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2015-02-21 18:11郭元朝
草原与草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蒙古马内蒙古文化

郭元朝,郭 尧

(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展和改革局,内蒙古 正镶白旗 013800)



蒙古马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郭元朝,郭 尧

(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展和改革局,内蒙古 正镶白旗 013800)

本文依据现存蒙古马资源现状,论述了蒙古马的起源与现代蒙古马品种、数量、分布,生物学特征特性,食用和药用价值,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对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马文化、马产业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蒙古马;分布;特征;生态;作用

1 蒙古马的起源与现代蒙古马品种

蒙古马(Equus caballus monglica)又称草原马、高原马,属哺乳纲(Mamalias)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马属(Equus)草食家畜,是中国北方马匹的主要优良品种。它广布于蒙古高原,中国国内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并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国外分布于蒙古国、俄罗斯、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目前,全世界马的品种有300多个,中国马的品种有30多个;全世界马的数量在5000多万匹,中国养马数量在800万匹,占世界马品种数量的16%,其中蒙古马数量在120万匹,占中国养马数量的15%。

1.1 蒙古马的起源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世纪,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马品种之一,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早在5000年前,中国北方民族已驯化马匹作为骑乘和挽役,马开始步入人类社会的殿堂,如阳光普照大地,为人类走向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据考古发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西北、赤峰市林西县、喀喇沁旗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地先后出土了上新世三趾马和更新世蒙古野马,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 Poliakov)的骨骼和牙齿化石,说明内蒙古地区是马的祖先三趾马即蒙古马的发源地。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小唐虞(尧舜)居平北边,随水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说明当时中国北方民族已驯化了马匹。

1.2 蒙古马的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地处北纬37°30′-53°20′,东经97°10′-126°04′。东西长达2400公里,南北宽1700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为一呈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弧形狭长地域。全境以高原为主,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其自然地理置于亚洲大陆中东部的温带地区。全区从东向西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度干旱五个气候类型。由于该地区地形地貌丰富而多姿多彩,而且绝大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因而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由于该区域和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内蒙古自治区家养蒙古马品种形成了以乌珠穆沁蒙古马、阿巴嘎蒙古马、察哈尔蒙古马,鄂尔多斯市乌审蒙古马,赤峰市克什克腾百里铁蹄蒙古马五大蒙古马品种。

2 蒙古马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2.1 蒙古马的形态特征

蒙古马体中等,结构匀称;面部长,耳小直垂,四肢强健;额宽广,嘴头粗,颊厚;鼻梁平直,鼻孔开阔;眼大明亮,眼眶突出;颈略长,肩短从立,背腰平直;驱体长,胸廓广深,腹围较大;鬃丛密,尾距毛发达;四蹄质致密结实。体高136-158厘米,体长156-185厘米;胸围147-172厘米;管围18-20厘米。毛色以青、骝、栗、黑、白为主,体重275-375公斤。

2.2 蒙古马的生物学特性

蒙古马体质结实,胸廓广深,心肺发达,性情剽悍富持久力,适于奔跑和强烈运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能力强,听觉和嗅觉灵敏,头部灵活,两眼可视达330-360°,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骨骼坚实,机腱和韧带发育良好,有耐力,善奔跑,繁殖能力强,平均寿命在30-35岁。

蒙古马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和适应性强,能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冬天能从40厘米厚的雪地中寻草采食。终年大群放,一般每群在200-300匹,活动范围在100公里范围内,成年公母马比例在1∶30。母马多在春夏发情,发情周期21-22天,发情持续3-7天,3-4岁开始配种,妊娠期11个月,每胎产驹1匹,极少数每胎产驹2匹。

2.3 蒙古马骑乘、轻挽和重挽

蒙古马包括骑乘、轻挽和重挽三种,骑乘长途跋涉每天行程100-150公里,可载人和物100公斤;轻挽马每天行程75-85公里,可载物250公斤;重挽马每天可行程50-60公里,可载物500公斤,在草料充足的情况下,可持续30天。

2.4 蒙古马的食性和采食

蒙古马昼夜均采食,白天饮水后休息,夏秋季节到天然河流旁饮水、戏水。在锡林郭勒盟草原的天然草场上主要采食禾本科、豆科、百合科牧草,主要喜食羊草、冰草、披碱草、粗隐子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贝加尔针茅、早熟禾、狗尾草、冷蒿、大籽蒿、苜蓿、扁蓄豆、多根葱、山韭等。乘挽马和重挽马饲用植物喜食燕麦、裸燕麦、谷草。饲料喜食燕麦、裸燕麦、黄豆、黑豆、豌豆、玉米、高粱、麦麸皮。对乘挽马饲用作物秸秆时要切碎,饲料黄豆、豌豆、玉米要破碎,加适量的水浸湿5-6小时,达到轻湿可口饲喂,减少马的咀嚼和消化,提高饲料报酬。

2.5 蒙古马的病虫害及敌害

传染病害有:马传染性贫血、鼻疽、日本I型脑炎、破伤风、马流行性感冒。

寄生虫病有:马裸头绦虫病、马副蛔虫病、马尖尾线虫病、马圆线虫病、马副丝虫病、马胃蝇。

外科病有:牙齿异常、骨头节病、风湿病、屈腱炎、球节扭伤、飞节内肿、马蹄叶炎、蹄叉腐烂。

内科病有:胃肠炎、肠阻寒、肠痉挛、肠脚气、肠变位、马肌红蛋白尿。

敌害有:狼。

3 蒙古马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马全身是宝,马肉、马油、马皮、马奶、酸马奶(马奶酒)、马血清、马鬃、马尾的系列产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其中:马奶具有乳脂球小,不饱和与低分子脂肪酸含量高,宜于人体消化吸收。必需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高,可降血脂等较好的生物学价值。马奶维生素含量丰富,尤以维生素C是牛奶的5-10倍。乳糖含量高,可作酸马奶发酵的热源。酸马奶对肺结核、肺气肿、冠心病、贫血以及消化系统的许多慢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马奶及其制品已成为婴儿、老年人的一些消化系统,肺结核及贫血症病人食用的最佳保健奶制品。

4 蒙古马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军事生态中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马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熟悉马并把马作骏逸健美的神驹象征加以赞颂。自古以来,马不仅有“忠勇重缰之父”,就连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头造型也就是在马头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可见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伯乐相马,汉武帝时期的汗血宝马,汉唐时期盛极一时的马球和马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马文化,“百乘之家、千乘之国、万乘之王”。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距今有5000多年。养马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从马被驯化后的5000年以来,一直与人类朝夕相伴,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它最初为人类提供食物到后来作为生产资料广泛用于生产活动。长期以来,马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为一个国家的安全提供保障,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即马政。马曾经一度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周朝(公元前723-770年)我国将马分为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等6种。内蒙古草原上的每寸土地都和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阴山岩画中以马为主的牧马岩画、骑马岩画、马车岩画、马蹄印岩面。呼和浩特“御马刨泉”中的——玉泉区,阿拉善和贺兰山的——骏马北啸,哲里木马鞍扯肚——十旗会盟,皇家御马苑——太仆寺旗,千马部落——正镶白旗,白马啸西北——西乌珠穆沁旗等。甘肃省山丹军马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培育良骥骏马的天然牧场。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一四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蔫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即在汉阳大草滩(即山丹军马场)开始大量屯兵养马,这是中国官方养马设营的开始。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为历代皇家养马的基地。1949年毛泽东曾电令要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山丹军马场)接收下来,按管山丹军马场时,有马匹9763匹。1950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112匹汗血马,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林牧场进行纯种繁殖,并与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新中国成立后,马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1977年全国的马匹数量达1145万匹,居世界之首。1958年军委总后勤部先后在河北省坝上建立了黄城子军马场,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建立了白音库伦军马场。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锡林郭勒盟各旗县市、国营农牧场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都有马群,设有专门管理马群的“马倌”。

几千年来,马作为人类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运输,使役、耕种、信息传递、骑乘、军事等方面,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马就作为动力,用于军事战车上。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中国第一个始皇帝——秦始皇出巡时也乘的马车,被考古界俗为世界八大奇迹中的中国陕西秦陵出土的兵马埇坑,铜马车闻名于世。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202年)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今安徽省和东县东北),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咐给亭长,此马而名扬千古。汉代使臣张骞出西域的交通工具也为马;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又有“人中张飞、马中玉追”。一些名马与名将一样载入史册。大唐西域记的唐僧取经时骑乘的为白龙马,唐僧的大弟子孙悟空曾是玉皇大帝的养马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马为骑乘,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蒙元帝国,疆域千万里。在冷兵器时代,人与马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以马作为典故“老马识途”、“天马行空”、“万马奔腾”、“龙马精神”、“金戈铁马”、“马到成功”数不胜数。我国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绘画的“八骏图”为价值连城的佳作,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骏马奔驰保边疆”,马玉涛演唱的“马儿啊——你慢慢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解放战争时期的内蒙古骑兵“十一师”、“十六师”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1949年建国阅兵大检阅。蒙古族体育三大竞技,其中跑马、走马,颠马就是其中一项。马头琴是蒙古族发明的弓拉统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近年来,做工精美,富有民族特色的马头琴正成为馈赠贵宾的工艺品。在2008年第20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率领80名弟子,演奏了马头琴名曲《万马奔腾》,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头琴的魅力。解放初期50-80年代,马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动力,马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现代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马仍然是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骑乘,被牧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不论是在游牧文明还是在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和生产力的标志。到近代社会农业生产力尚未普及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了农村的一切繁重的劳动。在20世纪70年代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11个国营农牧场、157个人民公社、269个生产大队、1969个生产队,旗直机关、学校、医院、银行、外贸、交通、邮电、商业八大公司、粮食供销系统等都有四套马拉胶轮大车,1979年全盟四套马拉胶轮大车达6707辆,成为全盟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的主力军,奔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当铁匠,与马结缘,为正镶白旗星耀人民公社双山村大队12辆四套马拉胶轮大车的60多匹车马、10多匹骑马钉马掌。1975年工作后骑自行车下乡,经常被马蹄掉下的旧马掌钉将自行车轮胎刺穿,不得不步行推上自行车走,回家后自己补胎。回忆4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内蒙古1975年养马239万匹,锡林郭勒盟1975年养马70多万匹,正镶白旗1975年养马5万多匹。

作为中国马文化的发源地,内蒙古有着悠久的马文化传统,蒙古马是世界上较古老的马的品种之一,曾被90年代的世界马刊评为世界第一优秀马种。蒙古马体形较中等,但身体健壮,适应性极强,而且速度快、耐力久。成吉思汗当年横扫欧亚大陆时,就是座下的神骑蒙古马立下了赫赫战功。

内蒙古是蒙古马的主要原产地,居全国之首,蒙古马原产地在海拔1000米以上,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年温差及日温差大,为典型大陆性气候。蒙古马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牧草生长期短、寒冷、枯草期长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它们依然自如生活,繁殖后代,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使役、骑乘,肉、乳、皮、血、鬃、尾毛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并用于赛马、竞技表演、马术等文化娱乐活动,是内蒙古农牧区群众生活和经济来源之一,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蒙古族聚集的地区,马匹则是最有民族特色的牲畜之一,马产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全区是全国乃至世界原始地方马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大家公认的世界现代马品种的发源地。解放后,一直到70年代中后期,牲畜头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75年拥有马239万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呈现马匹数量持续增长的势头。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近20多年期间,由于经济、人文等原因,马匹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养马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据有关统计,全区马匹数量从1975年的239万匹下降到2010年的69万匹,下降到71.3%,而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千马部落的正镶白旗马匹存栏数只有2000匹,严重影响了马文化、马产业的传承和发扬。马文化、马产业是草原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是代表蒙古族信仰的重要符号之一,而草原文化、马产业和蒙古族文化又是内蒙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深入探知马文化底蕴,充分挖掘草原文化,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不断把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是我们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进程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抓手。要继续加大贯彻落实力度,不断深化研究宣传工作,加快推动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用“8337”发展思路谋划和推进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

马文化是蒙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锡林郭勒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从历史角度讲,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元帝国的龙兴之地,蒙古族在马背上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与遗迹。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创立元朝的第一个都城。太仆寺旗从元代开始就设“太仆寺卿”,专门负责管理皇家御马,建立皇家御马的繁殖、培训基地。正镶白旗、镶黄旗等也是清代皇家牧场,具有养马、育马的悠久历史。阿巴嘎旗是黑马的故乡,建国初期成立的民兵黑马连曾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接见。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是孕育蒙古马的摇篮。苏尼特左旗套马、驯马、打马印、修马鬃等习俗保留完整。苏尼特右旗诞生了草原上第一支马背乌兰牧骑。二连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赛马训练基地。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从事马种改良。从群众基础上讲,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生来具有爱马、崇马的心理和习俗,对马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由此积淀了绚丽多彩的“马背文化”。公元9世纪左右,蒙古民族逐步走进蒙古高原,开始游牧生活。在草原游牧,马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游牧、狩猎、贸易、通讯、征战处处离不开马,马是蒙古族的亲密伙伴和无声的朋友。历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不但描绘了大量的各种类型、体态、毛色的马的形象,而且马的意象发展成为蒙古民歌比兴手法中寓意最丰富、运用最多的意象,从而使马文化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一个亮点。在现实生活中,蒙古民族爱马崇马的文化现象,是马文化不竭的源泉。打马鬃、剪马尾、打马印成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婚庆、祝寿、“祭敖包”、大小“那达慕”中,赛马是不可缺少的项目。驯马、赛马的技艺,赞马、颂马的赞词和民歌以及马头琴的传说,在草原源远流长。

中国马业协会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将“中国马都”称号授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时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盟长张国华表示,锡林郭勒盟将凭借得天独厚的马资源优势,以马术运动为龙头,全力打造“中国马都”。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2011年提出建设“中国马都”发展战略,到2020年,全盟蒙古马要达到50万匹,并做大做强马文化、马产业。

5 发展蒙古马文化、马产业的重要意义

5.1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其所蕴涵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最为活跃的方面,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扩大就业、带动创业;有利于像内蒙古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仅为1.08%,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内蒙古计划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期间要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占自治区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5.2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增长产业,它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加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对蒙古族历史文化、人文民俗、自然与环境进行研究和挖掘整理,将蒙古族民俗内涵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当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民族特色。对活跃我区旅游市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塑造我国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3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保护珍贵遗传资源

锡林郭勒大草原以其绿色无污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而蜚声国内外。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誉称。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目前,内蒙古草原的马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传统民俗向旅游业市场发展的趋势,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珍贵资源将相辅相成。内蒙古是蒙古马主要原产地,在高寒草原上生存的蒙古马具有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持久力强等特性,这是国外纯血马无法比拟的,在遗传资源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2000年8月,农业部发布的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公告中,蒙古马被列于马品种之首。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蒙古马生产性能不高,无特殊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蕴藏的抗逆和抗病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蒙古马的优良特性及马肉、马乳、孕马血清如果借助转基因、克隆、胚胎、冷冻精液等先进手段的帮助,更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生存资源。

5.4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因此,作为我区昔日丰富的蒙古马资源,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舍饲”、“禁牧”的政策影响下,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依托科技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并下大力气制定拯救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培育、发展和提升马产业。针对蒙古马资源日渐衰竭的现状,采取积极的政策性措施和产业化策略,为马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和谐的氛围,显得尤为迫切。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发展马产业的切入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地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动力,带动我区蒙古马资源的振兴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我区民族特色的马业品牌,树立起我区马产业的强劲地位。

另外,可以发挥马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拉动效应,带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我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是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基础力量,占全区畜牧业生产总量的70%~80%,而农牧民收入一直增长缓慢,这是当前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马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建立马产业开发龙头企业,以公司加农牧户的形式把马产业发展与我区贫困乡镇、苏木以及农牧民联合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适宜发展壮大的基地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加大、加强、加快我区马业的发展,走出环保、增收、增效的产业化新路,与“扶贫攻坚工程”相紧密结合,实行“让利于民”、“让富于民”的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更好地带动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5.5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弘扬蒙古族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们的生活中。

当前,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紧紧围绕着草原文化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浓郁民族特色而展开,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是草原文化的标志,是代表蒙古族信仰的符号之一,深入挖掘内蒙古的马文化底蕴,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有效途径。在建设内蒙古文化大区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标志性形象,这个形象应当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蒙古马。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向全国和全世界宣传内蒙古、传播内蒙古需要树立“马”的形象。

5.6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需要

马是单胃,大肠特别,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粗饲料,在草原上取食牛羊不食的粗饲草,特别喜食多种针茅,对减少针茅植物群落扩大,减少对牛羊带来的危害,保护天然草地原始植物群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6-1999年与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合作开展绿僵菌生物灭蝗,在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东山做试验,7月中旬调查草群落组成,以羊草、粗隐子草、蒙古冰草、冷蒿、针茅、星毛萎陵草为主。1998-1999年为了防治东山洪水对正镶白旗明安图镇的威胁,在东山开展了水土保持治理,并进行围封,由于马的数量急剧下降,围封区内由于没有马取食针茅,只有牛群在围栏中放牧,2013年该区域的植被变成了针茅草原,针茅群落占据草群的70%。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食粪金龟子是草原重要的资源昆虫之一,有30多种,它主要以马粪为食,其次是牛粪和羊粪,食粪金龟子对促进有机物的分解转化,保持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作者1975—2013年39年的调查,取食马粪金龟子有28种,而牛粪只有12种,羊粪只有5种。

5.7 发展马文化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需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可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对扩大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编委会编,内蒙古农牧业资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5,1-514。

〔2〕乌恩主编,内蒙古风情,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1-436。

〔3〕3.郑作新编著,脊椎动物分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577。

〔4〕齐伯益主编,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1372。

〔5〕刘少伯主编,中国马业论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36。

〔6〕赵冬主编,动物文摘,吉林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1-409。

〔7〕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02。

〔8〕卫平编著,爱马人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1-172。

〔9〕纪江红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23。

〔10〕纪江红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二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23。

〔11〕岳高峰、王冀豫,被遗忘的光荣——马,《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4期,124-137。

〔12〕李栓科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内蒙古专辑,2012年第10期,1-408。

〔13〕哈达、高娃,《内蒙古日报》观察与思考,让千里草原再现万马奔腾——关于发展马文化壮大马产业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对话,2004年6月8日,第7版。

〔14〕齐霁,大漠丰碑——金戈铁马骑五师,《内蒙古日报》,副刊,2012年8月1日,第9版。

〔15〕仁毕力格,蒙古马随想录,《内蒙古日报》经济周刊,2011年7月25日,第3版。

〔16〕荣“8337”在行动,西乌旗,白马啸经济,《内蒙古日报》经济时讯,2013年12月3日,第12版。

〔17〕磐石、张彩虹,中国马都核心区:锡盟马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锡林郭勒日报》,2013年9月12日,第1版。

〔18〕林塔娜,2013年第二届中国马术大赛在锡林浩特隆重开幕,《锡林郭勒日报》,2013年9月24日,第1版。

〔19〕丽思、孟克朱拉,2013年“中国白马之乡”文化节开幕,《锡林郭勒日报》,2013年7月18日,第1版。

S821.8+1

A

2095—5952(2015)01—0007—06

2015-01-26

郭元朝(1955-),农艺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草地昆虫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蒙古马内蒙古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蒙古马
零下40摄氏度
蒙古马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哦!蒙古马
可爱的内蒙古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