以及银行部门,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就业困难也日渐在这类群体中凸显,很多学生从硕士一年级就开始复习各类考试资料,根本无心科研工作。由此可见,对于文科硕士生来说,做科研存在较多后顾之忧,缺乏潜心科研的决心和耐力。

(四)实践与科研训练不足

当前,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教育中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视明显重于科研实践教学,仍然实行大班教学,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而有些高校甚至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7],仅在培养方案中提及,而未经落实同样能够获取相应学分。调查中,我们也同样发现,并非所有的文科硕士生都有机会参与导师课题,参与社会实践调研的情况更加不乐观。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方式,多数学生提出了提供科研活动平台,增加社会实践调研机会的建议。在针对有参与导师课题的硕士研究生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文科硕士生即使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属于导师指派科研任务。这其中固然存在硕士生自主意识不强的原因,但也存在科研实践质量不高的问题,硕士生培养过程成为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任务的劳务雇佣关系的形成过程。

五、提升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培养方案,提高课程设置科学化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专才教育,而不应该是本科生阶段的通才教育。因此,课程设置不应该泛化,而应将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尽量压缩或干脆取消以缩短培养期中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与专业研究能力直接相关的科研实训安排。同时,课程设置还要注意增强其与专业研究能力培养规律之间的匹配度[8],针对专业研究创新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将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质量。针对进入文科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文科硕士生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专门开设文科科研方法课程是实现科研创新成果提高的关键。多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方法的应用属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对于软件测算结果的分析难以深入和到位。

(二)落实科研实践教学,保障充分科研训练

对于文科硕士生来说,科研实践对其自主思考能力的锻炼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在目前农林院校在文科学科发展中师资力量相对匮乏且短期内难以显著缓解的情况下,应积极倡导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导师或团队共同构建实践平台,在硕士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建立该制度之外的学生科研能力实践教学创新方式。跳开学科或学院范围,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成立专门的科研实践基地,落实文科硕士生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其实践教学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激励其创新成果的输出。

(三)优化招生制度,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

文科硕士生生源质量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需要在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当前研究生招生仍然采用全国统一招考的形式开展,笔试成绩对决定其是否被录用起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短时间的面试考察多流于形式。对此,多数硕士生导师感叹学生基础素质和性格类型与科研工作不符是除硕士生数量之外造成其硕士生指导压力大和指导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多数学校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招生,导师在招生中几乎没有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生源,这也是造成文科硕士生培养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9]。因此,农林院校招生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针对优质生源难以吸收,多为调剂生源现象,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学科所在学院招生人员要对生源质量进行深入调查,做到充分了解也仅仅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面试考察,并加大面试分数占比。与此同时,逐步扩大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将是保留和选择优质生源更为有效的手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

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这一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适用,甚至表现得更为显著。当前农林院校在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设置文科专业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且在硕士生教育培养中尤甚。虽然农林院校目前也在逐步加大师资人才引进的激励力度,但却收效甚微,一是受限于学科发展成熟度,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针对性[10]。文科专业相对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输出仍然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人才引进条件设置一刀切,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其致命伤。因此,农林院校应在人才引进条件设置、激励方案设计等方面增强灵活性。与此同时,“盘活”已有师资“存量”,加大对教师参加培训、出境深造的支持力度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或学院负责举办学科内教师必须参与、其他学科积极参与的学术研讨沙龙对于促使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强化,同时帮助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社会时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原丽红,张荣华.关于文科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9):61-62,64.

[ 2 ] 曹志鹏,潘启亮.文科类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现状研究——以暨南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255-258.

[ 3 ] 崔宏桥,刘文超,王竑.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60-164.

[ 4 ] 刘爱东,丁晨娟,夏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81-85.

[ 5 ] 李毅弘,殷焕举,秦自强.文科硕士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五个着力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35-39.

[ 6 ] 朱芳.文科硕士生学习性科研的现状研究——以H大学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 7 ] 张燕斌.新就业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以福建高校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 8 ] 王得中,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 9 ] 李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7-52.

[10] 黄俊华.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过程改革探究——以 H 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编辑:王 佳)

2015-03-24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省属农林院校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探析”(编号:2009039)。

林丽梅(1987-),女,福建仙游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戎 芳(1980-),女,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3

A

1008-6927(2015)04-0054-05

猜你喜欢
硕士生农林文科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赵燕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