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冬眠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15-02-26 08:12晁成磊桑胜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0期
关键词:病死率低温脑出血

晁成磊 杨 松 桑胜利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1 ICU 2 神经外科 223800; 3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ICU

亚低温冬眠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晁成磊1杨松2桑胜利3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1ICU2神经外科223800;3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ICU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抗炎、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颅内压,于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亚低温治疗12~24h及复温后24~48h颅内压(ICP)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月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愈率高,病死率低,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亚低温冬眠疗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是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是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患者在ICU监护中常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紊乱,预后往往不理想,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其进行救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1.5岁。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肝、肾、心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入院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手术时间在1~8h之间。按简单随机法将46例患者分为亚低温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 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抗炎、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具体实施: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加入生理盐水至50ml)首先以10ml/h的走速泵入5~10min,然后根据患者镇静情况调整泵速,一般维持在5~8ml/h。然后应用亚低温治疗仪(T1亚低温治疗仪,珠江黑马),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0~35℃,维持3d后停物理降温,复温过程中先逐渐调高亚低温治疗仪的水温,至停用,然后逐渐减少冬眠合剂用量,缓慢恢复患者体温,复温速度控制在0.25℃/h左右。

1.3观察指标采用颅内压检测仪动态监测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并于术后3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疗效。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复温后ICP比较亚低温组ICP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h、24h及复温后24h、48h均较对照组同期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复温后ICP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1mmHg=0.133kPa。

2.2两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根据mRS评分评定疗效,评分≤3分示为治疗有效。亚低温组治疗有效率为69.6%,病死率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0.4%,病死率13.0%。亚低温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年来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目前常规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处于一种高消耗状态,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患者营养的补充往往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患者呈现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能量代谢增高,糖代谢紊乱和体质量降低等四大特征[2]。加之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影响患者的预后。

氯丙嗪又称冬眠灵,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具有高亲脂性,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受体阻断作用,主要对DA受体有阻断作用,脑组织分布广泛,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2受体起到抗精神病的作用。氯丙嗪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异丙嗪是H1受体阻断药,因其中枢抗胆碱作用阻断中枢H1受体,具有镇静、催眠、抗晕、镇呕的作用。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3]。低温可分为:(1)轻度低温:33~35℃;(2)中度低温:28~32℃;(3)深度低温:17~27℃;(4)超深低温:17℃以下。其中28~35℃称为亚低温,在该范围内,各器官功能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目前,一般认为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保护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4]。(1)降低颅内高压,升高脑灌注压;(2)降低颅内温度,有效保护血脑屏障;(3)抑制钙超载,阻断钙超载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4)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反应,减少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的损害; (5)抑制儿茶酚胺、乙酰胆碱、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6)减少脑细胞结构的蛋白破坏,促进脑功能恢复。

有文献报道,ICU危重症患者中采用冬眠合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既达到较好的治疗及预防脏器功能衰竭的效果,又避免了低温对机体的影响[5]。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行亚低温冬眠疗法过程中及复温后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根据mRS评分评定疗效,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明显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可通过降低代谢率、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灌注等有效保护中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是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需注意以下几点:(1)因个体差异原因,尽量做到剂量个体化。首先10ml/h的走速泵入5~10min,然后根据患者镇静情况调整泵速,一般维持在5~8ml/h,使患者的镇静状态维持在Ramasay分级2~4分。(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避免低血压。(3)加强呼吸道护理。(4)注意神经系统变化,必要时予脱水及激素应用。

参考文献

[1]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0.

[2]魏少伟,安胜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冬眠疗法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39.

[3]季涛,孙鹏,杨松,等.亚低温在颅脑损伤中的治疗应用〔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536-3537.

[4]江淦,龚如,江基尧.高热和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3):225-226.

[5]潘素素,王永峰,张克垒.亚低温冬眠疗法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30(2):72-74.

(编辑落落)

收稿日期2015-03-08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0-2761-02

猜你喜欢
病死率低温脑出血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