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

2015-02-27 20:57李文慧
新课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案自学课本

李文慧

(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小学)

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了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当务之急。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对这种教学理念的学习较多,实践很少,这些理论、方法的框架体系过大,看起来很理想,做起来却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使教学复杂化。要想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调整教师的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要学、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着力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应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在研究了杜郎口、洋思、山西太谷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许多学校进行了《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后,用具体的方案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目的明确,方法具体,达到循序渐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主导”与“主体”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搭建和创设教学中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课堂、乐于思考问题、善于讨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错,宽容学生阅历不足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学生与老师诚恳和谐的交流,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富有成效。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学生要学会自学,首先就要学会阅读。读书时没目的,就没有兴趣;读书时不思考,就读不懂;读书时不专心,就不能记忆,这些不良的读书习惯都会影响读的质量,影响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读的方法,能积极主动而有兴趣地去读,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阅读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障碍,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阅读课本的导学案。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读懂课本第二页四幅图中的数学信息,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问题,“自学提示:自己阅读课本第二页,围绕课题和图中的数字,说说每幅图所表达的数学信息。”将“课题”和“数字”用下划线标注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目的是让学生围绕“课题”和“数字”观察、理解情境图。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种典型的说法:

学生1:这是张新年晚会的图。

学生2:他们在倒数十个数。

学生3:在新年晚会上,他们倒计时10秒钟,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在学生的回答和争辩中,显然学生1和学生2没有认真阅读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示”,学生3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准确快速地找到了数学信息,一个鲜活的数学知识“10秒”通过学生的讨论,从情境图中找出来了,学生马上能联想起更多相关的数学生活实例,对数学知识感受深刻,理解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导读环节,长期引导、培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慢慢地也就形成了自己阅读的良好习惯。

2.帮助学生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其实对学生来说,我认为,当学生能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句话说的就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时候。既然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或缺少提出问题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具体问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第2页)“时分秒”中的第四幅图,老师的计时是“9秒”,但这“9秒”表示学生多少米的赛跑呢?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点,这就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单位“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秒”的存在和对“秒”的正确理解,这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设计“自学质疑:图四中,老师计时是‘9秒’,这‘9秒’是这位男生多少米的成绩呢?是50米还是100米呢?”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自然会质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有了疑问,也就有了学习的愿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学生自学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认真阅读、提出问题后,就自然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目前,大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爱过度,理性教育欠佳,父母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不注重培养,更多的是为孩子代办学习上的任务。孩子不会的题,就很乐意地给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解,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讲得越多,孩子的问题越多,家长觉着自己越来越聪明,孩子却越来越笨拙,家长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就是家长的勤劳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遇到问题,不知思考,只知道问,这样孩子虽然能顺利快速地完成作业,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未提高。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老师教给家长方法,并通过导学案“提示”语的设计,启发学生能独立思考。

比如,在设计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第2页)“时分秒”中的第四幅图“自学质疑”的问题后,可以设计“自学质疑提示:要知道9秒是多少米的赛跑成绩,你可以和同学在操场上比一比,看看你们的赛跑成绩,你就知道答案了。”这样的“提示”设计,有些教师可能觉得有些麻烦,家长觉着有些繁琐或幼稚,但对于孩子初次认识、理解、掌握知识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不能只靠模仿或记忆而获得,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感体验范围,让学生通过行动发现、证实知识在生活中存在的方式和起到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感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也就有信心、有兴趣、有方法独立思考课本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就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正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学生的创新不是一定要发现真正新的知识,只要是学生未发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所发现,都属于学生的创新。学生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方法获取知识,是一种主动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要做到创新,首先就要对自己学过的知识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其次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要善于归纳总结,发现规律,才能有新的收获或发现。要真正做到“温故知新”,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抓住知识的创新点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设计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第3页)“时分秒”“探究创新”这一环节时,可以将“1分=( )秒”设计一个探究创新的知识点。例如“探究创新:你知道1分=( )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途径或方法?”在课堂学习成果展示中出现了令人兴奋的结果?

生1:妈妈告诉我1分=60秒;

生2:我发现我们家的电子时钟“秒”的位置上的数字显示到60时,“分”的位置上就会增加1,秒的位置就重新从1开始计时;

生3:我也看了我家的石英钟,秒针每次走1小格,走完一圈正好是60次,钟表一圈正好是60格,当走完一圈时,分针正好走了1小格,所以我发现,秒针走1小格是1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走60格分针正好走1格,所以“1分=60秒”;

生4:我们以前学过“1时=60分”,根据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关系,我就想到秒针和分针之间也有着同样的关系,也就是“1分=60秒”。

听了同学们的表述,学生越听越有兴趣,老师听了感到很兴奋。学生有兴趣,感到一个知识竟然通过这么多的途径和方法都能发现,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被知识本身的魅力所征服;老师兴奋,是因为老师真实地看到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丰富、严密,而且思维方式差别很大,创新思维的多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获得了终生学习、高效学习的最好方法。当然,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老师科学、系统、智慧地设计《导学案》,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学习成绩必定显著提高,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付守良.导学案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致谢:本研究获得静宁县教育科研课题——应用导学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策略的研究资助。

猜你喜欢
学案自学课本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乡愁导学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