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补注

2015-02-28 03:01黄宾主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寡妇语文

◎黄宾主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补注

◎黄宾主

语文教科书为文言文作注,一为方便阅读,省却读者翻检字典的麻烦;二为正本清源,在诸多义项中择定其一。课本对于生词新义,对于古今似同实异的词义,都应该特别注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这方面多有疏忽,有许多疑难之处没有出注。并且,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部分也没有给出准确的解释。本文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版)的课文顺序,补充一些注释。注释时一般先参用《汉语大词典》解释词义,适当录用《汉语大词典》所列书证,必要时加补充说明应当出注的原因;并在每课出现的第一个句子后标注课文题名。

第一册(2007年版)

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贡职]贡赋;贡品。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谷梁传•庄公三十年》:“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亦写作“职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2.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

按:“闻”的这一意义不等同于使动用法,因为它的宾语有特定的对象,不可以泛指各种人物。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假,宽容。《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4.乃令张良留谢。(第六课《鸿门宴》)

[谢]道歉,谢罪。

按:这个“谢”与上一条“前为谢曰”的“谢”都易误解为“道谢”“感谢”。《教师教学用书》就把这句对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辞谢”语义分歧,教材应尽量出注。《现代汉语词典》列其古义有四(例句多略):

1.推辞谢绝。2.道歉;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3.谢恩;道谢。《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4.辞别,告退。

按本处语境,刘邦既在宴会中途离席,不辞而别,非常失礼;又,故事的背景就是刘邦向项羽谢罪。因此,“留谢”之“谢”只能是“道歉”、“谢罪”。

第二册(2006年版)

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第六课《孔雀东南飞》)

[归还]返回。《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相]这里指“单相”,单方面的行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不是“互相”。

按:“相”本义“相木”“观察、查看”,指的是“单相”。此义不常见,易被误解为“互相”。下文“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誓不相隔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等句,“相”都只指“单相”。

6.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谢]辞别,辞去,离开。《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陈澔《集说》:“不得谢,谓君不许其致事也。如辞谢、代谢,亦皆却而退去之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7.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人事]指人世间的事情。《南史•郑鲜之传》:“今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8.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

“行人”“寡妇”古今异义,课文无注,不当。

“寡妇”,寡居、独居之妇。妇人独居的原因,古代指丈夫离家在外,与现代特指其丈夫死亡的意义几乎相反。例如:汉代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行人”本指行走在道路之人,古今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所指对象有别。今义泛指,古义特指。传统农业社会,人民世代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离家在外者,一有特殊的目的:游学、仕宦、经商、服役等事;二是特殊的对象:成年男子。因此,“行人”在历史上有特指“使者”、“掌管朝觐聘问及至宣旨行差的官吏”、“媒人”等;中古时期常用作出门在外、远离家乡之人。[1]而在本诗中,“行人”又与“寡妇”相对为文,其“别妻离家、在外独居的成年男子”根本内涵更应该特别显现。而“行人”“寡妇”两词共用,泛指分居两地、饱受相思之苦的夫妻们。本诗以他们的反应来展示这一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9.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第九课《赤壁赋》)

[洗盏更酌]干杯,(然后)再来一杯。

按:《教师教学用书》译作“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汉语大词典》释“洗盏”为“洗杯。指饮酒”。这两种解释都不恰当。依生活常理,喝酒时中途续酒,同于饮水进食,一般无需清洗盛器,古今中外,应无例外。

邵则遂《<洗盏辨>证》释“洗”为“尽”,并援引例证:《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洗,尽也”。这样解释才是对的。[2]“洗盏”的意思应该是“干杯”,而不是“清洗酒杯”。

“更”音ɡēnɡ,不当读去声,不作“更加”“又”解,不能译作“重新”。它的意义是“连续,接续”。《国语•晋语四》:“姓利相更,成而不迁。”韦昭注:“更,续也。”这种意义的“更”后世写作“赓”。

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属]音zhǔ,斟酒相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若今之舞讫相劝也。”苏轼《与张朝请书》:“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学者]短语。指求学者,治学者。《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第三册(2007年版)

1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六课《琵琶行》)

[突出]突然出现。苏洵《权书上•强弱》:“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1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阿姨”不同于今义,易误解,当出注。《汉语大词典》“阿姨”条:

【阿姨】3.指母亲。多用于姬妾所生之子称呼其生母。《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清赵翼《陔馀丛考•姨娘》:“然世俗又称妾为姨娘,亦有所本……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二王皆呼母为姨。盖姨本姬侍之称,二王所生母皆非正嫡,宫中久呼为姨,故其子之呼母亦同耳。”

第四册(2006年版)

14.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第一课《窦娥冤》)

[消魂]本意指灵魂离开肉体。又写作“销魂”。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指三种情形。①形容极其惊惧恐慌。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②形容极其哀愁。③形容极其欢乐。宋秦观《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此处指义②。

又,本册第七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与此同义。

15.回首向来萧瑟处。

[向来]刚才;方才;过去;原来。《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陆游《夏雨》:“向来秧底干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杨万里《晚过常州》:“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须鬓非。”

按:“向来萧瑟处”语意双关,引申指诗人人生经历的艰难曲折。

16.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第六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音qìng,请,请托,恳求。姜夔《月下笛》词:“多情须倩梁间燕,问吟袖、弓腰在否?”叶适《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上官称其某事能,某文善,公汎答以他语,或曰:‘此倩人为之耳。’”

17.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第十二课《苏武传》)

[怨]恨,痛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按:“怨”容易理解为“埋怨,怨气”,应特别区分。这里是指程度很深的痛恨、仇恨。“怨”而“伏弩射杀之”,可见一斑。后一例,武安侯后来寻机杀了灌夫和魏其侯,可为比证。

18.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憾,遗憾,失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寻疾崩,遗诏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世常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小弟们还恨得知此事已迟,未能为先生洗脱,心切不安。”

[愿]希望,内心的愿望,心愿。《楚辞•九章•惜诵》:“固烦言不可结诒兮,愿陈志而无路。”王逸注:“愿,思也。”此“思”即心思,思念,想法。

第五册(2006年版)

1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第五课《归去来兮辞》)

[欢迎]高兴地、欢快地迎接。

按:“欢迎”是双音短语,字各有义,当分释。短语中“欢”义显然;成双音词后,词义偏重“迎”。

20.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第七课《陈情表》)

课本译注: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按:译意不误,但“后”字本义应当解释。甲骨文、金文“后”“司”同形同字,“后”有“司”的“主管、控制”义;现存古籍中最初用义即指最高统治者、君王。《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孙星衍疏:“后者,《释诂》云:君也。”

“皇天后土”的“皇”、“后”同义,意为“大”“君王”。“皇天”“后土”分别是对天、地的神化敬称。

参考文献:

[1]黄学军、黄云云.“寡妇起彷徨”正解[J],语文教学之友2010,(9).

[2]邵则遂.<洗盏辨>论[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黄宾主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435002)

猜你喜欢
寡妇语文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幺叔
幺 叔
搭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