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及历史演进

2015-02-26 06:56王学荣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

刍议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及历史演进

王学荣

摘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路线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在当代中国的鲜活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群众路线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1671-4741(2015)03-0060-03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博研究生)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核心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化,而群众史观又深深地扎根于唯物史观及科学实践观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并非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性作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

正是因为马克思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入手,着力分析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一道称作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的具体化,而群众史观又是深深扎根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之中的。

二、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相关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尽管没有明确使用过“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相关表述。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是1847年1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而起草的党纲,理论界一般将《共产党宣言》视作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书”。理论界认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在强调依靠群众的重要性。这无疑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作了重要铺垫。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是从概念提出到经典表述。

群众路线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概念的提出到经典性表述,这其中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群众路线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⑥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正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释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⑦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作了经典性表述,将其核心内涵概括为“四句话”,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⑧《决议》还首次将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三个方面之一。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尽管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述为“四句话”,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群众”回答了“为什么人服务”这一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⑨“一切为了群众”正是对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明确回答。“一切依靠群众”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一切依靠群众”则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工作方法问题,将群众路线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三)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群众路线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对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邓小平曾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⑩江泽民也曾指出,“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继续强调群众立场的重要性。胡锦涛曾指出,“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亦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全党范围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亦有“党的生命线”之谓联系。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将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结语

笔者认为,第一,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其“立足点”立在“人类社会”而非“市民社会”,致力于“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了“两大发现”,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英雄史观的批判性分析中而阐发其群众史观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化。就此而论,群众路线是扎根在唯物史观及科学实践观的深厚土壤之中的。第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明确使用过“群众路线”这一概念,但在其著作中却有许多相关表述,这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作了重要铺垫。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路线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在当代中国的鲜活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注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页。

⑥⑦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第1094~1095页,第857~858页。

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7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责任编辑:郭嘉〕

●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