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解读中国梦

2015-02-26 06:56李晓霞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解读中国梦

李晓霞

摘要“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人的需求决定了中国梦的内涵。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实践中把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梦需求实践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1671-4741(2015)03-0045-06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女

社会发展具有自觉性和方向性。中国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勾画,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扬起了理想的风帆。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海内外受到高度关注,引起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研究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梦的终极关怀是人;中国梦的内涵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创新性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人也会得到改造,并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形成的和由他们自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①“现实的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于整个唯物史观的最重要概念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恩格斯也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②人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二)主体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谁是价值主体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决定了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指标。在马克思看来,主体的存在是一种价值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三者统一于人,才能真正确立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③,人类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④,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这样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各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以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⑤人的发展状况是评价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把能否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正确与否的价值标准。

(三)中国梦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理想。

中国梦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属性,在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在深刻洞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愿望的基础上,制订出为人民所拥护的方针政策;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二、人的需求决定了中国梦的内涵

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设计应该是“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⑦在现实社会中,需要又以利益的形式呈现。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本。

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国梦是真切平实的人民幸福之梦。只有人民生活幸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实实在在地照进现实。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基础就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不得不关注人民的合理需求和利益。中国梦说到底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⑧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愿景指引着梦想的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的积极回应。

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自然性的存在,也是精神性的存在,还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各方面需求的满足都或多或少依赖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以人为本”的中国梦的定位就不仅是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富强美丽中国梦,还是人与自我和谐发展的文化繁荣中国梦,更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平正义中国梦。

(一) 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富强美丽中国梦。

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⑨人作为自然生命体有基本的物质需要。“饥饿是自然的需要。”⑩“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物质需要不仅是人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物质需要。“生产活动也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第一项历史活动。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人就要生产。人类的其他活动,如交往、意识形态等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的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因此,“以人为本”首先要关注人的物质生存需要。要谈论人的幸福,首先要立足在现实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民的幸福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是矛盾仍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把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摆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富强中国梦”。“只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人的合理需要是合乎人的本性,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人的主体地位的需要。违背人的本性的需要不利于人的发展。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显著增强,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无止境膨胀的物欲,人类无节制掠夺式索取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修复净化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生活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真正的幸福是人作为主体能够“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建设生态文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顺应民生的需要。人只有把自然界不仅看作是自己生存的家园,更要看作是人类本身,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美丽中国梦”直面生态危机的残酷现实,警醒世人适时调控自己的需求结构,遏制不合理的需求,建立科学的幸福观。“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人们既期待经济高速发展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希望有一个安全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处理好富强中国梦与美丽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以稳健优雅的步伐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二) 人与自我和谐发展的文化繁荣中国梦。

仅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并不足以使人变得健全和完满,“现实的人”还是精神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人的意识、精神是人的本质表现。人是否幸福,除了外在的物质基础,还取决于内在的精神世界。精神幸福植根于精神需要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包括在道德、信仰、求知、审美、娱乐等方面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对精神成果享受的需要。“对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购买书籍、订阅报纸、听演讲、教育子女和发展爱好等等的需要,这些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的精神需要在整个需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程度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既要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更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丰富。”然而,当下中国精神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大量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腐蚀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的精神信仰退化,道德观念薄弱,精神世界空虚,严重的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因此,自觉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幸福,成为“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 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平正义中国梦。

“现实的人”是类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们要想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必须参与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须要发生相互关系。”因此,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保持和谐的交往关系,人们希望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们的普遍向往,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历史的兴衰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关联。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深切的呼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指出,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实现中国梦必然要将公平正义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现中国梦必需打造更健全的民主法制、更廉洁的人民公仆、更畅通的意愿表达渠道,保证人民平等的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有权利更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实现中国梦必需在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充分调整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中国梦还必需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打造“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人的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一)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实践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而且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人的实践体现了人的工具性。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脱离人类社会的实践,理想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宣言,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梦面向未来,但立足点和起点在脚下。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通过阶段性、系统性的持之以恒的行动才能梦想成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二)创造性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人是一个创造性的存在,人的实践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自然不能满足人,人要创造工具改变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实践,造就了巨大的财富、灿烂的文明、辉煌的科技成果和人本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的全新的实践,正值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凸显期,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障碍频现阻力重重,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对此,只有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力量, 根据发展着的实践提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勇于探索攻坚克难,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达到理想的彼岸。正如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所指出的,“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三)在人民群众的集体实践中把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无论是设立历史的起点,还是设想未来的理想,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强调个体的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宣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以每一个人梦想的实现为条件和基础,没有了个人梦,中国梦就找不到落实的主体。“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但是个体的创生力量继承了人类共有的历史成果,并且只有把个体的有限的力量凝聚为统一的整体才能对外界发挥巨大走用。恩格斯详尽地阐释了历史的“合力”理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中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形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实。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就能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巨大能量和强大合力。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四、中国梦对主体的再塑造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壮志情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因此为每个人创造了实现个人抱负的大好机会,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锻炼自己的能力,砥砺自己的品质、为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现实可靠的实践路径。

(一)助推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紧密相关,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主的活动。自由是对人本质的终极界定,是人作为主体的最高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想追求的实质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自由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积极状态。“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的”。只有在人的自觉自为自主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由,最后达成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中国梦为人的自由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自觉。自由是人的实践具有自觉的意图或预期的目的。自觉主动地超前建构理想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主体受内在目的的冲动,用意志去克服外在的障碍,追求理想的实现。理想是激发人活动的内在驱力。有追求未来的美好事物的梦想,才有为此孜孜以求的决心和信念,才能激发起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怀揣梦想能使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动力十足、锐意进取,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自觉要求,它是前方的一座灯塔,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前行的动力, 激励中华儿女自觉迎接挑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其次,自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受到必然的限制,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任意盲目的发挥能动性妄图绝对的主宰世界,而是学会认识和利用必然使外界为我所用,达到自为的理想境界。人们在圆中国梦的实干进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程度会不断加深,各种素质会不断提高,能力会不断增强,智慧会不断成长,人们在反思中学会在尊重规律,在自由自觉的积极主动劳动中发挥出所有的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在按照“真”“善”“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同时,自身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欢愉,塑造自人的自由理想人格。

再次,自主。自由是在一定社会秩序的约束下发挥人的个性。自由和秩序之间存在张力。“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在集体中,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尽职尽责,同时也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主体在经济生活中根据“我的梦”相对自由的选择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出彩的活出真我;在政治生活中自觉的参政议政监督权力运行,极大的发挥出主人翁精神。在中国梦这个“真实的集体”中实现“有个性的个人”。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才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需要、能力、活动、社会交往和个性都能得到全面提高和完善。在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亷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的目标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和生态保障,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合适的机会。在中国梦大环境的感召下,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每个人必然建立起广泛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手段更加全面;必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利用人类积累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一切优秀成果来充实和丰富自身,极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积极提升自身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必然有助于拓展自人的视野、陶冶自人的情操、丰富自人的精神生活、提升自人的精神境界。

《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但是“个人无论怎样为所欲为的飞跃伸张——他也不能超越他的时代、世界”。“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实的生产力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人的发展始终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这会是中国梦努力不辍的方向。中国人民会在不懈圆梦的过程中实现对自人的再塑造。

五、结语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审视中国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完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任务依然还十分艰巨。我们只有铭记中国梦的最高价值目标,才能认准前方的“灯塔”;只有准确界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才能把握行驶的“航线”;只有在埋头苦干的实践中才能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光明前景。在中国梦开花结果的过程中,人也走在“回到人本身”的路途上。中国梦的筑梦工程紧紧围绕人展开,中国梦的追梦之旅离不开人的实践,中国梦的圆梦之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交相辉映。

注释: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⑧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0页。

〔责任编辑:郭嘉〕

●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