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学说

2015-02-19 01:36燕京理工学院吕莎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时间创造

燕京理工学院 吕莎

浅析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学说

燕京理工学院吕莎

摘要: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柏格森从不同角度对绵延概念进行系统性探讨。本文从对生命哲学的发展过程始,简要论述柏格森绵延学说的提出及特征,最后对柏格森的思想做小结。

关键词:绵延;时间;创造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0-01

亨利•柏格森是19末20世纪初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188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哲学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96年《材料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路标,其哲学称为“生命哲学”。

要全面了解柏格森的理论,必须将他纳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考察。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哲学发展史,进而了解柏格森的理论。

一、生命哲学的发展过程

如从历史的源头始,康德算是生命哲学的启蒙者,尽管他不是一位生命哲学家。但是他提出的现象与本体的二分法,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理智无法认知物自体,那么世界的本体需靠什么去把握呢?康德没有直接给予回答,但在美学中,他则指出,如果通过审美直观,我们是有可能把握观念世界的,因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桥梁,所以,通过审美,我们可以通过感性可以达到对观念的直观认知。

尽管康德的思想中存在些许生命哲学的萌芽,但从广义上来看以“生命”为核心建立起自己整个哲学体系的,是两位唯意志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从狭义上讲,生命哲学专指19世纪末在德、法产生的,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借助并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来冲决理性绝对主义哲学观念的一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柏格森。

他一方面汲取了叔本华与尼采等人思想的精髓,将“生命意志”发展为“生命冲动”,然后用一个具有生命哲学特色的概念——“绵延”来说明它,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狄尔泰的认识论,将“体验”发展为“直觉”,并将“绵延与直觉”二者连结在一起,不可分离。

二、绵延学说的提出及其特征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都建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弄清绵延的含义对于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绵延是持续不断的时间流

柏格森最初是从时间层面对绵延下定义的。他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时间。他说:“当我们谈论时间的时候,我们一般地想着一个纯一的媒介;而在这媒介里,我们的意识被并排置列,如同在空间一样,以便构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2]P67一种时间是“纯一的时间”,这是精确科学(数学、物理学等)所处理的时间。时间在各个瞬间是彼此外在,并排置列。柏格森认为,这种时间是不连续的,这种时间好像是一串珠子,看起来它们是相连结在一起的,但实质上它们之间是彼此分离的,相互独立的。

另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绵延。它是一个持续涌进的异质流。在同一个有意识的生物的生命中,并没有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瞬间,意识状态的发展就是从一个感觉到另一个感觉的质的过渡。因此这种时间可以看作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柏格森的时间观念深受康德时间观的影响。在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把时空与意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在一起。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心灵或意识先天具有的一种形式。其作用是用来整理经验材料以形成知识,同时也产生出现象。

(二)绵延是人格深处的自我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绵延作为时间的持续涌进、纯粹的记忆也就是自我。自我通过纯粹的记忆把各个瞬间的异质的意识状态保留下来并综合为一体。柏格森认为可以通过直觉的方法,把握自我即绵延。柏格森大体上继承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笛卡尔“当我愿意像这样想着一切都是假的时候,这个在想着这件事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并且觉察到‘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7]但是柏格森把自我区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表层自我,是由一些清楚、明确的意识因素构成的意识领域;另一个是深层自我,也就是真实的绝对的自我。

柏格森认为,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是真实的自我即深层自我在空间中投下的阴影。深层自我是自我的另一个层次,深层自我是绵延的。

(三)绵延是生命的创造和进化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阐述了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世界观。他认为,生命是宇宙的起源及其进化的推动力,宇宙是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宇宙处于永恒的不断的变化之中,即生命是绵延。但是生命的绵延,不同于时间的绵延,因为时间的绵延是从‘量’的多样性出发,是属于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此相反,生命的绵延则是从质的角度,是质的多样性的表现。

柏格森指出:“生命始终处于运动中,而且,由于它的动向和绵延趋势只决定于内在的‘生命冲动’,所以,生命属于可能性的范畴。他的生命冲动理论,一方面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排斥‘超越’;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基督教神学所说的神创论,以为万能的神只需在一次性的‘创世’奇迹中,就可以完备地和一劳永逸地造出一切事物。他所主张的生命绵延是指生命存在过程中的不断超越,所以,绵延也是‘超越’。

“创造进化”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有了创造人类和宇宙环境得以发展;因为创造,生命的意义在永续更新,适者生存。如果没有创造,人类就自行消亡,生命终结。总之,创造进化过程就是生命冲动永恒不息的创造性活动。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知,柏格森的“绵延”学说,给我们带来一个“生成”的概念。因为从“绵延”本身来看,无论它是不可测量的、不可预知的也好,还是连续不断、前进创造的也好,都表示世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永恒的生成之中。柏格森的“绵延”学说,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创新出来的,它充分表明,生成与变化是世界的本质特征,从而肯定生成的无限性和多样性。柏格森的绵延学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人们重新拾起对自己生命的关切,重新面对自己的生命,树立起自己生命的尊严,这是我们学习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4]朱鹏飞.“绵延”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兴衰[J]西南民族大学学.第9期

[5]夏天成.柏格森绵延理论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张琼.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概念解析[J]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7]转引自《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P147-148。

作者介绍:吕莎,河南南阳人,硕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目前就职于燕京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时间创造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时间消灭空间?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