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创新研究

2015-02-27 09:21夏廷振王芬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3期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新常态

夏廷振 王芬

摘 要: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要求,本文主要在同步跟踪审计、行政问责机制和审计协同机制三方面做了创新研究,以便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制

新常态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具有丰富意义的表述,新常态的“新”就是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方式,“常态”就是要保持正常稳定的状态。“新常态”,也许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而言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得到改变,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以改革为动力,同时也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这些必然会涉及到政治领域和社会建设领域,从而引发政治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新常态,最后,经济新常态会与政治新常态、社会建设新常态结伴而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也对国家政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是当前审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新常态下同步跟踪审计机制创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和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要素、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上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变化是一个过程。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而制定的战略和政策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国家层级的,一个是地方层级的,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制定之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是国家战略决策和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战略决策的执行者,需要依据国家的战略决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其自身的战略决策和经济政策,这是地方层级的战略决策和经济政策。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所拥有的权利,也可以称之为经济管理权,在拥有制定战略和政策的权利同时,党政领导干部也负有认真贯彻执行所指定战略和政策的责任,也可以称之为经济责任。所以,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主要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行审计。

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同步审计机制,但是是狭义的同步审计机制,即是指由同一审计机关在同一时段内,对同一行政区域或同一部门(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相同任职期间,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被审计经济组织及其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结果进行的鉴证、评价和个人责任界定。这种审计方式往往依据国家层级的战略和政策标准来衡量地方层级的战略和经济政策贯彻和执行情况,从而忽略了那些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地方层级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如果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沿着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路径和经济责任履行全过程设立审计实施项目的机制,也就是说,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之前对其进行任前审计,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进行任中审计,在被审计领导干部离任之后对其进行离任审计,从而达到连贯审计的效果,也是一种“同步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具有跟踪审计的特征,而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旨在提高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实施对象进行真实性、合法性验证确认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绩效评价,持续监督经济活动运行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信息的审计机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传统的同步审计模式已经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新常态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将传统的同步审计机制与跟踪审计机制相结合,建立全新的同步跟踪审计机制。经济责任的同步跟踪审计,不仅需要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同步审计,还需要对干部任职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在审计项目上建立“任前审计”、“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连贯审计的机制。这三类审计不仅相互衔接连贯,又彼此相互独立,很好的满足了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二、新常态下行政问责启动机制创新

目前国内有学者从规范研究的角度认为,行政问责机制是指“现任政府或行政官员在其执政期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或在执政过程中滥用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抑或不履行或不正当履行法定职责而违反法定义务,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耽误行政工作,给政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时,由特定主体进行内部监督和追究责任的规范性制度设计。在当今的形势下,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政治新常态的出现,而政治新常态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政治上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过程中,突出“以民为本”的新理念;逐步形成防腐、反腐、治腐新格局。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依法行政的理念依然受到计划经济下传统人治理念的影响,需要我们彻底的将人治理念转变为法治理念。市场经济下的依法行政不仅是对各级的政府机关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映射出其对各级政府所开展的活动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严格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逐步将行政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去。政治新常态下需要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完善内部监督和追究责任的规范性制度,扩展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从而形成“三不腐”的有效机制,形成新常态下的行政问责机制。这是因为:行政问责是保证依法行政目标实现的基础;行政问责是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手段;行政问责是保证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

现行的的行政问责机制和政治新常态下所要求的问责机制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现行的行政问责机制只是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即发生“责任事故”的情形下启动必要的问责程序,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公。这种问责机制只能做到事后处罚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现在政治新常态的要求。政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全面完整的行政问责机制,二新常态下的问责机制不仅要对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人进行问责,更应该对责任人履行责任的执法过程、效率和效果问责,也就是说不仅要对责任事故产生的“负效应”进行问责,也需要对责任人在履行其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正效应”进行问责。现行的行政问责机制,仅仅是对责任人造成的“负效应”进行问责,并没有将责任人的履责过程纳入到问责的范畴内,最终割断了问责过程中责任履行信息取得和信息应用的联系,从而无法建立完整的行政问责机制。

新常态下行政问责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改进以围绕责任事故来问责的被动发现方式,调查者不仅需要被动的关注责任履行的“负面”情况,更需要主动地关注责任履行的“正面”情况。这就需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行政问责机制当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组织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常态化的“发现”手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行政部门责任履行的全面评价,为责任事故的处理环节提供其责任履行的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信息,当然责任问题的处理应当包括对责任履行的好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奖励和对责任履行不好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处罚。将经济责任审计融入到行政问责的机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前介入和对责任人履责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启动行政问责程序,将行政问责由被动问责推向主动问责,由事后应急型问责推向事前的免疫性问责,由非常态化问责向新常态化问责转变。

三、新常态下审计协同机制创新

社会建设新常态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通过与人民的沟通来取得他们的信任。目前,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虽然有着很多种沟通方式,比如信访、媒体宣传的方式,但是现行的沟通机制存在多方面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府获取信息的被动性和单向性。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审计部门作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主要桥梁,在传统的监督机制中,审计的定位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依据上级的要求和意图,检查评价下级部门的责任履行情况。获取审计信息的方式也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获取,审计信息的披露也主要在管理者之间内部通报。这种封闭式的审计运作机制,不仅脱离了审计的本质,也难以适应新常态下政府与人民群众双向信息沟通的要求。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信息沟通机制是新常态下审计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党政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过程实质上是履行其受托责任的过程,党政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其贯彻落实能否使人民群众满意。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结果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应仅仅是为上级管理机关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确定是否提拔任用的依据,也应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桥梁和渠道。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桥梁和渠道,必须构建审计协同机制。所谓审计协同机制就是建立以审计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和披露为中心的多部门协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和披露的“中枢”,其“前端”,是审计原始信息采集来源渠道,其“末端”,为审计系统信息的应用机构。

传统的审计信息采集机制中,审计信息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原始资料的查证过程成为获取审计原始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实,这种获取的审计原始信息的方式将审计人员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阻断了审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容易造成信息来源渠道的不畅,或造成某些重要原始信息的人为屏蔽。新常态下必须改变这种审计信息渠道不畅的状态,建立审计与社会的协同机制,即审计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09(6).

[2]刘祖云、王彬彬.责任政府:行政问责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J].学术界(双月刊),2008(5):96.

[3]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4]马志娟,刘世林.“大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构建及动力机制探讨[J].会计之友,2012,35:56-60.

作者简介:夏廷振(1991.09- )汉,男,河南省,在读研究生,政府审计方向;王芬(1992.09- ),汉,女,湖南省,在读研究生,政府审计方向

猜你喜欢
经济责任审计新常态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控制
新形势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