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化灸疗法治疗抑郁症40例

2015-02-25 00:54许金水许茜徐星凯徐杰黄建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抑郁症针刺

★ 许金水 许茜 徐星凯 徐杰 黄建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 南昌 33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

热敏化灸疗法治疗抑郁症40例

★许金水1许茜2徐星凯2徐杰1黄建华1(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南昌 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04)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化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用艾灸热敏化穴位治疗,对照组40例用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汉密尔顿量表(HAMA)及其减分率。结果:观察组HAMA评分为(11.23±7.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0±7.26)(P<0.05)。观察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化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抑郁症;热敏化灸疗法;针刺;随机对照试验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中医属于郁证范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明显地上升趋势。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1];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列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4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副作用多,而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优势,受到抑郁症患者的青睐[2-3]。

热敏化灸疗法已日益成熟,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运用热敏化灸疗法进行治疗,并与常规针刺疗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以期肯定热敏化灸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探索一种对该病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新疗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针灸康复科门诊2008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抑郁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中最大年龄51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39.10±6.20)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8个月,平均(25.20±19.60)月。对照组40例中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38.68±5.37)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24.79±18.57)月。两组在病情、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为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4]。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郁证的诊断标准。本研究选择肝气郁结型、忧郁伤神型和心脾两虚型抑郁症为主要研究对象。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及其分型,年龄在18~65岁,自愿进行临床观察,并能坚持完成疗程者。

1.4排除标准癫病、狂病等,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伴有其它脏器严重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

1.5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热敏化灸疗法。首先进行热敏化穴位的探查:患者充分暴露上印堂、大椎、风府、百会、神庭、印堂、涌泉穴区,用点燃的纯艾条分别在上述穴区,距离皮肤3cm左右处施以温和灸,当施灸部位出现灸热的渗透、扩散或传导等现象,该点即为热敏化穴位,并标明所在位置。然后分别在上述已探明的热敏化穴位上实施艾条悬灸,要求施灸时出现灸热的渗透、扩散或传导等敏化现象,直至这些现象消失为一次治疗过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间隔2d。

对照组选取印堂、大椎、风府、百会、神庭、印堂、涌泉等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间隔2d。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观察3个月。治疗前或治疗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物者应在治疗开始后逐渐停止服用。

1.6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为汉密尔顿量表(HAMA)。疗效标准[5]按HAMD评分减分率评估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愈:HAMD减分率≥75%;显效:HAMD减分率≥50%,<75%;有效:HAMD减分率≥25%,<50%;无效:HAMD减分率<25%。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一般资料中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情绪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未愈:症状、情绪均无改善。

2. 2治疗结果

2.2.1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量表(HAMA)分值比较见表1。

±s)

2.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40) 例

3讨论

抑郁性属中医学“郁证”“郁病”“邪祟病”范畴,一般均认为病因是情志内伤。历代医家多从心、肝、脾论治。五志虽归属五脏,但脑为元神之府,五脏之气皆上注脑。《元气论》中提到“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针灸大成》曰:“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臂犹水也,而督脉为之督纲,故名曰海焉。”指出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诸经,对各经病变均有一定调整作用。且《难经·二十八难》指出督脉“入络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即百会),下在风府。”故本研究以通督脉,醒神志为主,选取上印堂、大椎、风府、百会、神庭、印堂等穴位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上述穴位施灸时容易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其表现形式有透热、扩热、传热等。在对观察组40例实施热敏灸治疗过程中,我们先后观察到有33例患者出现热敏现象,热敏率为82.5% ,且出现热敏化的穴位不尽相同,其灸感表现亦有差异:灸印堂多出现额头处有重压感伴热感向颅内渗透并扩散至全头;灸大椎时由施灸处经颈项传热至颅内并扩散至全头,或沿肩颈穿至手肘或手腕甚至指端;而灸风府时则传热至颅内并扩散至全头;灸百会颠顶有重压感并沿头皮扩热并向颅内传热;灸神庭前额有重压感并沿头皮扩热并向颅内传热;灸涌泉则向足底透热并循肾经上传至小腿甚则腰骶部,而对照组则无一例出现类似的针刺后循经感传现象。多数患者随着热敏现象的出现和消失,即灸疗结束后即感神清脑宁, 抑郁症病情随之缓解,患者心情抑郁、焦虑不宁、失眠早醒、悲观失望、记忆力衰退等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汉密尔顿量表(HAMA)分值和总有效率的统计分析表明热敏灸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方法,统计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选择位于头部或督脉上的腧穴,采用热敏灸方法治疗抑郁症,其灸感较容易直入脑府, 气至病所,具有较强的通调督脉、醒脑开窍的特异性,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方法。

参考文献

[1]樊凌,符文彬,许能贵,等.针灸治疗抑郁临床性文献发表量的趋势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5):959-962.

[2]符文彬,樊莉,朱晓平,等.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17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12):42-44.

[3]符文彬.针灸对抑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7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5]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31.

Thermal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y of Moxibustion for Depression

XU Jin-shui1, XU Qian2, XU Xing-kai2, XU Jie1, HUANG Jian-hua1

1.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Department,TheAffiliatedHospital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6,China;

2.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rmal moxibustion therapy for depression. Methods: 80 cases of Eligibl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December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 Experimental group (n=40): thermal moxibustion of points. Controled group (n=30):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1 day , 10 times as a course of three consecutive courses. Hamilton Scale were observed (HAMA) and the reduced rate .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MA score was 11.23±7.2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7.30±7.26 (P<0.05). Test 6 cases were cured , 20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13 cases, 1 case ; control group, 2 cases were cured , 11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20 cases, seven cases .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 Thermal clinical efficacy of moxibustion therapy for depression than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Depression;Thermal Mositustion Therapy

收稿日期:(2014-11-13)编辑:秦小珑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猜你喜欢
随机对照试验抑郁症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毫针针刺治疗骨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甲氨蝶呤和阿维A治疗银屑病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