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番禺区死因监测分析

2015-02-26 08:12冼翠尧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5114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0期
关键词:番禺区死因传染性

冼翠尧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511400

2010-2013年番禺区死因监测分析

冼翠尧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511400

摘要目的:了解番禺区居民的主要死因构成,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番禺区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死者性别、年龄、职业和死因等变化趋势。结果: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患者(60岁以上)死亡率高;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无业居多;主要死因前六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结论:番禺区居民的死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为主,今后疾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减少死亡和伤残。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因顺位死亡率

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了解死亡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死因等各方面特征对评价居民死亡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2010-2013年番禺区居民死亡率、主要死因和变化趋势,本文将全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番禺区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医学证明书》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标准人口资料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数据。

1.2方法死因分类按照国际分类法ICD-10编码要求统一死因编码和报告,按照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使用EXCEL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性别分布2010-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共报告死亡15 569例,其中男9 030例,女6 539例,男女之比为1.38∶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见表1。

表1 番禺区2010-2013年死因监测性别分布

2.2年龄分布全部死亡病例中,以60岁以上组为最高,自50岁起,死亡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各年龄组死亡数量及死亡率见表2。

表2 番禺区2010-2013年死亡数量年龄分布

2.3职业分布全部死亡病例中,排在前三位的职业为无业、工人、农民,分别占总人数的42.73%、27.08%、24.82%,见表3。

2.4死因分布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全部死亡的病例中,死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分别占31.76%、28.08%、22.86%、5.28%、3.4%和2.41%,前六位共计14 600 例,占总死亡人数的93.78%,这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现状一致[1],见表4。

表3 番禺区2010-2013年居民死因监测职业分布

表4 番禺区2010-2013年居民死亡原因分布

3讨论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3年番禺区男性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1~4]。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男性从事危险工作及活动的几率明显大于女性;(2)男性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及家庭压力均明显大于女性;(3)男性大多存在吸烟、喝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男性自我健康意识宣传,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并加强定期健康检查。从死亡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死亡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有关。因此,加强老年患者高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寿命均具有重要意义[5]。 从死亡患者的职业分布来看,无业和农民的死亡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区农业传统有关。从死亡患者的死因构成来看,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是排名前六位的死因。上述结果显示,传染性疾病并不是导致我区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提示我国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从而使传染病得到较好控制,这对延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十分有利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区居民死亡的首位因素,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有关[6]。肿瘤是导致我区局部死亡的第二顺位因素,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全世界范围内肿瘤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均不断提高,加强肿瘤的临床防治是临床研究热点。WHO提出,合理的饮食方式是预防肿瘤的关键,包括减少食肉、减少动物脂肪、增加粗纤维、增加新鲜蔬果、避免肥胖等。此外,倡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加强锻炼、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也对预防肿瘤具有积极意义[7]。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我区局部死亡的第三顺位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空气污染、吸烟、生物因子吸入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8]。因此,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强国民环保意识和环境污染治理。此外,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鼓励戒烟也对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作用[9~12]。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核心指标,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政策,同时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落实综合防治,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晓蓉,秦文敏.2003-2008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3):294-295.

[2]李少玲.2006-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2):147-148.

[3]刘茗,李朋起.1997-2008年河南省尘肺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1,37(6):485-487.

[4]肖利敏,胡胜英,胡峻,等.629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12,12(12):64-65.

[5]周思鸿.2002-2011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1):79-80.

[6]黄文龙,祝寒松,谢忠杭,等.福建省2006-2010年老年人死亡病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59-1362.

[7]曾婷,邱景.2004-2013年某院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5):427-428.

[8]张辉,宋桂德,王冉,等.院内死亡病例死因统计资料准确性评价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5):609-611.

[9]甘丹,刘茜,李叶青.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10-412.

[10]张金花,刘英姿,朱洪芹,等.某综合医院2006-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1): 51-52.

[11]杨雅平,熊莺,顾然,等.基于医院病案资料的死亡病例分析(2003~2011年)〔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14(4):369-371.

[12]刘迎春,龚洁,杨念念,等.武汉市大气污染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3):241-244.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2-0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0-2855-03

猜你喜欢
番禺区死因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第二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第二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南雅学校作品集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现况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