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发展演变的共同轨迹*

2015-02-20 11:04申启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人华侨华语

■申启武 曹 崟

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发展演变的共同轨迹*

■申启武 曹 崟

一、历史演变:与国力兴衰及移民实力强弱同步

海外华语媒体的演变与中华民族实力的兴衰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地位休戚相关。由于群体文化和身体特征都与所属国支配群体有很大差异,海外华人华侨身处陌生的环境之中,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都受到母国兴衰的影响。因此,母国实力的强大是海外华人华侨生存的隐形后盾。早在明清时期,海外华人社会已逐步形成,大量国人不堪封建社会为压迫及帝国主义的压力,纷纷寻求各种途径不断涌入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这一时期的海外华人大多为契约劳工,社会地位低下,且生活具有不稳定性。而且,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较弱,很多华人劳工的生存及生活得不到保障,加上语言方面的限制,海外华人华侨既无法完全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也难以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华人呼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廉价华工的大量涌入对当地劳动力构成威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兴起了大规模的反华工运动。而华人族群组织的涣散、华人华侨凝聚力的缺失使他们的呼声得不到有效传达。海外华人族群社会地位不高,生活十分艰辛,所以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力较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给海外华人社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一些华人企业家抓住机会,活跃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这些华人企业家不同于19世纪早期的传统资本家,他们拥有对市场经济的新认知,对企业运作的认知更为清醒。他们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在市场经济中久经考验的华人企业集团。而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无形中为华人族群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保障。出于政治、经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海外华文传媒大量涌现,华语广播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华人华侨面临着更加剧烈也更加瞬息万变的变革。在经济上,越来越多的华人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越来越趋向于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大企业化与多元化;在生活上,海外华人也逐步融入所属国的现代化的生活之中;在母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海外华人在所属国的政治权利与人身权利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导致了海外新华人对母国归属感以及对母族文化与价值观认同感的降低。然而,这一时期,由于海外华人华侨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以及母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海外华语广播在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为沟通华人族群与当地社会的信息沟通与情感联系发挥了一定作用,得到当地华人华侨族群的普遍认同。如今,海外华人族群作为所属国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与所属国的融入程度越来越紧密。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功能从信息沟通转向了情感维系,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对母语社会的精神寄托。

二、语言演变:随移民构成的变化而变化

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自上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其播出语言呈现出显著变化。上世纪30年代,由于当时海外华人以广东、福建等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居民为主,在华人族群中的流通语言也多为母族社会的当地方言,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群体中,粤语、闽南语、潮州话等较为通行。因此,最初开播的华语广播也多以粤语、闽南语、潮州话为主。由于移居华人中广东人最多,发展也最为迅速,粤语广播或粤语节目也最多。上世纪60年代华语电视出现之后,播出语言也同华语广播类似。改革开放后,大量大陆移民迁往海外,海外华人移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人族群不再只以东南沿海少数省份移民为主,通用语言也由粤语等地方方言变成了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特别是随着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与中国大陆广播电视节目的合作日益紧密,普通话节目也越来越多,大陆的广播、电视等节目成为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节目来源的一部分,CCTV以及一些省份的节目都可以通过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平台进行播出。

三、合作演变:由单一趋于多元

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制作能力不强,往往依赖节目购买维持正常播出。但是,早期的购买以台湾、香港等地为主,与内地合作较少,所以海外华语广播电视涉及中国大陆的信息不多。原因在于,一是海外大陆移民数量较少,对大陆的信息需求不甚强烈;二是中国大陆长期处于信息封锁的状态,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获取大陆信息较为困难。自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移民大量增加,中国大陆的信息开放与自由流通程度逐步放宽,有关大陆的信息报道逐步增多。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空前上升。也正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与中国内地电视进行交流合作。起初播出中国内地的一些电视节目,后来与中国内地电视开始进行深层次合作,双方通过资本融合,在海外共同创办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中国内地电视台不仅为其提供节目,而且参与资本运作。

早期的海外华裔族群由于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低,不能与所属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华语广播电视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扫除了语言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帮助他们在族群间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华裔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受教育水平不断增高,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度更加深入,对当地社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逐渐习惯于主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与习惯认同,也越来越习以为常地接受主流社会的媒介为他们带来的丰富的信息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海外华人华侨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作为日常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工具。

为了应对挑战,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纷纷进入网络。一种做法是与中国内地合作开播网络电视。1997年美国银视网络电视与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电视台合作,通过网络播出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视节目;同年,美国首家针对北美华人的IPTV中文网络电视——麒麟电视也宣告开播,基于开放的国际公共互联网和骨干网向用户提供日常节目;2007年初,加拿大中文电视台也开播了网络电视频道。另一种做法是通过与当地媒体机构的合作将节目在网络上播出。欧洲无线卫星台就与飞跃电视台、辛伯利电视台合作将节目在网络传播。

四、地位演变:由弱势到逐步被重视

在海外华文华语传播媒介中,华文报纸等海外华文媒体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华语广播电视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从纵向的时间轴看,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出现的时间晚于海外华文报刊。海外华语广播电视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标志是1933年于美国檀香山创立的华人播音局和檀华播音社,距今有80余年的历史。海外华文报刊从1815年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迄今已有180年的历史。从横向的发展广度来看,华语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也不及华文报纸。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2001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其中,2001年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每天出版的日报10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而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则只有70多家,数量相对较少。不仅如此,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殊性,需要有特定的播出频率频道,且耗资较大,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主要集中在华人分布较密集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分布状况与当地华人的生存环境和所在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早期的华语广播电视多租用其他电台、电视台的频率频道,一直缺乏独立的播出平台。随着华裔族群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其在所属国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提升,现在大多数海外华语广播电视都有自己独立的频率频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海外华人经济的强劲发展,同时也与华裔加入所在国国籍、融入当地社会有很大关系。因为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广播电视均被置于当地政策法规的管控之下,外侨很难涉足。只有加入所在国国籍,才能拥有创办广播电视的权利,他们的新闻活动也才会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近年来,随着海外华文平面媒体的逐步衰落,华语广播电视在地位有所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摆在海外华语广播电视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 立】

*本文系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海外华人传媒与华人文化建构”(项目编号:09JDXM86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人华侨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