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教授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015-02-22 20:50吴姣美刘爱民
新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鲜皮赤小豆凉血

吴姣美,刘爱民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刘爱民教授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吴姣美,刘爱民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刘爱民

刘爱民教授从医30余年,治疗皮肤病效果卓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应用颇为广泛,然导师刘教授辨证施治,不拘于病,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应用更是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侍诊于旁,时常有所感悟,现将刘教授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验案整理如下。

1 红皮病型银屑病案

王某,男,62岁,2013年2月18日收治入院。主诉:全身反复红斑、鳞屑30年,加重1周,以红皮病型银屑病为诊断于入院。症见:头皮、躯干、四肢红斑、鳞屑,融合成大片,皮损颜色鲜红,皮损面积超过体表面积90%,自觉瘙痒,纳眠一般,二便可,舌质红、苔黄厚,脉沉。主管医师给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7剂,服后效欠佳,患者脾气暴急,脉象弦滑,考虑血热合肝经湿热,给予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7剂,皮损未见明显变化,遂请刘教授诊治。细查患者病情,知患者病情冬重夏轻,本次病情加重更是在冬末春寒之际,患者身感燥热却不见汗出,可见是外寒内热之证;细看患者皮损,虽然红斑颜色鲜红,却仅见薄层鳞屑,隐隐中感觉患者皮损鲜红如水之欲滴,可见是风寒束表,湿热内蕴。治当解表散寒,清热除湿,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土茯苓、紫草各30 g,连翘、赤小豆、桑白皮、生栀子、黄芩、赤芍各15 g,厚朴、生麻黄各9 g,白鲜皮、白茅根各20 g。3剂后患者病情大减,红斑颜色明显较前转淡,皮损中间可见较多正常皮岛,给予守方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按:银屑病属于中医学白疕范畴,古文献中又称牛皮癣、松皮癣,可见银屑病之缠绵难愈。历来医家多认为血热是导致银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皆主张清热凉血治疗,犀角地黄汤更是治疗银屑病之首方,当然对于实热证的银屑病,犀角地黄汤往往是药到病除,立见其功,对于本病之红皮病型银屑病,一派血热之像,但用犀角地黄汤却是难见其效,皆因在诊断中未抓住病之根本。患者确有血热之征,但是血热的形成却是因为寒邪束表,汗孔郁闭,肺气失宣,热邪焦灼于内,仅仅清热凉血,而不疏在表之寒邪,热无出路,当然是难收其功。刘教授用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利水,祛在表之寒邪,使热有出路,桑白皮宣肺利水,助麻黄解表之功,连翘清热解毒祛在表之瘀热,赤小豆解毒消肿,助连翘祛表之热邪,更兼利水之功,栀子、黄芩合用清内生之湿热,土茯苓、厚朴合用化湿和中,紫草、赤芍、白茅根合用凉血活血,白茅根更兼利湿之功,使湿从小便而出,用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同时对症止痒治疗。用方严谨有序,虽未用犀地之寒凉,但清热之功可见一般。

2 红皮病案

张某,男,62岁,2012年3月18日入院。主诉:全身潮红、肿胀、脱屑3天。患者面部、手背反复起红斑、脱屑、瘙痒3年,症见:高热,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大量脱屑,皮温升高,瘙痒剧烈,自觉全身皮肤疼痛,平素性格急躁,口干口苦,纳眠差,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左弦右沉。患者身热燥渴,斑疹隐隐,主管医师给予清营汤加减治疗,3剂,患者病情减轻,身红肿胀明显缓解,继服7剂,患者身可见轻微潮红,未见肿胀脱屑,唯面部手背红斑未见减轻,遂请刘教授治疗。细问之下得知患者数年来从未见汗出,即使剧烈运动也少有汗出,可见是汗孔郁闭,热郁于内,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处方:生麻黄、厚朴各9 g,防风、苍术、连翘、赤小豆、栀子、凌霄花、白茅根各15 g,黄柏10 g,紫草、白鲜皮各30 g。因患者皮损仅见于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考虑与日光有关,嘱患者避光,外出使用防晒霜。3剂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继服15剂后患者病情好转。

按:本病患者应是既往光敏性皮炎突然加重呈现红皮病之势,患者入院时身热,全身潮红,肿胀、脱屑,辨证当属热入营血,给予清营汤治疗可去营分之热,治疗得当,但辨证之法灵活,急则治其标,热去后当及时更方以全其功。患者发病部位在面部、手背,属表,属上,《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1];患者数年来少见汗出,可见是风邪束表,毛窍蔽塞,玄府不通也;患者病情加重于初春,寒邪当道,当是风寒之邪束表。用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利水,防风祛风除湿助麻黄解表之功,连翘、赤小豆清热解毒祛在表之瘀热,风邪束表日久,热邪内困焦灼,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厚朴、苍术祛湿和中,紫草、凌霄花凉血活血、祛风解毒,白茅根凉血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用白鲜皮清热祛风对症止痒治疗。用法精良,其病可痊。

3 慢性湿疹案

杨某,男,30岁,2013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四肢、手足出淡红斑,肥厚,脱屑,瘙痒3年。症见:皮损以足背、小腿外侧较多,痒剧,纳可,口干,舌稍红、苔白,脉沉。诊断为慢性湿疹。皮损冬重夏轻,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处方:生麻黄、陈皮各9 g,防风、连翘各12 g,赤小豆、栀子、生地黄各15 g,生薏苡仁、白鲜皮各20 g,蜈蚣2条,益母草18 g。15剂口服。二诊:患者皮损基本消退,舌红、苔薄白,脉沉。中药原方加柴胡9 g,15剂口服。三诊:尚有小片略厚皮损,轻痒,舌稍红、苔薄淡黄,脉沉。继续给予守方治疗15剂,患者病情痊愈。

按:本病患者皮损特点以红斑、肥厚、脱屑为主,诊断当属慢性湿疹。俗语云:急病易治,慢病难痊,刘教授仅用2月余就治愈3年难痊之疾,可见用药之精妙。本病患者皮损以足背、小腿外侧为多,小腿、足背在人体属下,《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1]。很多人看见皮损在下,且坚硬肥厚,便会选用四妙以祛下焦之湿,桃红以除皮损之瘀,但患者久病多处治疗,收效甚微,刘教授于众多证候中抓到患者病情冬重夏轻,冬为阴,夏为阳,患者舌红、苔白,脉沉,无明显阳虚之象,可见是冬季风寒之邪与湿热之邪合而为病,夏季暑热当道,寒邪稍解,则病可见轻,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解表寒,内祛湿热,其病乃痊。方中麻黄、防风解表散寒,宣肺利水,连翘、赤小豆清热解毒,祛表之热邪,栀子清热泻火兼有利湿之效,薏苡仁祛下焦之湿,陈皮燥湿行气助薏苡仁利湿之功,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而不显滋腻,最适合于脱屑干燥之皮损,蜈蚣最善熄风通络、解毒散结,益母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白鲜皮对症止痒治疗。二诊患者病情减轻,但见患者皮损分布于小腿外侧,属足少阳经分布部位,给予原方加柴胡以引药入经,其效倍增。治病之法,犹如用兵,必须在错综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矛盾方能立见奇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寒邪束表,湿热内蕴之证,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总是受到各种固有思想的限制,不敢大胆的遣方用药,或者是很难在错综复杂的证候中找到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矛盾,从而使治疗方向偏颇,而不能取得良效。刘教授认为,辨证之法,尤当灵活,需不拘于常道,只有因人、因地、因时相结合,部位、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才是最循于常道的治病之根本也。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9,222.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R751.05

B

0256-7415(2015)03-0285-02

10.13457/j.cnki.jncm.2015.03.135

2014-10-30

吴姣美(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皮肤病。

猜你喜欢
白鲜皮赤小豆凉血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二白膏”防皲裂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白鲜皮及其活性成分抗炎止痒机制研究进展
赤小豆治痄腮
赤小豆化学成分的研究
白鲜皮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及血清酶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