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代名医
——崔嘉彦

2015-02-22 14:19李顺保
西部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崔氏正派

李顺保,朱 燕

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兰州730060

甘肃古代名医
——崔嘉彦

李顺保,朱 燕

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兰州730060

崔嘉彦系南宋甘肃天水人,中年客居庐山,传习医学,首创西原正派脉学,编著《脉诀》等医籍,门人甚多,继承和发展了西原正派脉学,脉学著作颇丰;纠偏时行的“七表、八里、九道”脉学之弊端,系中医脉学发展之里程碑,对后世脉学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脉学;脉诀;张嘉彦

为发展和提高甘肃中医事业,挖掘、整理、继承、发扬甘肃古代名医名著、名论、经验等,古为今用,指导今日之临床,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今抛砖引玉,撰文介绍甘肃古代名医之一——崔嘉彦。

崔嘉彦,字子虚,号紫虚真人。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生于甘肃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汉成纪县治在秦安县,宋成纪县治移天水市秦州区[1]),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无疾而终,享年80岁,崔氏家世不详。

崔氏幼年聪慧敏捷,勤于耕读,青年即负远大志向。因避宋金战火,三十岁后迁徙川东三峡,始习医和钻研道家养生术。再避居江西南康(今星子县),此时与宋儒家大师朱熹相识,切磋学识,朱熹对崔氏学识及人品颇为赞赏,而成密友至交,朱氏后为崔氏撰写列传《西原庵记》,且收入《朱文公文集》[2]。嗣后下江浙,与南宋宰相赵鼎相识,曾进言耕战治国之策,备受赵氏赏识,急待启用之时,赵氏不幸被罢相,崔氏的政治抱负无以实现而心灰意冷。继而隐居庐山,远离政治。崔氏在庐山卧龙瀑水之东的西原庵故址筑室居住,一面讲学授徒,一面耕田种药,自给自足。崔氏怀慈善之心,常周济四方往来之人,且收养孤寡老人及流浪无归之人,颇受民众爱戴和尊重[2-3]。撰《脉诀》《紫虚崔真人四原说》《注广成先生玉函经》等。

1 崔氏对脉学的贡献

1.1 创立西原正派脉学 脉学虽源自《内经》,但尚不够系统。晋·王叔和创立《脉经》,阐述24种脉象及主病,开创中医脉学之先河,嗣后六朝时期高阳生作《脉诀》,采用歌诀体将脉象分为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二十四脉。宋之前,该学术占主导地位。崔氏鉴于此种脉象分类法对指导临床意义不深之缺陷,结合《难经》旨意,创立“以四脉为宗,以总万病”的西原正派脉学。四脉即指:浮、沉、迟、数,即西原正派脉学之纲。万病即指四脉与三焦、脏腑相联系的凭脉辨证,即为西原正派脉学之经纬。显而易见,崔氏脉学纠正了宋前脉学不切临床之偏,以简驭繁,言简意赅,结合临床,强调实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脉学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倡导了凭脉辨证、脉证结合的新脉学学说。正因为具备临床指导意义,故而从者甚众,对后世脉学颇有影响,可谓脉学发展史上之里程碑。

西原正派脉学取崔氏在庐山隐居和办学之地西原而得名[4],西原正派脉学相对高阳生《脉诀》而言为正派。

西原正派脉学的形成过程:西原正派脉学的创始人为崔嘉彦,嗣后由学生刘开,二传弟子朱宗阳,三传弟子张道中,四传弟子闵一无等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日臻完善,形成日后在脉学上有重要地位的西原正派脉学[4]。

该学派形成的史实:崔嘉彦著《脉诀》,后世称《崔氏脉诀》或《崔真人脉诀》,推测亦是崔氏授课书,刻本已散佚,只有抄本现藏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

1.2 西原正派脉学的主要内容 崔嘉彦曰:“夫脉者,天真要和之气也。晋王叔和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为八里,以定人之阴阳,决人之生死。然文理甚繁,后学未能解。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状。其枢要但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疮。更看三部,在何部得之。且如寸部属上焦,头面胸膈之疾;关部属中焦,腹肚肠胃之疾;尺部属下焦,小腹腰足之疾。更看五藏,何藏得之?六府亦然。学者当以意会而精别之,庶无按寸推尺之诮[5-6]。

1.2.1 独取寸口 脉学最早源于《内经》,其脉诊部位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侯诊法、人迎气口诊法、尺寸诊法、气口诊法等。《难经》首倡“独取寸口”诊法,但“关”之概念仅“尺”与“寸”之分界线,非为诊法。汉《伤寒论》虽以“寸口”诊法为主,但结合“趺阳”“太溪”脉。晋《脉经》完善了“独取寸口”诊法。

1.2.2 四脉为纲 西原正派脉学主张提倡“四脉为纲”,四脉即浮沉迟数,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即表里寒热。且四脉统24脉(浮、沉、迟、数、弦、紧、滑、洪、长、短、大、小、缓、濡、散、虚、微、弱、动、伏、芤、实、细、涩)及8种怪脉(促、结、代、牢、革、雀啄、解索、弹石),取代七表、八里、九道之说。此种“脉理浩繁,总括于四脉”之纲,便于临床应用,有其指导意义。

1.2.3 以统万病 西原正派脉学,以四脉统万病,是为主脉,首先分清病因,“浮沉迟数,有内外因”,“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寒。”

1.2.4 凭脉辨证(四脉与三焦脏腑关联)西原正派脉学以寸口分属五脏六腑和三焦,左寸属心,合小肠;左关属肝,合胆;左尺属肾,合膀胱。右寸属肺,合大肠;右关属脾,合胃;右尺属三焦。同时指出寸脉候胸上部位,关脉候膈下部位,尺脉候脐下,直至跟踝。

1.2.5 全面系统地阐述脉学 西原正派脉学在阐述脉学时,首先讲脉学之生理,“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诊脉前之准备,“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次言诊脉部位,独取寸口,寸关尺。再言三部(浮沉迟数)分属五脏六腑的部位,以便凭脉辨证,再言脉象所表病因,“有内有外”,诊脉步骤三步,浮中沉,左右寸关尺三步为九候。肺脉重三菽,心脉重六菽,脾脉重九菽,肝脉重十二菽,肾脉至骨。重点描述各种脉象,如“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浮脉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再言脉之病理,重点阐述24脉象病理及八怪脉之病理,以资临床辨证。再言小儿和妇女脉诊之注意点,“唯有妇人,胎产气血;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最为重要者,脉以胃气为本,“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

1.3 西原正派脉学的继承和发展

1.3.1 崔嘉彦奠定西原正派脉学基础 崔嘉彦在庐山筑庐讲学,并著《脉诀》一书以作教材,奠定了西原正派脉学的学派,纠偏当时盛行的高阳生脉学。

1.3.2 刘开撰《刘三点脉诀》 刘开,字立之、三点,号复真,系崔嘉彦第一代传人之代表,著《刘三点脉诀》(又名《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成书于宋淳祐元年(1241年),可算是其师《脉诀》的简要本。刘开弟子甚众,其中有严用和,除著《严氏济生方》外,另著《脉法捷要》。

1.3.3 朱宗阳承上启下 朱宗阳系崔氏第二代传人之代表,悉心学习刘氏脉学,精心传授学生,虽无著作,但口传心授保持崔氏脉学本色。

1.3.4 张道中撰《脉诀秘旨》 张道中,号玄白子,系崔氏第三代传人之代表,深得崔氏真传,著《紫虚真人脉诀秘旨》(又称《脉诀秘旨》),成书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崔氏脉学,并含有3代人之脉学发展和创新,视为崔氏脉学的典籍。另著《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玄白子相类脉诀》《玄白子脉诊八段锦》等。

1.3.5 后世的延续与发展 明代李言闻,字子郁,系明代中药大家李时珍之父,鉴于崔氏《脉诀》的影响,对该书作删补而成《四言举要》,成书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因其价值而收编于《本草纲目》后。明代施沛,字沛然,撰《脉要精微》,成书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收编了《崔氏脉诀》,易名《紫虚脉诀经》。清代潘辑,字硕甫,号清凉居士,撰《崔真人脉诀详解》,成书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脉诀讲解辨脉论治,义理精详,全书十二卷,分卷论述阐发崔氏脉学,并选用古今名家之验方补之,可谓脉证治方齐全之脉学著作。

清代王道纯撰《脉学四言举要》,署名宋代崔嘉彦撰,王道纯注释,成书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卷,上卷注释《四言举要》,共分八十一节,详而精,书末附崔氏《脉诀》原文。清代莫熺,字丹子,撰《脉学入门四言举要》,言宋·崔嘉彦撰,李言闻删补,莫熺注,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不分卷,是对崔氏《脉诀》、李氏《四言举要》的注释本,使原文理畅义通明。清代王鸿溪撰《复真子刘先生脉法》,不仅收录了刘氏的《脉诀》、且又收录了张道中《脉诀秘旨》。清代许嗣灿,字省晨,编《脉诀元微》,宋代刘开原撰,对脉诊描述细微。清代倪汉梁,字石泉,编《易简集增删四言脉诀》,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倪氏取崔氏《脉诀》和王叔和《脉经》各家之长,对原文悉心校勘,删繁补简订误,融汇古今,系为脉学普及本。

因此,崔氏《脉诀》对中医脉学之发展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2 崔氏对养生学的贡献

崔氏隐居庐山,一面行医,一面修道,钻研道家学说及养生法,自号紫虚真人,故《中国医大辞典》称崔氏为道士。崔氏推崇道教养生法而享年80余,亦曾讲授其养生之道,惜哉,未有养生典籍留世。

3 注释《玉函经》

《玉函经》是宋代杜光庭所撰歌诀体之脉学著作,因内容简略,崔嘉彦作注释,增添内容,重在实用,因此被收录入《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辑)。另有黎民寿(字景仁)的注释本,两者内容大同小异,但前者较后者流传甚广。

4 散佚的著作

崔嘉彦尚撰《紫虚真人四原论》(见《读书敏求记》),所谓“四原者,原脉、原病、原证、原治也。”现已散佚。

崔氏自中年出走江西,直至客死他乡,未能返故里省亲,今撰文以纪念崔氏。

[1] 王文杰.甘肃史话丛书·秦安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35.

[2]朱熹.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441.

[3]张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M].抄本.佚名,1558(嘉靖戊午).

[4] 张同君.崔嘉彦西原脉学及其学术成就[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1):32-37.

[5]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06.

[6]刘开.刘三点脉诀[M].抄本.佚名,1241(南宋淳佑元年).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一)

[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85-90.

[2]霍斯尼.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李庆龙,译.2版.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15-20.

[3]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65(清同治四年).

[5]赵耀东.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M/OL].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ht tp://www. ie.nthu.edu.tw/info/ie.newie.htm.

[6]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委员会.GB/T 12450—2001图书书名页[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CUIJiayan:an AncientDistinguished Doctor in Gansu

LIShunbao,ZHU Yan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Lanzhou 730060,China

CUI Jiayan,born in Tianshui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Southern Song dynasty,dwelled on Mount Lu in hismiddleage.He imparted and studiedmedicineand pioneered the decentschoolof Xiyuan(Sicheng County in Song dynasty).He editedmanymedical classics relevant to pulse such as Maijue(Sphygmology in Rhymes),carrying forward the decentschoolof Xiyuan w ithmany students in theworld.Meanwhile,he rectified themalpractice of Qibiao,Bali and Jiudao(types of pulse recorded by LIShizhen in his Binhu Maixue),which was proved to be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hygmology.His contributions are promoting and instructing the grow th of the sphygmology forprosperity.

sphygmology;Maijue;CUIJiayan

R-052

A

1004-6852(2015)01-0026-03

2013-11-20

李顺保(1940—),男,主任医师,甘肃名中医。研究方向:中医急诊。

猜你喜欢
崔氏正派
在传承与创新中恪守公道正派
学生“告密”现象剖析及“正派”班级文化的塑造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加入一场宫廷盛宴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昆剧《朱买臣休妻》的表演艺术
“长嫂当母”的由来
买臣负薪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