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两会报道的传播形态创新

2015-02-26 12:58李师荀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渠道受众

摘 要: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全面上线,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推出了“书话两会”等一系列适应新的传播途径的好作品,在内容、渠道、工作机制方面深度“融和”,形成多品种、分层次、规模化传播阵容,创新了新闻传播形态,提高了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是媒体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1 “媒体融合”与人民日报

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就已经被提上日程。到了2014年,“媒体融合”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最热的词之一。传媒行业风起云涌,各大传统媒体纷纷举起转型大旗,整合媒体资源,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自身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战略再次升级,上升到国家层面。习近平同志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表了一系列指导性讲话,受到鼓舞的传媒界深化改革的马力更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各级媒体,纷纷搭建了全媒体工作平台,大胆创新,积极开展有益尝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传播渠道、呈现方式、采编分工、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度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因此,2014年也常常被业界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

近年来,人民日报高度重视信息媒体建设,早已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转变为一个拥有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电子屏等十余种载体和数百个终端的大型传媒集团。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重磅上线,其立足网络传播,借助手机移动平台,将高质量新闻推送给受众,取得了不俗成绩。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首次推出全媒体平台,打出“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的口号,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变工作机制,开展融合报道大练兵,创新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形态,在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2 “中央厨房”两会报道的传播形态创新

2.1 传播内容新颖丰富

2015年3月2日,人民日报要闻4版推出全媒体平台项目的首篇“新闻大餐”【书话两会】第一回《委员抵京抬眼望 平年盛会不寻常》,用章回体文章评述国是,语言活泼、文风清新、形式灵动,在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历史上尚属首次。截止到15日,共有14回“书画两会”文章见报,各大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纷纷转载,很多文章都在“朋友圈”刷屏式传播,最后十四回文章还被制作成适合在手机、IPad客户端阅读的HTML5版合辑继续传播,广受好评。此外,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还在报纸上推出了4期数据新闻、2篇消息和1篇短评,并依托人民网的2015全国两会专题页面,推广各类新闻产品118个,包括深度报道、数据新闻报道、视频和HTML5产品等,这些传播内容新颖丰富,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2.2 传播渠道多元互动

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庞大的受众群体促使传统媒体拓展新闻传播渠道。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时采取立体多维策略,纸质媒体、网络、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电子屏齐上阵,且相互之间密切地多元互动。例如,在3月9日14版的报纸上刊登的《修改立法法亮点都在哪》一文,美编不仅精心设计了6个问题的图片,还在下方配了卡通人物和二维码,受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发现“惊喜”:跟报纸所刊文章对应的HTML5新闻《小明看两会:立法法跟我有啥关系?》,深入浅出地为受众普及了相关知识。全媒体覆盖的新闻传播渠道,让今年的两会报道格局更加精彩纷呈。

2.3 工作机制高效优化

媒体融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采编工作机制创新。人民日报统筹报社各部门和社属媒体的工作人员,打通渠道,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首次设立“中央厨房统筹组”,负责“两会”期间全媒体平台机制的试运行,实现新闻稿件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全媒体平台推送的60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政报道,35篇是全网首发。18篇HTML5新闻作品中,传播最好的新闻48小时内服务器访问请求数超过2000万次、阅读量超过120万次。另外,针对国外媒体需求,人民日报进行定制化推送,为网上网下、国内国外的不同受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新闻大餐”,充分发挥了媒体矩阵优势。

3 结语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今年的两会报道,秉承“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方式故事化、报道数据可视化”原则,传播内容呈现新特色,传播渠道立体多元,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优化了新闻资源配置,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让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跃上了新台阶,为今后的两会报道和其他重大报道积累了丰富经验。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渠道受众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渠道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