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015-02-21 13:06彭立生
现代医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指标体系

刘 玉 彭立生

医学教育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素质教育,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的高度统一。医学研究对象的人类不仅仅具有健康问题,同时具有心理、情感问题。作为自然、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学科,医学自然需要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解决人类健康和发展[1]。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学科的分工和专业化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单独一门学科无法解决的,例如环境问题。因而,时代发展需要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需要跨学科的人才。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医学人才能够结合自然、社会科学来解决医学问题和建康服务问题,这就使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成为必要。

2010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为我国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当下医学教育创新理念缺乏、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诞生,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投入到提高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但如何评估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共识。为此,我国部分学者展开了针对医学生以及在岗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研究,现就该方面研究做一整理分析,以期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在医学高等医疗教育、在岗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一定的指导思路。

1 人文素质评价研究的文献发表现状

作者登陆CHKD(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式采用“关键词=人文”查找到和医学生相关的期刊论文86 篇,学位论文15 篇。研究内容涉及人文素质理论探讨、人文课程设置、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校园人文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然后以摘要包含“人文+评价方法”检索式搜索到与医学相关的期刊论文7 篇,学位论文7 篇。根据查阅到的文献内容,现将涉及我国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汇总。

2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

赖雪平等[2]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以学生为重点,涵盖全部教育领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建议“评价时不仅要重视总结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要重视他人评价,还要重视自我评价;不仅要重视质的评价,而且还要重视量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共性评价,还要重视个性评价;不仅要重视虚的评价,还要重视实的评价;不仅要重视静态评价,还要重视动态评价;不仅要重视短期评价,还要重视较长时段评价;不仅重视要基本评价,还要重视特色评价;不仅要采用定量评价,还要采用定性模糊评价;同时还要借助诊断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等。”

在涉及评价内容的课程设置方面,陈颖青等[3]认为国内医学院校近年虽加大了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比重,但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教育类和“两课”课程为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偏少。主张应该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医学生的认受性,进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李治中等[4]则以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介绍并主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应包含以下几种:医学人文的道德伦理素质课程、医学人文的文化艺术素质课程、医学人文的身心健康素质课程、医学人文的技能素质课程。

陈庆[5]主张教育评价时,应结合对社会服务的评价和对人服务的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此外,他还强调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本主义”主体取向的评价理念,尊重学生的需求,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

刘英[6]认为学生情绪智力评价不是简单的心理测量,应包含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主张坚持学生情绪智力方面的教育与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的统一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性。

朱莉[7]在研究传统智能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差别的基础上,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新思维,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等。

3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殷小平等[8]在科学的人文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应用专家评估法初步构建了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A、B、C、D 四个不同评价等级组成。评价时只需对各评价等级(A 或B 或C 或D)栏内打“√”,然后汇总,按不同的权重系数计算出等级分。在各项分别评出等级分之后,按设定公式计算评价结果,最终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等级。

李瑛等[9]结合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对该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实证分析。

黄弋冰等[10]通过与护士、医生访谈获得了大量对关怀概念和临床护理环境中护士的关怀能力特征的认知信息,同时根据护理关怀及能力的概念与结构要素的理论分析,初步形成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又经过德尔斐法2 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47 个条目的量表,进一步效度信度检验后,证实了该量表的科学性。

王小丽等[11]开展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确立人文素质概念,应用优序图法确立一级指标的权重,并应用专家评定法确立二级指标的权重,最后指标体系进行效度信度验证。

俎媛媛[12]探索了真实性学生评价的反向设计模式,其设计涉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真实性任务的选择、任务表现标准的制定、评价量规的设计等步骤。评价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等评价参与者角色的转变,而且需要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吕洪宾[13]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部分,并进一步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人人都能从评价中得到奖励的激励模型。模型中的素质模块由十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包含“知识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等,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评价、奖励,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能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

李海林[14]构建了以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能力素质为一级指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样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科学效果。

王贺芳等[15]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及专家咨询,初步编制评价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抽取300 名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信度分析对问卷进行筛选并检测,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可用于评估护士的人文执业能力。

4 讨论

人文素质的概念十分复杂且内涵丰富,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厘清人文素质内涵是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尺度的基础。但是查阅国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研究理论较丰富,但针对人文素质的概念尚不统一,因而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差异较大。就评价方法而言,国内目前开展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评价体系构建和模型研究等均有一定可推广的地方,但总结发现,现有文献的评价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在评价视角上,局部关注得较多,整体关注少。在对医学大学生以及在岗医务人员人文素质评价研究的方面,大多数文献都是对某所大学、某几家地方医院进行评价,没有对影响医学生以及在岗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②在评价方法上,多数研究运用的方法仍然较单一,不能克服其在评价中的某些缺陷,存在局限性,少有研究应用不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③在评价内容上,缺乏创新发展性人文素质的评价,现有文献研究的评价内容远不能满足当代医学生评价的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内容应针对素质、能力、个性培养;④在选取评价指标上,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凭经验较多,缺乏支持指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证据;各指标权重分配的主观性、随意性比较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开展人文素质评价方法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研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理论依据,明确人文素质内涵,规范评价标准,建立可操作性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当前医学院校、医疗单位尽早形成规范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

[1] 朱明霞,赵金垣.浅析医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缺失[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5):57 -58.

[2] 赖雪平,张应强.地方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陈颖青,陈少贤.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中山大学,2008.

[4] 李治中,张 桥.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0(5):52 -53.

[5] 陈 庆.创造教育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

[6] 刘 英.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5.

[7] 朱 莉.多元智能评价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第四军医大学,2003.

[9] 李 瑛,袁 伟,陈俊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4):238 -240.

[10] 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

[11] 王小丽.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09.

[12]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 吕洪宾. 基于模糊评判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 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2008.

[15] 王贺芳,刘 丽,张金华,等.护士人文执业能力测评问卷的编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8 -29.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指标体系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