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中唤醒障碍护理配合

2015-02-26 08:12李彩莲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528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0期
关键词:手术过程功能区开颅

李彩莲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528000

开颅术中唤醒障碍护理配合

李彩莲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中导致唤醒障碍的主要因素,总结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择我院50例开颅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配合。结果:观察组25例开颅术患者仅有1例出现唤醒障碍,其余均在全程清醒状态下成功将病灶切除;对照组共有8例患者发生唤醒障碍,与观察组比较,P<0.05。结论: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能够准确切除病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脑损伤程度,是开颅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开颅手术唤醒障碍麻醉

开颅手术(穿颅术)是颅骨外科常见手术类型,是指利用相关机械设备将患者颅骨打开,并进行非常规治疗操作。开颅手术具有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手术本身一直受到业界的争议和质疑[1]。但对于帕金森、癫痫等特殊类型疾病,开展开颅手术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术中唤醒可对患者神经组织进行导航,判定患者脑组织、脑功能情况,并对病灶范围做出有效界定,在尽量保护脑组织基础上安全切除病灶,进一步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3]。本文选择我院50例开颅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手术配合体会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50例开颅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8.7±1.9)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7±2.0)岁,其中帕金森13例,顽固性癫痫12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4±2.1)岁,其中帕金森14例,顽固性癫痫11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开颅手术过程中不适宜行术中唤醒方式的患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患者术前存在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2)出现交流障碍,难以在手术过程中完成神经功能监测;(3)患者术前出现极度焦虑、不安、恐惧情绪,护理人员无法安抚者;(4)在开展后颅窝手术时,需要取俯卧位的患者;(5)长时间固定体位无法耐受者。

1.3护理配合方法两组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全面护理配合,主要内容包括:

1.3.1术前访视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开颅术患者开展术前访视,能够进一步加强护患交流,能够保障手术顺利实施。术前1d,护理人员应及时到病房探望患者和家属,并简单进行自我介绍,详细讲解手术主要步骤、手术目标及手术室现有环境,并告知患者自己会在手术过程中一直陪伴在其身边,减少患者术中唤醒恐惧感,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1.3.2对话训练与调整体位。术前对患者开展对话训练(指令性语言),能够保证患者及时被唤醒,也能够有效定位相关功能区,为评估患者手术效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文字、语言、看图交流,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应用肢体回答相关提问,进一步确保功能区定位精确。可通过讲解、示范及模仿等方式掌握患者认知程度,最终实现对话训练目标。如,护理人员说“握拳”,则要求患者做相应握拳动作。而术中需要辨认的图片应提前告知患者,并讲解其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注意图片应直观简便,且容易辨认。另外,对患者开展体位训练,保证患者舒适体位的前提下,安全、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能够减少唤醒阻力。因此,应强化术前、术中唤醒期间、二次全麻体位固定检查力度,促进手术安全实施[4]。

1.3.3术中配合。术中配合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值得注意,一是麻醉准备,二是安全管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后将心电监护设备充分连接。护理人员应配合麻醉医师进行动脉穿刺和静脉穿刺,并有效连接相关输液器材,方便实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采用脑电双频指数对全麻深度进行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清醒时间;若手术过程中需要为患者应用电极回路时,护理人员则应密切观察患者身体某些部位是否接触到金属物件,避免灼伤患者皮肤;手术铺巾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开患者头部和面部区域布巾,增加透明度。保证患者在被唤醒时能够处于舒适空间中,进一步减少心理不适感,便于护理人员开展术中观察和交流。

1.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检测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软件中,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25例开颅术患者仅有1例(4.0%)出现唤醒障碍,其余患者均在全程清醒状态下成功将病灶切除;对照组共有8例(32.0%)患者发生唤醒障碍,其中智力障碍1例,语言障碍3例,肢体障碍4例,与观察组比较,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唤醒障碍情况比较〔n(%)〕

3讨论

全麻术中唤醒技术广泛被应用在接受开颅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最新监测技术,结合导航定位,能够更加准确将病灶部位切除,在保护脑组织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病患生存质量。开颅手术后,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后遗症有偏瘫、失语及长期昏迷等[5~7]。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认为开颅手术患者出现唤醒障碍的主要因素为:患者对术中唤醒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全麻苏醒后患者躁动不安给安全防护带来不便、唤醒状态下护患交流效果差以及高科技设备配合难度大等[8]。

本文结果显示,在为观察组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时,改进护理方式、完善术中配合能够提高术中唤醒及手术成功率,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4]。另外,各类手术设备、仪器应提前备好,保证其性能满足手术需要。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准备约束带及体位垫。总而言之,只有做好护患交流、医护配合,并做好术前各项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开颅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唤醒障碍,并实现手术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聪香.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抢救急重型颅内血肿60例手术护理配合要点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9):520-521.

[2]高鹏.用于脑语言功能区唤醒手术的能带管讲话的通气装置的临床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4,4(1):304-305.

[3]王丽娜,冯红燕,高宝琴,等.全程清醒开颅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16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8(15):16-17.

[4]杜艳.全麻唤醒下脑功能区监测手术的护理配合〔J〕.天津护理,2011,19(1):126-127.

[5]郭效东,王本瀚,陆卫风,等.术中唤醒麻醉技术下脑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675-679.

[6]李传勇.5例术中全身麻醉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的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3):5202.

[7]李荣,周丽明,李妍,等.清醒状态下功能区脑肿瘤开颅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1-4.

[8]杨敏,罗建利.预防性护理在开颅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747-2749.

(编辑落落)

收稿日期2015-01-1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0-2843-02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功能区开颅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