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伊斯兰文化自觉

2015-02-20 18:55张春霞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新疆

张春霞

(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新疆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伊斯兰文化自觉

张春霞1,2

(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摘要:新疆伊斯兰文化现代转型的实现有赖于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即对新疆伊斯兰文化特殊性的自觉,对受全球化及世界伊斯兰文化发展趋势影响的新疆伊斯兰文化的自觉,对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历史框架下新疆伊斯兰文化历史、现状的理性自觉,以及对宗教及其发展规律与历史作用的自觉。

关键词:新疆;伊斯兰文化;现代转型;文化自觉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民族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以文化为重要内容的自觉日益成为少数民族自我认同和自觉意识的核心内容。“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但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详见费宗惠和张荣华著:《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22页。“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详见费宗惠和张荣华著:《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22页。世界文化现代化经验表明,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是民族文化现代转型不可缺少的内生性动力和主体性根源。文化自觉的典型表现就是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既能正确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与劣根性,也能清楚正确地认识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是文化自觉的表征,实现文化现代转型与重构是文化自觉的根本旨归。应该说,费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转型思考所提出的“文化自觉论”,对于今天特殊时空背景下的新疆文化现代转型仍具重要价值。

当前新疆的发展已然超越了经典现代化理论所描述的渐进过程,是外力推动下、发展不均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一体多元新疆文化的现代转型也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方位,前现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化交织并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况,使得原本应以历时的形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文化精神的嬗变和演进,却因全球化时代开放的世界体系和中国多层次的现代文化现状而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前现代、现代及后现代文化交织并存历史场域中的新疆文化整体转型,需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可持续外力的不断引导和推动,更需内生动力驱动下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推动。因为,一体多元新疆文化的整体现代转型,有赖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表现为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新疆“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地位日益凸显,这便要求我们从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地缘战略背景及中东中亚文化现实背景与极端化趋势背景来审视新疆的伊斯兰文化及其现代转型,也需要我们逐步引导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文化自觉意识,推动新疆文化整体现代转型。

一、对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的自觉

“所谓伊斯兰文化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原则,以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为原质特色,兼取希腊、罗马、印度文化和犹太教、基督教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效法和认可的各种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详见马启成和丁宏著:《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继承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希腊古典文化,是熔中西方文化为一炉的文化综合体,而伊斯兰教则是这个文化体系的核心。自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到最终在新疆站稳脚跟,经历了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的宗教文化战争(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战争),也经历了伊斯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磨合和适应的过程。最终,伊斯兰教成为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绿洲10个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而伊斯兰文化也成为新疆绿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现实影响力的文化,在新疆绿洲少数民族文化整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长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伊斯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逐渐与绿洲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文化习俗融为一体,从而成为新疆绿洲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以《古兰经》为载体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经过与新疆绿洲少数民族文化漫长的碰撞和磨合后,实现了对新疆绿洲文化的整合,成为独具风格的特色伊斯兰文化。这种特色就在于:首先,它是伊斯兰文化。以《古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正是这种文化形成的核心与根源,并影响着它的文化表征和深层文化心理,这是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同质性所在。其次,这种伊斯兰文化又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这是因为伊斯兰文化的嵌入是在与南疆绿洲的地域特征、本土文化特色、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碰撞、磨合与调试中最终形成的,是具有明显的新疆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这又是它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内地的伊斯兰文化的差异性所在。“正如金宜久先生所说,如果说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是源,那么其他地方的伊斯兰教就是流。水从源头出发流到别的地方,总会因当地的不同环境而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颜色、水质、流速、水量。要求水流在所有地方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是不可能的。”*详见吴冰冰著:《从伊斯兰文明看文化自觉》,原载于杨怀中主编的《文明与对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使用“大文化”的概念,概括研究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特别属性。“所谓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来源上,它是从国外传入的,是世界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这一文化的广泛内容及其与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二是从形成与发展上讲,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产物,又与中国文化分不开。这两个方面都显示了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详见马启成著:《论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原载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都有体现,如新疆的麻扎崇拜、诺鲁孜节等。

自觉意识到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特殊性,弄清楚新疆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征与发展理路,从本土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根源中考察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新疆伊斯兰文化成功现代转型的前提。同时,从文化生成、发展、创新的一般规律以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冷静看待文化转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自觉认识本土文化历史与实践,才能清醒认识本民族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方向,才能自觉推动本土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对受全球化及世界伊斯兰文化发展趋势影响的新疆伊斯兰文化的自觉

全球化实质上是文化的全球化模式,即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维度在内的人的类存在方式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互动与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全球范围的文化流动,导致所谓全球“普世文化”的出现,但是它并不会导致文化趋同与一元。相反,各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相遇,促使各种文化都有不断用全球文化去反思、批判和重构自身文化的机会,其本质是文化共性基础上更加彰显出的多元、多彩与多个性。因此,全球化是当前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参照系统。对居住在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少数民族而言,全球化首先是一种超越沙漠绿洲、扩大了的时空视阈,是一个逐步延展、放大的文化碰撞和对比场域,以及促使其不断进行文化自我省思的加速器;其次,全球化还意味着长期保守、封闭的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在不断扩大、多元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现实中日益走向多元、差异和开放。要顺利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发展,必然要对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借鉴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地域及自我文化特质,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作为世界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组成,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的转型与发展,必定会受整个伊斯兰世界文化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影响。伊斯兰世界在应对全球化、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中,既有对伊斯兰教进行彻底世俗化变革的呼声,又有主张严格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倾向,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宗教复兴的双重现象。但是无论是世俗化还是原教旨主义,其文化现代转型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都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近些年发生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各种运动,更是从本质上凸显了伊斯兰世界重建伊斯兰精神世界秩序的理性自觉。

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是伊斯兰世界文化现代转型相对成功的一个代表。1919年加兹·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发动资产阶级革命,于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适时世界正处在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和民族主义浪潮勃兴阶段。在寻求民族独立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他开展了一系列以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神权制度,实现政教分离为宗旨的世俗化改革;同时,不遗余力地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文字语言等各个层面隔断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关联,力争使宗教只成为清真寺里的宗教而不再干涉世俗社会。“凯末尔认为,一个国家仅仅具有一个现代化的外表是毫无价值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而这一理想只有通过在社会文化一切领域中进行改革,进而完成传统文化的转型之后才能实现。”*详见木拉提·黑尼亚提和迪里木拉提·奥马尔著:《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经验与启示——从近代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与文化转型谈起》,原载于《新疆社会科学》 2012年第4期,第107页。土耳其的改革是成功的,同时其改革本身也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整个穆斯林世界谋求转型、寻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榜样和典范。“因为有着共同语言和历史经验,不同阿拉伯国家的人民在追求的目标和采取的方法上彼此鼓舞和启发”,*Eugene Rogan,“The Arab Wave, The National Interest,May-June2011 http://nationalinterest.org/article/the-arab-wave-5169.”此后不断涌现的伊斯兰世界形形色色的学说、思潮、运动及革新,不仅影响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穆斯林群众。19世纪初期,在伊斯兰世界文化复兴以及中华文化复兴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穆斯林开始了新时期的伊斯兰文化自觉,进行过包括宗教革新、文化运动以及社会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其内涵又远比一个宗教丰富和深刻得多;它虽不是一个民族,但是在呼唤斗争、寻求合作上,有时往往又超过同一个民族所能发挥的作用……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详见伍贻业著:《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以及儒家思想》,原载于《回族研究》2005年第3期。在泛伊斯兰主义者所界定的所谓“伊斯兰世界”地图中,新疆居于中心地带;而在国际泛突厥主义者界定的“突厥世界”地图中,新疆也是他们的重要目标地区。从地缘政治学角度考察,新疆有8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些由地缘政治特点决定的文化现实,说明了新疆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少数民族文化转型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方挑战和压力,其中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最。

在当前新疆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文化激荡中,长期相对封闭的伊斯兰文化骤然间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各色异质文化的冲击和激荡,相形而下产生的对本民族文化同化、消失的担忧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强烈反向内聚力,都有可能使得少数民族把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及其各种表征作为自己区别于他者的一种标志,亦即出现所谓的“穆斯林自觉”意识。出现相似背景下的伊斯兰国家的那些“祈祷地点增多,严格遵守伊斯兰法律,妇女的面孔被面纱遮盖得越来越严实,实行电影审查制度,利用电视布道……”*详见新华社巴黎1996年4月7日法文电。转引自张学岩著:《中东伊斯兰国家现代化阻力的文化分析》,原载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等情境,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表现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担忧、对所属族别的敏感、伴生族群意识增强和危机感混杂而生的矛盾感及更加坚贞的宗教意识与信仰行为等。这些自发、天然的意愿和意识,是少数族群面对强烈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本能反应。但是,这种认同意识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疏导,如果没有族群精英的积极对话、沟通与疏导,就会变成一种封闭主义,变成一种盲目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这种排他性自生原教旨主义在境外国际原教旨主义的煽动与渲染之下会成为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文化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简单取代,而是通过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实施重组,从而产生新型文化。”*详见王晓朝著:《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寻求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原载于赵林和邓守成主编的《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372页。因此,立足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从历时性及共时性的双重角度深入清晰地研究、了解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自觉历史及理性重建的探索与尝试,对于新疆少数民族把握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在整个全球化时代、伊斯兰世界文化现代转型与变革历史场域中的地位与走向,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三、对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历史框架下新疆伊斯兰文化历史、现状的理性自觉

当然,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必然要置身于整个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之历史框架和宏大叙事背景下。从近代开始的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是一个远没有完结、正在“行进”中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主要是人口占多数的汉民族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批判与重建,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自己独特的文化建构的复兴之路。然而,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世界各民族在社会形态上的演变直接反映了它们在族体性质上的现代性转变。其中,主体民族,或在人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占据优势地位的民族首先完成了这种转变。他们代表社会的主流,对一个国家内的民族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一国之内完结这一过程的则是少数民族,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的转变。”*详见王希恩著:《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也就是说,整个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实现是整个中华文化整体现代转型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伊斯兰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新疆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丝绸之路繁荣之时,汲取了世界四大文明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情和异质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深处沙漠腹地、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远离市场中心而导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停留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小农文化层面而无力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传统小农文化的超稳定性和惰性,使得这些地区在面临大规模外来文化冲击与外力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强烈的文化不适应危机,表现为受宗教模塑的文化模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各民族文化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与传统伊斯兰文化糅合在一起的自然的、经验主义的小农文化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却又因缺乏向现代文化转型所需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理性精神,而与内地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大规模的对口援疆机制,促使新疆各少数民族被动地参与到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整体框架中。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在全球化和中国主流汉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被唤起,并已觉醒,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亟需精神世界的变革与文化革新。但是其文化本身的转型和发展,在没有外力作为冲击力和解构力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近年来的西部大开发,新疆南疆绿洲文化被汹涌而至的异质文化所包围,地方性民族特色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导向和西部大开发,或是全方位援疆的外在援助式发展,使得南疆绿洲上的少数民族原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缓慢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被打乱,现代文化的强大示范效应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从表层文化表征到深层文化心理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文化冲击带来的文化焦虑,以及文化失根带来的文化身份危机意识,内在地衍生出文化复兴、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认同的强烈需求。这种少数民族内部的反向认同需求,使得传统民族文化的表征成为人们构建族群认同、凝聚力的重要文化表征符号。于是出现了很多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淡化的民族节日被重新激活,传统民族服饰重新穿在人们的身上成为身份与族群的象征,宗教仪式与信仰被日益强化等现象。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文化反应是很多少数民族族群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受冲击时的正常反应,也是一个族群面临文化冲击时的正常文化自觉,但是,由于南疆绿洲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文化生态以及宗教特点,这种文化自觉极有可能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变成极端民族主义,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疏导以及现实利益的协调,就会对南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新疆从战略后方走向战略前沿,不仅成为新时期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更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战略高地。因此,历史上与周边国家民族在宗教文化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不仅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实现中华文化整体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建设魅力新疆、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软支撑的必然选择。

因此,如何立足整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宏大叙事背景与框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调整的历史机遇,在汲取国内外文化精华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新疆特色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现代化发展,这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新疆伊斯兰文化转型中必须自觉意识到的重要层面。

四、对宗教及其发展规律与历史作用的自觉

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离不开伊斯兰教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维吾尔的文化自觉也必然包含对伊斯兰教的历史与文化的认识,这是维吾尔文化自觉中最为复杂的部分”,*详见马合木提·阿不都外力著:《现代化进程中维吾尔族文化转型刍议》,原载于《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60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宗教及其本身。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规律的论述是我国宗教工作及政策的理论根据与指导思想。很多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宗教会越来越萎缩,会逐渐消亡。然而从当前世界宗教发展的现状看,宗教并没有消亡,一直有自己的土壤和空间,甚至在某些领域与区域出现勃兴的态势。而在学术界,由于宗教的敏感性与复杂性,我们以“宗教文化”置换了对宗教本身的研究与认知,总是从外围——宗教文化艺术形式、宗教文化特征、宗教文化功能以及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等层面展开研究而忽略了对宗教本身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然而,当今世界宗教发展现状以及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都促使我们转换思路,重新认识宗教的发展规律及历史作用。比如西美尔就认为宗教性是人的灵魂中的一种存在或事件,是我们天赋的一部分。宗教天性在本质上和情欲天性是一样的。*详见西美尔著:《现代文化的冲突》,原载于曹卫东等译的《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卢克曼则认为,宗教在现代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从“有形宗教”转化为“无形宗教”,从听从教会的统一指令转化为以个人虔信为基础的内心宗教,成为私人追求纯粹终极意义的需要。*详见田薇著:《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变化、后果及其意义定位》,原载于马建钊、印顺和李大华主编的《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14页。因为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成为宗教存在的土壤,而科技的发展带来人的异化,促使人们追求更多的精神救赎与心灵关怀;与此同时,宗教社会道德体系及终极关系对现代人及其精神世界的建构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不断被人重视。“宗教能够给予人生最广大的意义,在解释和构筑人生方面,它比科学具有更大的作用。”*详见池田大作和B·威尔逊著、梁鸿飞和王健所译的《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386页。而宗教本身,则在与科学的长久较量中,越来越多地放弃其出世的一面而越来越入世,变得愈加世俗化。结果是,“现代人不再信传统的宗教,但现代人又仍然需要宗教”。*详见《编者导言 西美尔论现代人与宗教》,原载于西美尔的《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可见,宗教消亡的过程,可能不如我们之前想象那般简单、容易。不论是作为人的纯粹的精神需要还是作为社会道德意义重建的精神资源,我们都不能忽略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实际上,宗教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找理解自身文化特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以及文化转型发展的合法性支持的重要资源。历经千年的浸润,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已经沉淀为南疆绿洲各族群众的深层文化心理,人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宗教规定安排自己的生活及人生,并习惯从伊斯兰教中寻找任何社会变革的“合法性”支撑。因此,在南疆绿洲社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穆斯林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旦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他们所崇尚的伊斯兰教的价值观构成威胁,就必然会引起他们对现代化的抗拒,从而使现代化进程受阻,带来昂贵的社会代价。因此,在南疆绿洲各族群众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能使各族穆斯林群众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于南疆绿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对伊斯兰教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潜力进行深度挖掘与诠释,完成伊斯兰宗教与文化模式的创造性转换,为南疆绿洲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提供“合法性”和精神及心理支撑,化阻力为动力,变障碍为坦途。*详见马明良著:《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穆斯林民族现代化进程》,原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世界宗教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宗教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再选择、再建构的过程。“神学作为宗教经典和各种戒律形式,反映了宗教对人信徒的生活及更大范围内社会的关系规制,故而现代人接近宗教就必然会涉及到对这些宗教象征符号的解释和再解释。”*详见范丽珠,Jams D.Whitehead 和 Evelyn Eaton Whitehead:《当代世界宗教学》,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但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的那样,“事实上,维吾尔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文化的现代转型,而文化现代转型的最大障碍就是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的超强、超稳结构,很难‘解构’和重新‘建构’”,*详见木拉提·黑尼亚提和迪里木拉提·奥马尔著:《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经验与启示——从近代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与文化转型谈起》 ,原载于《新疆社会科学》 2012年第4 期,第107页。因此,“努力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对宗教教义进行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详见江泽民著:《论宗教问题(2001年12月10日)》,原载于《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388页。尽可能弘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规避和避免宗教中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消极因素,是当前新疆绿洲伊斯兰教进行现代转型与发展的指南。只有在宗教现代化基础上的新疆绿洲文化现代化才可能是彻底的现代文化。

文化的自觉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从根本上说,文化自觉“乃是指这样一种心态:它通过反省的途径来认识旧文化的没落和新文化产生的必然趋势,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施”,*转引自邓永芳著:《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现代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而文化反省的主体则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后都是通过民族精英分子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文化精髓的特点、属性和功能进行抽象、扬弃,以图像、范式等观念符号等形式进行加工和重构,使本民族文化蕴涵更丰富,更符合历史时代精神;同时,通过本民族文化重构,创造出新的文化内涵和因子,在实现民族文化时代化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因此,在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亟需有这样一批穆斯林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伊斯兰文化背景,同时又非常熟悉中华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建构,同时还能很清醒地看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伊斯兰文化与世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立足经典、挖掘经典的时代内涵,对经典做出与时俱进的阐释与解读,定位新疆伊斯兰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阶段,为新疆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长远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木拉提·黑尼亚提,迪里木拉提·奥马尔.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经验与启示——从近代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与文化转型谈起[J].新疆社会科学,2012,(4): 106~112.

[2]吴冰冰. 从伊斯兰文明看文化自觉[A]. 杨怀中.文明与对话[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30.

[3]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51.

【责任编辑:甘海燕】

Islamic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in Xinjiang

ZHANG Chunxia1,2

(1.Xin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Urumqi830012,China;

2.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The Islamic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is vital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slamic culture in Xinjiang. that’s to say, the cultural subject should be consciou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Xinjiang Islam culture and conscious of the influence from the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Islamic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e status quo and history of Islamic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and the law of religiou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historical role.

Key words:Xinjiang; Islamic cultural; modern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作者简介:张春霞(1978—),女,法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南疆社会群体极化的文化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XKS039);博士后面上项目“群体极化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南疆宗教极端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02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基于文化诉求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50313C03)

收稿日期:2015-02-28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15.04.008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15)04-0063-07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