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认知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综述

2015-02-20 07:49熊国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播学教授研究

■ 熊国荣

加快认知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综述

■ 熊国荣

2015年4月24至26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央电视台等近40所高校和媒体研究机构的100多名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专家学者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深入研讨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与学理建构。在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赣南师范学院副校长陈勃教授向参会代表致欢迎辞,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全球修辞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分别向大会致辞。

在致辞中,欧阳宏生教授指出,随着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现象的日新月异以及传播问题的日趋复杂,传播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科的学术兴趣,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各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认知传播融合了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已成为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加强认知传播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层面的各相关实践领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发言会上,与会专家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围绕大会主题,对认知传播学的学理建构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

欧阳宏生教授重点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他首先厘清了认知、认知科学、认知传播学等几个核心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认知传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他从认知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面细致阐述了认知传播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学理建构,认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研究现状、学科研究目的和意义、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的功能与任务、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认知传播与接受主体、认知传播的过程与模式、认知传播与传播效果、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认知传播的社会环境、认知传播与心理学、认知传播与语言学、认知传播与符号学等。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思维科学与认知传播、心理认知传播研究、语言认知传播研究、符号学认知传播研究、传播主体的认知研究、接受主体的认知研究、广播影视的认知传播、新闻传播与认知科学、新媒体与认知传播等方面。

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近年来关注认知传播的发展,这次会议上他着重讨论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象这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他认为认知传播的研究对象是认知文化,所谓认知文化是指人们在各自的生活实践(广义)过程中,通过自有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对社会、自然界、事物、人物的表象进行科学抽象所形成的概念、理念和符号。认知文化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文化、知识文化和单体文化,认知传播学主要研究其中的信息文化,而且也不是研究信息文化的全部,仅仅是信息文化中的智库文化。所谓智库就是文化集聚和文化创新基地,即对传统文化范式实施革新和创造新文化、实践新文化的基地。

四川外国语大学林克勤教授作了题为《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的报告,认为认知传播学的学术取向是在体认传播观的指引下,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与意义的产生、加工和认知改造,心智与传播现象的关系,以及传播活动与人类认知行为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着重强调认知传播学不是传播学的二级学科,而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代表目前传播学界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学派或一种思潮,可以视作传播学研究的认知转向。在研究方法上,认知传播学交叉采用和融合了思辨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文化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如果说上述发言人是从整体上探讨认知传播学的学理建构,那么,有一些主题发言人则是从认知传播研究的某个侧面进行阐述。

陈汝东教授对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进行分析。他指出,媒介技术和形态的变化,改变并决定着知识的生产者、拥有者,同时也决定着知识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当今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解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垄断时代,传统的知识及其垄断者的尊严与高贵地位正在遭受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知识生产者、垄断者与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逆转,人类进入一种“泛知识化时代”,知识进入廉价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生产和消费面临危机,人文社科学者特别是传播学者,应当仁不让地为知识的泛化、同质化、廉价化提出对策。

香港浸会大学肖小穗教授的发言倡扬“认知修辞”研究。他首先引述当代语言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发现以说明修辞与认知的关系,进而从认知修辞学的角度评析目前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所代表的“科学”认知取向,最后以一组探讨当代中国传媒改革的主流传播学研究为个案,说明这些主流研究所存在的一些认知盲点,指出这些研究在解释传媒改革的时候,或偏重于考察组织和行政的手段,或偏重于考察传媒政策的演变,或把改革归因于其他的外部力量,譬如民众的力量,或归因于传媒自己的人脉关系,而没有从认知修辞的视角考察这场改革,因而忽略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者是如何可以从外部事件的变化中感知到改革的需要的?改革者的认知是如何可以转化为改革的行动的?改革者个人的认知是如何可以转化为群体的社会行动的?

上海交通大学张国良教授对把认知传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充满信心,他将认知传播研究作为背景的媒体融合趋势做了新颖的阐释。他认为,“媒体融合”的实质是“媒体替代”,即“新媒体”对“旧媒体”的革命性替代,这意味着传统媒体不可能依靠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的技术性修补渡过生存危机,很可能走向消亡。其中最主要的缘由就在于旧媒体在技术层面缺乏新媒体的“集成”和“互动”优势,在社会机构层面缺乏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互联网思维”。他进而指出,媒体替代的过程引发了传播变革,新媒体建构了一个与旧媒体不同的“媒体现实”,两个“媒体现实”反射到各自受众的脑海中,再建构出两个不同的“受众现实”,这两种“认知场”之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势必日益凸显,给舆论格局、社会治理乃至国家走势造成消极后果。

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对中国媒介与传播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客观介绍和深度分析,对各种理论产生的根源、呈现的样态、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轨迹和未来的趋势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探讨各种媒介与传播理论与实践在当下可能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可能具有的新功能和新优势。这就为确定中国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传播学研究总体格局中的坐标提供了参照。最后,他指出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是:提出新概念,创设新话题,引领学术潮流,指引学术方向,占领学术高地,产生学术影响,推动社会进步,这对于中国的认知传播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些主题发言则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认知传播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具有直接现实指导意义的具体结论。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王甫对电视视觉传播中的基本认知对象——点和线进行细致分析,以此作为切入点探寻各种视觉传播规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并着重分析当代电视在继承和发扬电影轴线规则上所取得的进展与提升。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样态日新月异,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不断更新,人们的视知觉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捕捉这些变化,认识和把握视觉传播的基本规律,不断更新专业理念,是每一个传媒人必须予以足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对PX项目引发的民众认知问题作了阐述,她认为民众在认知心理上对PX项目的抗拒反应,不是因为PX本身化学成分的安全性,甚至也不是由于PX生产技术的安全性,而是由于担心相应的配套环保措施是否可以保证到位,并保证持续有效运行。要消除民众的抗拒心理,除了化工企业做好安保措施、政府做好安全监管工作之外,还要企业、政府、媒体、民众一起在产品和企业安全信息公开等方面达成共识。周教授从这个典型案例出发,认为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民众参与讨论、决策和监督,才能有效消除民众对生存环境的认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四川大学朱天教授对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一般路径不同,他引入了“信息加工学说”这一认知路径,并借助框架理论作为理论支点,将互联网圈子传播的表象指向了圈子成员的心理认知活动。他发现,互联网圈子通过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去继承社群规范与博弈社会资本,建构起了自身的认知架构。他进一步指出,该认知架构存在稳定与变动两种状态,在稳定状态下,认知架构透过互联网圈子的结构形态发挥了“架构”与“界限”功能,并引发了议程设置与意见调和这两种传播效应;而当认知架构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进入变动状态后,就需要经由内部新旧势力围绕认知架构间的竞争才能回归稳定。

赣南师范学院董云龙副教授从认知传播、认知心理的角度对戏曲的视觉化转向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尽管传统戏曲本身具有视觉性,但这种视觉是粗糙的、意会式的、指向总体感觉的,并且所占的比重比听觉更小。但是当代戏曲视觉的新发展表现出奇观化、精细化、符号化的特点,将视觉性推向极致。他进而从认知心理的视角对戏曲的视觉化转向进行探析,认为这是后现代社会思维平面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在社会宏观层面文化“怀旧”心理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与众不同的“奇观”心理。

赣南师范学院赖泽栋副教授对组织在危机事件中的“热回应、冷处理”做法所引发的民众认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危机情境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被试内实验,研究了组织对危机事件的“热回应、冷处理”做法所引发的危机扩大化之传播效应。他指出,第二次危机比第一次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传播效应更为明显。组织若发生第二次危机,无论采取道歉还是否认策略,所引发的公众愤怒和危机二次传播都非常明显。最后他就组织的“热回应、冷处理”做法所引发的第二次危机之负面传播效应提出了危机管理建议。

除了上述主题发言,本次学术年会还安排了两组讨论,分别由西南大学田义贵教授和郑州大学张兵娟教授主持。每个小组有20多位研究人员作了发言,各组发言情况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卜彦芳教授和重庆师范大学赖黎捷教授在随后的大会上作了总结。会议收到认知传播学术论文40多篇,具体由该校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作者系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传播学教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刘排教授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