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知识构成

2015-02-20 07:49蒋育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色彩创作

■ 蒋育秀

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知识构成

■ 蒋育秀

在设计领域,构成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这样一个造型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延伸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概念。在人物形象设计的专业教学环节中,构成不单纯指向一门供学生修习一学期或一年的教学课程,它的涵义已经内化为专业知识体系的一种构架形式,专业素养必备的一种思维模式,乃至指导学生创作的一种组织行为。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建立以表现形和色的技术构成、培养灵感的思维构成、完善主题的概念构成的三大知识构成模块,将传统以包装对象的差异性结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本人自主创作所必须经历的知识体系来结构教学,是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求知需要,更好地将教与学、学与用链接起来,培养实战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有效尝试。

一、表现形、色的技术构成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初始阶段,首先是训练学生对于形态和色彩的感知与把握能力。形态和色彩是个完整的表现体系,它们互为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曾将自然界的一切形体都归纳成球体、立方体、圆柱体,认为在这种单纯的基础上学习绘画,人们才能画出一切想画的东西。面对大自然丰富、复杂的形体现象,如果没有几何构造的基础,就很难正确理解和再现自然形态。

在人物形象专业在课程设计时,要将形态归纳的概念引入教学中,确立“绘形着色”的主题,梳理“以色带形”的教学主线,实现人物造型头面部的点、线、面形体依据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如此可以为学生在基础学习时单纯依靠模仿或记忆涉足陌生的技术步骤带来较大的改变。例如在“化妆步骤与技巧”一节的教学中设置如下实训课程目标:点的概括与展现。让学生了解三庭五眼的切分点是对成人面部美的一般认识;掌握眉头、眉峰、眉腰、眉尾几点可以决定眉型,并同时影响面部基本对称、宽窄的比例和眼部的细节等。简单教会学生用眉笔画眉只是起点,要求学生从观察形态入手站在审美的制高点来运用技巧才是正确的教学目的。因此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眼形、眉形或是唇形乃至整个面部的轮廓和发型、饰品的修饰等,都与直线、斜线、曲线、弧线、波纹线等产生直接的关联,就会感受到线条的韵律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了解到比如眼影不但需要以明暗交叉色表现眼部立体结构的不同立面,更需借助装饰色来协调或突出整体妆饰特点,就会清楚运用至少三种不同深浅的粉底进行底妆修饰,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明暗关系体现面部的自然的立体结构。

由于色彩构成表现在一般美感中是最直接的形象外观形式,因此,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色彩的构成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色彩的心理指向与情绪表现是化妆造型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以感觉替代量化判断的部分。为了很好地在初始阶段培养学生色彩构成的感知能力,在把握形态美的同时,要同步引入化妆色彩构成的学习与训练。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讲授与示范中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帮助学生理解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仅仅依靠泛泛的感觉来做简单偷懒的判断。在专业教学的实训环节,可安排色彩与形态的关系、色彩与材质的关系、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想象作用等单元来帮助学生做渐进式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学习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属性,理解色相色之间的互补视觉原理及表现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学习色彩的冷暖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换调以及明度、纯度、色相对比色的换调练习,从而掌握色彩组合的视觉效果成因及表现方式,使化妆造型更加具有可视性和表现力。

二、培养灵感的思维构成

人物形象设计的思维伴随着对造型人物的解读、发现、认知的全过程,分析造型目的,把握造型需求,提供造型创意,实用而艺术地完成作品。整个过程中不但伴随着理性思维,而且更加注重感性思维。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灵感看似非常玄妙,实则有据可依。只要在教学实施中注重调研和通感的培养,就可以激发创意的火花。

首先要培养学生调研的习惯。课前的调研、预习和准备,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从中进行艺术提炼的过程。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创意不是简单的设想和所谓的创新构思,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它应是一个带有策划性的系统思维结构和构思体系,包括设计师对形形色色生活素材的独特的感受和领悟,面对入目的千万“花朵”的筛选以及再加工,对审美意象的捕捉和审美意境的营造,对创作情感的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调动。因此思维构成是多种思维模式、联想与想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成功的人物造型作品,首先取决于成功的设计创意,而创意的基础就是调研。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开展充分的调研是创意起步和推动力的重要性,在平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活素材的积累,为调研增加资料的厚度,在进入作品创作环节的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预习——调研。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通感能力。从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我们了解到,通感是外物通过并作用于感官而引起了各种不同感觉之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技巧和描写手法,通感为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后来学者对此研究的不断深入,通感逐渐突破了作为文学修辞格的束缚,朝深处拓展,向广处扩散,并被不断引入到艺术、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和范畴。产生这种作用的正是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境下,联想和想象可以使视觉、听觉等五官相互联系、沟通和转换。

三、完善主题的概念构成

主题即艺术创作的立意及设计的最终成型,它是素材、题材艺术表现的结晶,是设计理念的体现,它引领设计创意的走向、统筹设计技法的实施,从而主导设计风格的表现。在演艺层面解读主题,则意味着把握作品的情感“灵魂”——了解编剧的创作动机,遵循导演的艺术处理,服从舞美的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创作。

人物形象设计学习及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有感情地进行艺术创作,并具有艺术创作的表现能力。为此,在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始达终将概念的提炼作为指挥棒贯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就需要用方案和专题的形式组织并实施必要的训练,例如,在《时尚创意造型设计》中以“典雅与粗犷”为主题进行概念的具体呈现创作训练。典为常道、准则之约;雅呈雅致、高贵之美。二者水乳交融,使世间人也好、物也罢,其形式、风格多优美不俗,有章可循,恬淡别致的格调中又浸透着深沉的情感寓意,形式或风格优美不俗,呈现出清新别致、恬淡高雅等格调。粗犷则给予人刀锋烈焰般原始、豪放、刚烈、不羁的印象,它直白炽热的情感、粗线条写意的风格、潇洒不作做的特征,在设计风格与设计技法等方面更能表现出立意大气、淋漓尽致的形式。学生通过对两个意义相对的主题词的深入分析,掌握抽象词意中蕴涵的具象,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在实训单元还可以安排以培养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概念再次进行创作的能力训练。这样的训练就是主动的、富于文化性的、情感的创作,是强调了艺术的形象思维和设计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创作。在研习中,应注意不同方案的组成特点,逻辑规律及训练特点,以期掌握人物形象设计的规律、特色和方法。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用型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架中必须要加入学生自主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单纯沿袭已有的教学模式,会落入专业一个模样、课程一个模样、教法一个模样、作品一个模样的僵化套路,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会因缺少创新意识而导致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只懂技术不懂艺术的可怕后果。以三大知识构成重新梳理人物形象设计的专业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主的知识教育模式,进而形成“学生中心”式的感受体验模式,使学生入脑入心地真正掌握知识。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色彩创作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墙之隔》创作谈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创作随笔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