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粹,追求实效——构建求真务实的古诗教学观

2015-02-26 15:33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吴桂贤
新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张籍秋思秋风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 吴桂贤

传承国粹,追求实效——构建求真务实的古诗教学观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吴桂贤

【摘要】当前古诗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是枯燥的朗读与背诵,说是“重在积累”;二是名师的精品课堂,挖得深,拓得宽,情感激荡,波澜起伏。前者不顾学生兴趣,后者与家常课渐行渐远,均少实效。枯燥乏味,学生固然无趣;太过阳春白雪,学生也是高不可及。教师应树立求真务实的古诗教学观,从“体会诗意,感悟诗情,学习语言,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才能使古诗教学真正有效,从而不负传承国粹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古诗教学求真务实追求实效

当前小学古诗教学中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谓之曰“积累”;二是名师课堂,挖得深,拓得宽,情感激荡,波澜起伏。笔者认为,这两种教学形式都是不理想的。因为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日常教学。前者看似返璞归真,好像能用古人的方式培养出今天的李白和杜甫。殊不知如今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何等的多种多样,这种囫囵吞枣般的灌输式教法全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兴味索然,后果堪虞。后者纯粹属于舞台,既是属于舞台,就应该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是语文教师日常工作中有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哪能如此用心地打磨每一堂课?这些名师课堂就像引领时尚的模特表演,众人趋之若骛,

邯郸学步,终致面目全非。

那么,怎样的古诗教学才会有效甚至高效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体会诗意、感悟诗情、学习语言、激发兴趣等四个方面着手。现以《秋思》一诗的教学为例,作一具体阐述。

一、抓住诗眼,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大家普遍反对逐词逐句串讲诗句意思,但这并不等于不让学生理解诗意。有人认为古诗诗意应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就连朱光潜先生与朱自清先生对解与不解也是看法各异。不少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以朗读、背诵为主,淡化诗意的理解,寄望于学生先作积累,将来融会贯通。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在课堂上能解决而学生也能接受,又何必将理解诗句这个学习任务当作皮球一样踢向未来呢?如果在小学阶段只能以这样单调的方式接触古诗,相对于其他一些颇有吸引力的科目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学生将对古诗的学习不会有任何兴趣。因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应该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悟诗境的基础之上,而其前提则是掌握诗意。因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意。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参考注解,结合各种资源,自行了解诗歌大意。这样既能让学生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就像破译密码一样,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发现“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

在《秋思》的教学中,教师以题中之“思”为诗眼设问:同学们,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体会到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万语千言诉说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一问题的设计,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有迹可循,可以很快地掌握诗歌大意。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置换中感悟诗情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呈现。诗人“情动而辞发”,诗句所写都是诗人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人要理解诗意不难,但要准确体会诗人情感则不易。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一切解读都是误读”。这样看来,教师不需要追求理解诗歌情感的准确度,重点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以诗为凭,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诗句的理解,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最好的办法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象融情入境,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案例】创设情境理解“见秋风”。

师: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但秋风,能看到吗?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呢?

生1:张籍看到的是在秋风中飘落下来的黄叶。

生2:张籍看到了花儿已经凋谢,小草已经变黄,枯萎了。

生3:张籍还看到了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往南飞。

师:假如这时候是你站在洛阳的街头,看到这样一些情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4:我会觉得心酸。

生5:我会感到难受,因为看到这些黄叶、花儿、小草都失去了生命。

师: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

(课件:张籍简介)张籍,唐代诗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师:同学们,这样生活的张籍,在洛阳街头“见秋风”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6:他会想家!

生7:他会想爸爸妈妈,他会觉得伤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见秋风”,由秋风不可见设疑引发学生的想象,置身于那样一个萧条肃杀的秋景中,再穿插介绍张籍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张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受,是学生融情入境、角色置换后体会出来的。

三、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诗意语境中学习表达

学习语言,练习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古诗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呢?古诗虽然语言精练,但是言语空间极大,只要教师善于从诗中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点,营造语境,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乐于表达。如在《秋思》的教学中,教师挖掘出这样的语言训练点:同学们,想家却不能回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你觉得他会说些什么呢?因为学生有了对诗意和作者的了解,所以当教师通过语言渲染还原当时情景,引导学生角色置换时,学生感同身受,乐于表达:有的说“这些年你们辛苦了!请原谅儿子不能照顾你们”;有的说“爸爸、妈妈,你们要保重好身体”;有的说“妻子辛苦了,这些年都是你照顾父母,我很感激你”;还有的说“我在外面一切都好,你们不要担心”……

四、以点带面,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海洋

一节课的教学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这40分钟内收获远超40分钟的效果呢?在古诗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秋思》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引入了孟郊的《归信吟》,还有杜甫、岑参、李觏的思乡名句,最后还呈现了今人余光中的《乡愁》。这些内容的呈现,既是对《秋思》作相同主题的补充,也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展示。目的是让《秋思》的教学成为一座桥梁,成为学生通向思乡怀亲这一类诗歌的桥梁;也像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学生看到的是无边的诗歌之林。如果学生由此对思乡诗、对古诗产生兴趣,教师不就是在完成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古诗教学而言,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古诗教学观,紧扣文本,着眼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兴趣培养,追求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环节的简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有趣。唯其如此,古诗课堂教学才能有效,教师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才得以突显。

猜你喜欢
张籍秋思秋风
秋思
秋思
秋思
秋 思
秋风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秋思
秋风吹
秋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