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齐读的原则

2015-02-28 03:01周春波吴佩佩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段落课文阅读教学

◎周春波 吴佩佩

语文阅读教学中齐读的原则

◎周春波吴佩佩

齐读是朗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朗读教学法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齐读有利于巩固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语感。齐读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感情色彩,领略文章的韵味。齐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疲劳时,齐读就会发挥警醒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整齐、洪亮的声音使低迷的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疲惫的思维活跃起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齐读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朗读方法的过程。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齐读能使学生感情迸发、深化认知,获得一种心照不宣、默契的交流。齐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全班学生的情绪达到激奋之时,恰当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齐读,在烘托课堂气氛,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自信心”[1]。

但是在实施齐读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让学生齐读时,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听觉效果,重视朗读的速度和节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整齐的速度上,读完之后对文章内在意蕴知之茫然,忽视了品读理解的目的,同时容易形成唱读的坏习惯。又由于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读完一整篇文章,而有的学生对语言把握不准,只能磕磕绊绊甚至有错误地读,根本无法与其他学生按照相同的语速或一致的节奏来读课文,为了照顾集体,就产生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样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有一些教师没有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进程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地让学生齐读,这样齐读的教学效果就较差。齐读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把握住齐读的教学原则。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齐读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因人而异的原则

齐读要贯彻因人而异的原则。齐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阶段有差异,男生女生也有由于生理原因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并加以利用。

(一)注意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差异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为依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能力有着巨大差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齐读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多使用齐读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理性思维迅速发展,阅读能力显著提高,阅读量更加丰富,阅读范围更加宽广,他们多追求对课文的深入理性理解与鉴赏。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文活动以及课外阅读读物,要求学生能够采取多样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灵活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而齐读只是朗读教学法中的一种,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择性使用。

(二)充分发挥男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差异,在朗读的表意效果上会有所不同。在齐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男女生的差异性,灵活使用齐读教学方式。对于那些柔美、丽雅的文章和段落,可以让女生来齐读。女性那种细腻、敏感的特质会在齐读中使文中的情感散发得芬芳四溢。对于那些声律雄壮、情感炽热、气势恢宏的文章和段落可以让男生来齐读,男生那种刚强的性格、响亮浑厚的嗓音能更好地表达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分小组进行齐读

朗读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小组齐读,让各个学习小组依次齐读整篇文章的各段或者几个段落或者某段中的几个层次。还可以让各组分别齐读同一篇课文或者同一段落,这样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也可以分角色齐读,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各组分配适合的角色进行齐读。这些齐读的方式适用于中低年级段的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二、因文而异的原则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以文质兼美为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齐读,也不是课文的全部内容都需要齐读,在教学实践中齐读需要贯彻因文而异的原则。

(一)情感炽热或句段整齐的课文适用齐读

情感炽热、声势雄壮或者句段整齐反复的课文才能将齐读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课文中一些有气势有感情的散文和诗歌通过的齐读,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律得到完美的体现。如教课文《海燕》和《雷电颂》时,通过齐读能把那种澎湃的气势和汹涌的感情很好地表现出来。一般的古诗文和韵散相间、句式整齐的文言文都适合齐读,如《木兰诗》、《陌上桑》、《师说》、《烛之武退秦师》等,语言整齐,节奏感强。只有在齐读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地体会这些课文深厚情感与优美语言的统一,品味出其音韵和谐流畅之美。

(二)精彩段落和重点段落适合齐读

大段大段地甚至是长篇齐读,学生容易产生疲劳,耗时费事。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那些需要重点强调学习的语句和段落,才应该引导学生齐读。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文中,我们不需要学生齐读全文,只需要让学生齐读那些感受到亲情美、生命美的语句或者优美的语言,如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三)字词的学习需要齐读

齐读具有重复性和强调性,字词的学习可以采用齐读的朗读方式。齐读有助于强化积累。经由眼耳心口多个器官组合刺激的齐读,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丰富词汇。通过反复的齐读,反复的强化记忆,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词汇。

三、因时而异的原则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开始上课整体感知课文后,就马上让学生齐读全部课文或部分课文,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个阶段,有的学生连字词都不一定能读正确,句子不一定读顺畅,更不要说读出感情了,这种情况下齐读很难进行下去。

(一)齐读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后进行

齐读的材料一般是精彩的段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深入理解是齐读的前提。若在不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把握情感的情况下齐读,这样的齐读很有可能造成唱读和滥竽充数。教师应该把齐读放在课堂教学程序的后面,属于阅读教学的练习鉴赏阶段。齐读应在学生对文本准确深入地感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了范读、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以后,再进行齐读。学生的齐读若不能建立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能做到读与思的结合,就只是一种机械的行为操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性”[2]。只有对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才能带着自信和充沛的感情进行准确、流利的齐读。如董兵兵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篇诗歌中进行了如下的朗读设计步骤:“学生自读——教师指读——教师范读——总结(节奏——停顿恰当、重音——有一定起伏、语速——缓慢、感情基调——忧郁)——练读——听读——美美地读——配乐齐读(情感高潮)”[3]董老师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图画美、语言美;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最后通过配乐齐读,使学生的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整个课堂回荡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齐读的契机

教师要善于抓住齐读的契机创设适合齐读的教学情境。阅读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抓住需要激情品读、强化认知以及烘托氛围等时机,创设激发动机的情境,让学生在审美的情境中齐读,使学生沉浸在审美对象中,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和巩固,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课堂氛围。江苏省特级教师祝禧执教的《开天辟地》一课中,使用了三次齐读,做到了因时而异。“在这节课的开始,她让学生齐读课题《开天辟地》,学生声音洪亮,兴致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这节课的中间,她让学生齐读‘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学生的齐读抑扬顿挫,刚劲有力。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增强了大家的向心力。在下课前的几分钟,祝老师再次让学生齐诵《盘谷歌》,学生神情专注,非常投入,这次齐读不仅给教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而且有余音绕梁之功效,让大家久久沉浸在神话故事给人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4]总之,在恰当时机选择齐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在对朗读进行指导和训练后齐读

齐读应该在对朗读方法与注意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后进行。要充分利用音频材料、教师、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在低年级要多采用范读和领读,对朗读水平低的学生要逐人逐句地指导。朗读时首先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反复回读。还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确定好朗读节奏、语气和重音。只有全班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朗读水平提高了,齐读才能发挥出功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以上阐述的齐读原则,把握恰当的时机,正确选择齐读材料,实时引导学生进行齐读,使齐读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龙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齐读策略[J].语文教育,2012,(12).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曹志平,王友才,钱加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选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周林.齐读之我见[J].小学教学,2010,(03).

(周春波 吴佩佩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73165)

猜你喜欢
段落课文阅读教学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短文篇】
背课文的小偷
心理小测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