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2015的三大重要政策

2015-02-25 19:54郎咸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预算法中央政府红利

郎咸平

2014年起的改革,其带来的红利,从2015年逐步体现。图/IC

盘点2014年经济情势,两个字:“改革”。

2014年的改革意义非常重大,那就是压缩政府,释放市场。“小政府,大市场”,今年的改革将继续按照这个路径进行。

怎么能够让政府变小呢?2014年总共出台了三大重要政策,让政府变得更小。不妨让我来一一论述。

43号文件

第一个重大政策是2014年9月21日推出的第43号文件。这个文件将彻底地改变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生态。该文件规定:2015年1月5日之前各级政府将所有的负债状况汇报到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的所有债务兜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兜底,而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彻底地改变地方政府的职能。

第一,地级市、县级市如果负债比占到70%,从2015年开始将没有发债权。发债权将上交省政府。你发了债卖给谁呢?卖给市场。如果你这个项目不好的话,人家是不买你的债券的。你发债没人要,你就发不了债了。你发不了债怎么办呢,很简单,你这个地方就不用从事任何自主建设了。

这个叫做市场倒逼改革。为了要让你的债券卖得出去,首先你就要把这个项目给做好。让老百姓相信你发的债可以还得起钱,否则人家是不会买的。所以,政府不得不推出好的项目。

第二,如果发债发不出去,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搞建设呢?可以BT或者叫BOT的方式。什么叫BT,就是企业垫资先建设,政府分期摊还,这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建设套路。过去有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有融资平台的担保,所以这种项目基本上是无风险的。

可是从2015年开始不一样了。无抵押,无担保,不兜底。建设项目由民营企业自己决定,要不要从事BT的投资。这又是市场倒逼改革。民营企业要开始算账了,如果这个项目收益不足的话,我投了钱,拿不回来怎么办?那我不投算了。

如果民营企业认为不能投的项目,那肯定是不好的项目。要透过BT倒逼改革。

以上两条在我看来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种情况下发债权上交省政府,透过市场倒逼改革。第二种情况下,透过民营企业BT或者BOT倒逼改革。

如果地级市、县级市没有发债的权力了,如果省政府发了债又没人要,BT也没人做,怎么办呢?那你这个省就不用搞建设了。

很多人肯定想问,重大的基础建设还是要做,比如说棚户区改造之类的,怎么办呢?听清楚,重大的基础建设全部上交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统筹办理。

未来是什么格局呢,那就是中央政府负责推出政策,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地级市、县级市负责执行。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政府治理结构。从2015年1月5日开始正式推动。

地方政府的职能将做重大转变,以地级市县级市为例,目前所有的职能,从基础建设到发债权都没有了;还有,公检法垂直领导,这部分权限也消失了;另外,教育、医疗等职能也有可能发生转变,可能转向省政府或者中央政府来完成。那么地级市、县级市以后的职能将剩下这几项:环保、农业、科技、工商、民政等等。民政就是办离婚登记、结婚登记,还是可以的,其他重大职能像发债权、基础建设、公检法,可能还有教育、医疗,都统统剥离了。

所以,从2015年开始,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将作重大转变。由过去的投资发展型政府转变为运营服务型政府。各级领导真正的执政目的,不是搞建设,而是把企业家服务好,把老百姓给服务好,整个职能转变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预算法》

第二个重大政策是《预算法》。2014年8月27日提出的,2015年1月1日执行。所有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没有法外之地,全部彻底执行《预算法》。

《预算法》就是一个硬约束,约束什么,约束各级地方政府乱花钱。

这个非常重要。约束你的花钱、支出,这是防止腐败的最好办法。如果你们认同美国政府相对而言比较清廉的话,这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推动的《预算法》 所导致的。

从1月1日开始,各级政府的收入跟支出全部列入《预算法》。新《预算法》 有三大特点:第一,全面;第二,透明;第三,权威。

过去很多预算收入是预算外收入,我们做了一个统计,预算外收入的比例占到了预算内收入的65%左右。这是一笔糊涂账。支出呢,部分城市的支出叫其他支出,可以随便花的,这部分支出甚至可以高达40%。

这些以后不可以了。所有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能有例外;支出呢,没有列入预算的项目就不得支出,比如说你吃一碗牛肉面,如果没有列入预算就不可以吃。就这么简单。这就叫全面。

第二是透明。人大通过预算报告之后的20天之内必须向社会公开,重大项目必须作单独说明。

第三当然是权威。过去对预算是不太在意的。如果你违反预算也无所谓,最多是警告、记过,也不痛不痒的。以后不可以了。你只要违反《预算法》,处分是极其严厉的。

处分分为四个等级:最轻微的是降级;第二是撤职;第三是开除;第四是坐牢。

《预算法》控制了你的收入,控制你的支出,成为防止腐败的最重要的利器。

法治化

第三个重大政策是四中全会的法治化建设。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李克强说过的“法无授权不可为”,以《预算法》为例,从今年开始《预算法》没有规定你可以提前收税的,就不能收。胆敢提前收税,属于违法。

透过法治化的建设限制住政府的行为,意义非常重大。过去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不是太清楚。尤其政府一换届,很多规则就修改了。所以企业家经常要花平均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和政府官员打交道,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政策,才能够减少自己的损失。为什么你不能花100%的时间做好企业呢?就是因为我们过去没有法治化。

“法无授权不可为”,就是透过法律的规则将政府的权力关在笼子里面。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非常清楚地向社会公布。企业家看明白以后,就不需要再和政府官员进行私人交往了。

我们的企业家能够花100%的时间做自己的企业,赚更多的钱,交更多的税,给员工加薪,员工才会更有钱,才会花更多的钱去消费,才有可能透过消费拉动中国经济。

改革红利将慢慢释放

怎么让政府变小,让市场变大呢?就是透过以上讲的三大重要政策。第一个,削权;第二个,预算法;第三个,法治。就像三个大拳头,将政府压缩,然后市场自然变大了。

压缩政府权力,扩大市场,这对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将更为凸显。政府了解什么是好的小微企业吗?什么是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吗?不是政府决定,而是市场来决定。

激发出市场的活力,让市场做选择,而不是由政府做选择。

什么叫改革有红利,拿2014年股价走势说明最为明显。

7月10日股指是2038点,从7月11日开始一连串市场化的民营化改革推动,从而拉抬了股指。这些改革包括:7月11日电信改革;7月25日银行改革,批了三家民营银行;8月27日石油改革,批准第一家民营企业自由进口石油;9月10日电力改革;9月11日航空改革;9月29日第二次金融改革,又批了两家民营银行;11月4号第二次电力改革,以深圳为试点;11月10日证券改革,推出沪港通;11月16日价格改革;11月22日,利息降低,当然这不属于改革,这是唯一不属于改革的重大政策利好;11月27日跟11月30日第三次银行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推出……

这一连串的改革拉抬了股价,从2038点一路拉到了3000多以上点,甚至以后还要更高。

那么这个1000多点的涨幅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叫做民营化改革的红利,使得我们每一位股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好的实惠。

做一个总结:那就是2014年的改革已经实现了压缩政府的权力,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推动民营化改革这么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这个改革本身就能够替我们国家创造出改革的红利,而股市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红利还要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企业家的利润、员工工资的增长等等,这个实质面应该会慢慢反映出来。

猜你喜欢
预算法中央政府红利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研究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落实新《预算法》应解决两大问题
人大修法紧扣改革脉搏
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永恒的主题
《预算法》修改历程
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赔命价习惯法的态度考释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